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諾男
(沈陽理工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沈陽 110159)
2019年年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感染迅速席卷全球。3年來,疫情給世界帶來的沖擊是全方位的,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考驗。2023年1月8日起,對新冠病毒感染調整實施“乙類乙管”,各地疫情管制全面放開,疫情進入低流行狀態,也標志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
值得注意的是,后疫情時代下人們的心態已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疫情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也改變了人們對色彩的審美取向。美國當代視覺藝術心理學家卡洛琳·M·布魯墨[1]在其著作《視覺原理》中闡釋:“色彩喚起各種情緒,表達感情,甚至影響我們正常的心理感受。”色彩美學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人們對其產生了學習的熱情。不同地域、年齡、職業、文化背景、心理狀況、經濟水平的人對色彩的理解不盡相同,顏色甚至可以脫離具體事物載體,單獨以抽象形式成為流行的一部分,成為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碎片符號。疫情之前,工業化時代的色彩理論研究和流行趨勢試圖將色彩理性化,使人們的審美視角趨于統一,更易預測和掌控,將色彩的傳播置于科技發展和商業流通中,以便更好地將工業化產品推銷出去,這是消費主義盛行帶來的結果,也屬于感官體驗的心理范疇。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中有這樣一句對白:“你認為是自己挑選出來的顏色,其實是經過無數人篩選、加工之后推出來讓你選擇的。”這句話很好地解釋了消費主義給流行色帶來的影響。疫情前的一段時間非常流行莫蘭迪色,這種以意大利畫家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的名字命名的色系飽和度非常低,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灰色,使顏色整體看起來不會特別鮮艷。莫蘭迪色在國內備受矚目得益于電視劇《延禧攻略》的熱播,該色系自2018年起在工業產品設計、服裝設計、室內外環境設計、平面設計等領域廣泛使用,并廣受好評,甚至在文物修復領域也推翻了“翻新”的色彩修復方式,開始推行“修舊如舊”、降低色彩飽和度的修復原則。莫蘭迪色將所附著、描繪的物體本身的純樸感發揮到極致,營造出寧靜、溫柔、神秘的氛圍感,也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很高級的色系。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灰色調的莫蘭迪色已不能適應時下的審美經驗和心理感受,逐漸退出流行色的舞臺,一些更適合疫情后生存狀態的色系以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對文化、審美產生了較大影響,重新裝點人們的生活。這些經歷過疫情的人們創造的流行色趨勢因各人主導的審美聯想、思想厚度、情感感知差異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正視色彩在科技與經濟方面的現實需求,是理解色彩的關鍵。
2023年4月底,一條名為“多巴胺穿搭”的詞條成為各大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的熱搜話題之一,僅在“抖音”平臺,該話題的播放量就已達到了62.1億次。其中,一位86歲的老人發布的短視頻獲得613.1萬點贊、31.8萬評論、21.8萬收藏和163.3萬轉發,成為該話題在抖音平臺上排名最高的短視頻。視頻中的老人分別展示了綠色、黃色、藍色、紅色、粉色5種高飽和顏色的穿搭,色彩明亮、鮮艷的衣著讓人產生豐富多彩、明亮、愉悅、生機盎然的心理感受,遂受到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人群的追捧。多巴胺配色流行的背后其實是人們對多巴胺這種快樂神經遞質的追求、對自由的追求、對情緒價值的追求以及對疫情后逐漸恢復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病毒的肆虐打亂了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限制了人們的出行自由,并造成了經濟方面的巨大沖擊。壓力使人們常處于疲憊不堪的狀態,產生悲觀、孤單、消極等情緒,缺乏安全感。因此,后疫情時代下人們迫切需要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式來應對疫情引發的失落和無力感,色彩對心靈的慰藉被認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自19世紀末起,西方醫藥領域和宗教領域就已經注意到色彩對人心理的影響。1890年,生理學家查爾斯·費列(Charles Féré)開創了色彩療法。如今,關于色彩在醫療臨床療效方面的研究頗具成效,這些理論將人對色彩的選擇與心理因素相關聯。時尚心理學家Dawnn Karen[2]認為“保持外表與內心情緒一致,有助于人們在充滿不穩定的外部世界中擁有實在掌控感”,她將這種能刺激人體釋放大量“幸福激素”多巴胺、自我調整情緒、令人愉悅的穿著方式總結為“多巴胺穿搭”,并且強調了服飾色彩的重要性。服裝不再是靜止的,服裝的色彩也不再是靜止的,它們成為人們構建自我、展示自我、突出自我的媒介。人對世界的認識是從色彩開始的,色彩作為構成美的事物的感性材料,本身具有審美特性。其獨有的聯想性、表情性、象征性等特點在疫情之后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可調整人們的焦慮狀態。多巴胺配色通過艷麗的高飽和色彩刺激人們多巴胺的分泌,使其重新梳理當下的生活方式,重新追求新穎、與眾不同的刺激,重新走向自然,感受生命的律動,起到了情緒療愈的作用。在現在這個注重個體表達與訴求的時代,身心健康成為人們追逐的終極目標。多巴胺配色恰到好處地于艷麗色彩中尋求心理上的協調與平衡,傳達自信、快樂的感受,成為后疫情時代下人們調整情緒、緩解焦慮、釋放壓力的流行配色方案。
色彩的流行與時代背景密不可分,由于疫情的影響,之前的社會秩序、生活秩序被打亂,餐館、影院、商場等娛樂休閑場所被迫停業,線下行業紛紛向線上轉型。隨著5G網絡、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的發展與完善,線上娛樂、線上購物、線上辦公、線上教學等行為成為常態,虛擬體驗展現出強大的創造力和活力,“宅”文化盛行。這些審美客體基于真實場景進行視覺優化和概念創新,給人們帶來了新奇的虛擬體驗。在虛擬互動中,顏色成為最直觀的視覺情緒載體,同時逐漸成為一種直觀有效的商業賣點,追求時效性和新穎性,避免設計語言的同質化。為使藝術設計成為表達自我的文化實踐,最直接、最易于實現的就是形色刺激。顏色的個性表現是藝術品的核心生命力,對于同一個審美客體,不同顏色的加入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和審美體驗。為避免流于俗套、落入平淡,在顏色的使用上就要杜絕符合人們習慣的審美,尋求具有動態、隨機、情境性特點的綜合性色彩體驗。此時的色彩不再只是一種感官體驗或事物的特質,而是作為一種心理范疇與生產、傳播及呈現的方式共存[3]。酸性設計與漸變流體等色系因其未來感、迷幻感、科技感的特點,具有隨機、反秩序的趣味性效果,打破了主流色彩審美的“理性與秩序”,在后疫情時代隨著數字媒體藝術的傳播而異軍突起,逐步進入大眾視野。
酸在化學中的狹義定義是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都是氫離子的化合物。酸性設計用英文表達是“acid design”,而“acid”這個詞在英文中原指一種致幻劑—麥角酸二乙基酰胺(LSD)的主要成分,翻譯成中文不僅有酸的含義,還有尖酸、尖刻的意思,以此形容、概括酸性美學給人帶來的視覺沖擊頗為恰當。這種設計風格源于電子音樂文化,音樂周邊的推廣給酸性設計提供了文化土壤和美學基因。雖然酸性設計的概念出現于2018年,但帶有酸性特質的視覺美學效果在正式命名前就已經出現在電子音樂演出場景。色彩作為一種通過視覺傳達的信息碎片符號,比文字更具象,且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不同的色彩指向不同的情感寓意,依照主題選擇色彩搭配基調、烘托酸性情感氛圍是色彩在酸性設計中的核心作用。外在形象可以成為人心理的對應物,外在結構與人的心理結構之間的同構關系可以喚起人的情感共鳴,空間的節奏和色彩的對比也可以豐富平淡、單一的布局[4]。酸性設計融合了迷幻藝術、超現實主義、科幻藝術等藝術風格,色彩是酸性設計中突出審美客體、提升其視覺吸引力的關鍵。在顏色的使用上,酸性設計的典型特征是用色豐富、色彩對比強烈、色彩飽和度較高,采用明度較低的顏色作為背景色,如黑色、灰色、紫色等;視覺中心則采用高飽和度、色彩鮮艷的熒光色,流體漸變色組合,與深色背景交相呼應,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通過色彩震動創造迷幻的觀看感受,造成視覺沖擊,依附光感強烈的液態金屬、透明干凈的玻璃以及光彩奪目的寶石、氣泡、石膏等載體產生獨特的激光效果。當處于不同角度與光線下時,激光效果所展現的色彩往往帶有漸變屬性,用反秩序的色彩衍生出眩暈感、未來感,打破現實與虛擬的桎梏,如同液體在二維畫面流動、擴散、變化,營造出視覺錯覺,呈現出類三維的持續動態變化。傳統色彩審美取向強調的經驗與傳統的傳承不再那么重要,酸性色彩更多的是模擬光線變化,打造霓虹閃爍的效果,強調審美客體帶來的感官刺激。酸性色彩以其特立獨行、繁雜激烈的標簽在海報、潮玩手辦、包裝、影視綜藝等設計領域大放異彩,顏色絢麗燦爛且有濃郁的迷幻氣息,帶有未來藝術的先鋒感,硬核又科幻。好奇是人的天性,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大眾更傾向于追求新穎、與眾不同的刺激,如強調極簡、抽象和符號化的扁平化設計反而更關注顏色的應用。酸性配色與高飽和流體漸變的方案剛好迎合了后疫情時代的審美轉向,佐證了時尚品位是另一種形式的經濟活動,既吸引了一群追求視覺刺激、與眾不同、個體表達、標新立異的受眾,又提煉出酸性設計獨特的精神情感和價值主張,避免審美單一化。
2022年2月,北京舉辦了第24屆冬奧會;2023年9月,杭州舉辦了第19屆亞運會。這兩次盛會的接棒舉辦為我國對外宣傳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對內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完美的契機和渠道,都將審美意識擴大到優先考慮色彩文化,將傳統色彩作為整個盛會的審美出發點。古人為色彩命名時,用詞往往是具象與意象形態交織,如2022年冬奧會色彩系統中的霞光紅、迎春黃、天霽藍、長城灰、瑞雪白,2023年亞運會的虹韻紫、映日紅、水墨白、月桂黃、水光藍、湖山綠。顏色的命名蘊含傳統美學思想,展現出當下國人對色彩的審美情趣,飽含文化懷舊意味。
“藝術不存在于單一單元中—它是自身文化的一部分”[5],傳統色彩歷經千年文化發展、民族融合和審美迭代,展現出“和諧”的意境。在中國傳統繪畫和設計中,“和諧”意味著平衡、秩序、連貫與協調的哲學觀念、美學情趣與意境,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內核和時代價值,是中式審美的基本原則。在調色方面,中式美學注重顏色和水、墨的搭配,以陰陽五行為基本骨架,此消彼長,陰陽相克,五行相生的“五色說”思想是中式色彩學的起源。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蘊藏在所有國人身體里的“時尚密碼”,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后疫情時代下,國人對傳統文化更加認可,通過數字媒體實現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生動直觀地傳播傳統文化,繼承和使用傳統色彩,拓展設計的靈感來源,突出中華文化特色,既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共鳴,又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文化自信。如2021年河南衛視的《元宵奇妙夜》節目以穿越時空、次元交匯的手法展現河南文化的深厚底蘊,其中,《唐宮夜宴》節目舞者所穿的演出服配色與出土的唐三彩文物顏色高度吻合,以黃、綠、褐三色為主,以三色調和的漸變色為輔,由于襦裙上的色彩面積占比不同,色彩純度、明度對比得當,常被當代人排斥的“紅配綠”色彩搭配方式反而呈現出和諧又喜慶的視覺效果,且頗具張力,儼然成為一種新的時尚。這種多元化的色彩表達用以凸顯人物的俏皮可愛又不失典雅高貴再恰當不過。《唐宮夜宴》通過舞臺藝術的包裝,按照當今的審美取向將文物所傳遞的色彩、服飾等文化符號進行創造性轉化,賦予其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成為當年的熱門話題,促使傳統文化現象級“出圈”,多角度詮釋了國人對傳統色彩的喜愛,也為后續宣傳、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新思路。
人們對色彩的喜好是客觀環境和文化習俗共同作用的結果,審美取向的轉變與新流行色的出現本質上是商業行為,從色彩能在不提高設計成本的前提下提升設計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可見,其已逐漸脫離在設計中的從屬地位,凸顯獨立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色彩經濟和色彩競爭力逐漸被人們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