劉 浩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0)
福建傳統工藝美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涉及泥塑、剪紙、竹編、石雕、瓷器等領域,地域特色突出,而福州是全國工藝美術產業重要的聚集地,具有“中國脫胎漆藝之都”“中國壽山石文化之都”“世界陶瓷之都”等稱號。工藝美術產業優化是與文創產品融合的驅動,福建工藝美術行業一直在提升自身的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強化當地的地理標志及商業品牌榮譽。然而,隨著信息現代化與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產品也提出了多樣化需求,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的創意產品結構單一、開發滯后,如果不進行轉型升級,將難以獲得長足的進步。
我國文化產業增值占我國生產總值的比例不斷提高,文化消費的比例逐步提升,成為新一代消費熱點。文創產品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范圍內,文創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目前,我國文創產品以博物館、圖書館、風景名勝和高校等為主體,文創產品一般以特色館藏、建筑等文化元素為IP來源。福建傳統工藝美術需要進一步發展自身的文化元素和品牌價值,分析自身的特征,設計并創新文創產品,借助文創傳播福建傳統工藝美術文化內涵。
文化部印發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特別指出,傳統工藝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制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工藝美術品的制作和銷售方式逐漸受到了影響。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對利潤的追求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使傳統工藝美術品的制作和銷售趨于商業化,甚至出現了過度經濟化的現象。福建區域內的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大多是流水線生產或批量生產,甚至一些商家可能采取簡化工藝等手段降低成本,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削弱了市場競爭力,制約了福建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的健康發展。
創新分為兩點:一是繼承融合,汲古出新;二是求同存異,唯變所適。但大多數傳統工藝美術產品仍以延續傳統為主,對經典圖樣進行重復性模仿,無法回應時代訴求;或在現代場景中的實用性嚴重下滑,與大眾生活脫節。傳統工藝美術創作者在進行文創產品設計時受傳統文化傳承的經典性、繼承性影響,多以藝術審美的創作目標為中心,對文創產品的藝術性追求多過市場性消費,對大眾消費心理和趨勢變化把握不足,導致許多傳統工藝美術文創產品的實用屬性、文化屬性、價值屬性等只能適應小眾群體,無法滿足大眾群體的消費需求。
目前,工藝美術行業的就業需求主要集中在技術工人群體,工作內容單一枯燥,薪資水平與工作壓力不對等,進而很難留住年輕人。因此,學校與企業合作定向委培的大多數學生在工作5年后會選擇其他收益更多的崗位。基層從業者的流失、中層從業者的缺失、業內大師等高層從業者老齡化等結構問題導致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缺乏創新。“工藝美術是人與物結合的產物,人才是保護和發展工藝美術的首要。”[1]當前創新發展的人員動力不足是福建傳統工藝美術產業不可回避的問題。
近年來,在國內的文創產品發展中,生活類產品持續增加,在消費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手工藝之作,非徒為物,乃營生活。”[2]傳統工藝美術不應從現代生活中剝離,文創產品的創新是與消費者的現代生活相結合,審美與實用并重。將功能融實用性、觀賞性與藝術性于一體,可利用福建漆器、陶瓷、木雕等具有明顯使用功能的傳統工藝美術,結合福建地域特色文化,如福建的畬族傳統服飾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通過對服飾樣式、紋飾、色彩等因素進行提取轉化,可從原材之美、民俗之美、工藝之美、潮流之美等方面展現匠心巧韻的東方美學,同理可將福建的湄洲女、蟳埔女與惠安女特色服裝及南音、莆仙戲等進行裝飾元素的提煉,這是傳統紋樣與傳統工藝美術相結合的現代運用。
福建傳統工藝美術的生產制作過程繁復,對文化理念和傳統美學呈現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漆器、石雕、瓷器、剪紙、織繡等工藝美術對材料的選擇與運用提高了文創產品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的門檻。以傳統剪紙工藝為例,其難度在于設計與創新,在文創設計中可使用“工藝+”的融合性方法,如清聚玉堂款天青釉青花葫蘆瓶、現代花蝶葫蘆瓶剪紙,將青花瓷與剪紙藝術相結合,圖案轉變的剪紙在創新的基礎上強調了手工技藝,使剪紙和瓷器相呼應,相得益彰。剪紙與陶瓷在福建傳統工藝美術中都有突出的表現,福建剪紙是南方剪紙的代表,具有南北兼容的藝術特征,浦城、柘榮、泉州、漳浦均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而以德化、建陽、閩清等地為代表的福建陶瓷產業更是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工藝、文化、材料間應大膽地碰撞嘗試,產生新的藝術生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想有效提高文創產品的附加值,必須把握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內涵,對典型形式的運用與借鑒不能單純地變異、拼湊或重復,既要在造型上提高藝術審美,也要通過文創產品設計體現文化精神的內涵。運用全新的表現技巧、造型意識再創造,將鮮明的時代特點、傳統藝術精神都充分保留在文創設計中,獲得創新的表現效果、視覺形象。
傳統工藝美術文創產品創新主要體現在外觀、功能和表現形式3個方面,而前文提到的現代應用性、深度融合性、文化性原則主要說明了前兩個方面。文創產品表現形式的創新是在科技的升級體系下伴隨著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而轉變。如設計師邵志宏立足于江南油紙傘傳統非遺文化,結合新媒介數字化的媒介優勢打造出具有視覺沖擊力和審美創意的產品《紙上撐花》,以3D打印制作的油紙傘模型為基底進行視覺效果的創作,包含粒子藝術和三維場景創作的結合,讓傳統油紙傘傘面藝術和動效生成的技術碰撞。
地方特色文化是文創產品設計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傳統工藝美術常用的宣傳方法多與“中華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綁定。依托當地文化打造的文創產品的附加值顯著提升,消費者購買具有品牌文化價值的產品也能彰顯個人品位,是物質與精神雙重需求的滿足。文創產品將文化背景、傳統故事等精神內涵以“物”的形式傳遞出來,通過文化創意衍生出更多有情感、有內涵的產品,也能在市場經濟中穩固根基。
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將漢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客家文化、閩都文化、畬族文化、朱子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的多樣性使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也極為豐富,如福州方言八音、朱子家宴、福建土樓楹聯、軟木畫、畬族傳統服飾、媽祖信俗等[3]。以閩南磚雕為例,其是閩南地區傳統民宅的重要裝飾之一,是閩南民族地域文化的有機載體。紅磚由于時間積淀具有厚重感,與黑色的煙炙紋以不同的方式拼接,方寸紅磚紙上氣象萬千。磚雕的圖案與紋樣豐富多樣,閩南地區人民以此表達求吉、避害的美好生活愿景。福建傳統工藝美術創作者以此為主題創作了閩南磚雕茶盤禮盒等文創產品,廣受好評,如鄭培南的磚雕文創作品,具有濃厚的閩南風味。閩南老紅磚展現了番仔樓燈火通明、古厝大門緩緩打開的場景,同時還包含滴水獸、福獅等常見的創作元素,使用文化賦能,利用文創產品理念,將福建傳統工藝進行創新發展。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如果一件產品無法針對消費群體進行工藝品的更新與傳承,必然無法完成自身的持久發展,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重點應是在獲得群眾認可的基礎上進行多維傳播[4]。首先,明確產品的目標受眾是哪個市場群體。年輕人、中老年人或特定文化背景的人對文創產品的需求、喜好、購買意愿等各不相同,他們對產品的功能、設計、價格等方面的期望也豐富多樣。在了解市場趨勢、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為自己的產品創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包括獨特的設計、文化元素、技術創新等方面。其次,重視短視頻平臺,加大傳播力度,擴大影響力。福建各地政府、文創企業、文化機構、傳承人等以視頻、圖片、交互體驗的方式推廣文創產品。在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抖音發布的《2023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非遺產業帶全國銷量最高的是福建南平茶產業帶;福建嗩吶藝術(長汀公嫲吹)是抖音上播放量同比增長最多的非遺項目Top2。以網絡媒體平臺中的竹編手藝人“小寬竹工”為例,自媒體作品內容以竹編制作為主,將運用傳統工藝制作的竹編技藝與新時代審美觀及消費形式全面融合進行了現代化創新與提升,經營渠道也逐漸向線上平臺轉換,完全打破了傳統經營模式的限制,由于不斷地傳播,其在傳統工藝美術文創產品中脫穎而出,發展歷史悠久的竹編工藝也由此重新煥發光彩。
供給與需求不平衡的商品生產在傳統工藝美術文創產品的發展中存在嚴重問題,流水線生產的質量較差的產品不斷出現滯銷問題,因此,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創產品要想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注重產品品質的提升。文創產品創作者在創作生產時要有精品意識,滿足消費人群對高品質藝術品的追求,弘揚與發展“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的鉆研態度為基礎,提升傳統工藝美術文創產品的品質。此外,“規范”“經典”屬于中國傳統工藝的獨有因素,保證了傳統工藝美術文創產品的制作品質。如福州脫胎漆器是一種具有獨特工藝和美感的福建傳統工藝美術,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大漆為主要原料,經過脫胎、上漆、髹飾等一系列煩瑣的工藝制作而成。將福州漆器工藝應用于現代家具和室內陳設品文創設計中,放大常見的文創產品體量,以福建傳統大漆工藝文化與技藝融入高端消費市場,結合現代空間營造與審美需求,既體現了傳統工藝的美感,又與現代簡約風格相得益彰。
隨著科技的不斷升級與迭代,工藝美術與機器工藝的結合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遵循實用性原則,用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將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實用化,或將實用商品藝術化[5]。隨著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文創產品也經歷著網絡化的發展轉變。以往的傳統文化傳承是師徒制的口口相傳,或創作者依靠“主觀感覺”引導,通過三維數字技術可以科學分析、記錄數據,有利于傳統技藝的創新與傳承。數字化技術是文創產品表達的重要工具,通過3D建模、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可以將文化元素和創意以更加生動、立體的方式呈現給受眾,加強用戶交互體驗,讓受眾能參與到文創產品的創作和傳播過程中。如瓦迪姆設計的數字陶藝交互,通過對傳統工藝文化背景的分析與影像交互技術的運用,可以讓觀眾參與其中,通過扭動身體制作陶藝作品,從文創體驗出發進行主客體的交互行為,創造新的文創視覺。除此之外,人工智能還可以為文創產品的設計和制作提供新的思路和靈感,應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的喜好,為傳統工藝美術提供多樣化的設計選擇;還可以采用環保科技理念,使用環保材料制作文創產品,或者通過循環再用的設計為文創產品的制作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為文創產品的功能或材料“生命”提供循環周期。
福建傳統工藝美術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需要結合新時代的特征尋找合適的道路,了解文創產品設計需求,發揮文創產品的文化傳播力,形成文化與產品相互促進的關系,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