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林
(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進入新時期以來,中國油畫創作有了進一步發展,逐漸形成獨有的風格,并且出現了一批以表現我國民俗文化為目標的高質量油畫作品。之前的油畫作品大多傳遞東西方結合的文化思想,油畫的主要內容也是西方的造型體系。中國民俗文化與傳統美學理念的融合不僅能改變造型設計方向,還能進一步將油畫創作之美呈現在大眾面前。因此,在我國油畫創作的發展過程中,還要繼續嘗試融入民俗文化。
我國油畫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西方傳教士將油畫帶入中國。清朝末年及民國時期,中國開始派遣人員到海外學習專業油畫,從此油畫藝術教育在國內開啟。油畫最早源于歐洲,作品內容受社會環境、宗教信仰以及統治階級的影響。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油畫作家開始嘗試用油畫展示人物和風景,由于我國的油畫學習者沿用傳統的西方思想,作畫風格與西方基本一致。但是在新時期,畫家更關注國內的民俗風情文化,他們認為,如果將其以油畫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會呈現不一樣的美。因此,基于我國豐富的傳統節日和風土人情,油畫創作形式得以發展,直至今日,已經成為中國油畫的一個標志性特色。例如董希文1953年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就做到了將民族傳統與現實主義相結合,與傳統油畫相比,場面更恢宏,用色彩的對比和細節的描繪烘托了喜慶熱烈的氛圍,很好地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又如畫家周榮昌的民俗系列畫作,大多取材于“福祿壽”“五福臨門”中國傳統文化,指向性明顯,創意性強,傳統元素與現代油畫技法的結合也形成了獨特的視覺效果。由此可見,中國民俗文化一直以來都和油畫創作保持著密切關聯。
在民俗文化與油畫創作融合的過程中,不同地域、人文環境、歷史時期的作品特點各不相同,如王富紅的《春染侗寨》以侗族傳統建筑、民族服裝為基礎元素,主要展現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族文化;何謙的《苗族火把節》則還原了苗族傳統節慶火把節中人們歡慶節日的場面。
基于中國民俗文化創作的油畫作品還能更好地展示各地風土人情、政治文化,這些油畫作品展現了不同年代各地的生活面貌,由此了解當時人們的心理特征、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畫家通過眼睛和心去觀察、感受社會,再用油畫創作技巧將民風民俗展現得淋漓盡致,呈現出中國獨特的油畫藝術效果。例如展示西藏高原的《布達拉宮》、展示江南水鄉的《周莊》;羅中立的《父親》將大巴山中一位農民作為原型,通過寫實手法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敬佩;劉小東的《溫床》以三峽移民為背景,從畫中人們看到了移民對故土的留戀以及對新生活的期待;王紹倫的《祥云》系列充分利用了中國傳統的“青花瓷”元素,畫中瓷器上的民族文化圖案、自然景觀無不彰顯了中國各地的文化特色。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文化面臨機遇和挑戰。于一個國家、民族而言,傳統文化是立心的支柱,保護、傳承與發揚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是公民的責任、使命,畫家在油畫創作中融入民俗文化是落實責任與使命的有效途徑。
要想實現中國油畫的持續創新與發展,必須進一步擺脫西方思想的限制,在精進繪畫技術的同時,必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藝術家個性特征的油畫創作風格。從現實意義上講,民俗文化的融合可以豐富創作題材;從文化發展角度看,民俗文化的融合能通過油畫創作讓更多傳統思想、信仰、文學藝術、史學等方面的知識得以保存,讓中華民族擁有更豐富、寶貴的精神財富[1]。
一幅油畫作品的問世與傳承,首先歸功于創作者本身。創作者心中有溝壑、腦內有世界,在創作過程中,他們巧妙運用手中的畫筆、顏料展示內心所想,只有真正用心創作的作品才能震撼心靈,流傳百年甚至千年。創作主體既然是一個作為個體存在的人,在尋找靈感、確認創作主題時一定會和生活中的人、事、物有所接觸,在此過程中不自覺地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并在后續的作品中有所體現。也正因如此,創作者在面對民俗文化時受到的熏陶都在潛移默化中反映在作品中,最明顯的影響體現在創作靈感上,無論是傳統節日、手工藝還是民間藝術,都讓創作者產生無限的表達欲,他們基于對文化的理解進行再創造,同時在接觸民俗文化的過程中產生明顯的心態變化,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歸屬感十分強烈,每一個作品都能展現出不一樣的生命力和感染力[2]。例如蘇天賜的油畫作品《江南四月》就是以江南風景為背景,將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與西方油畫創作技法相結合,用簡單的構圖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又如汪希功在創作《清明祭祖》作品時,用魚肉、果品、鮮花、紙錢等細節豐富了畫面,充分表達了人們對祖先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民族信仰也能影響創作者的心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成語寓言都是民俗文化的核心,例如在陳國華和林海英合作的莆仙戲系列油畫中,媽祖文化、莆仙戲文化都是重要元素;王鵬的《中華百龍圖》將龍與不同的背景相結合,而龍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圖騰,創作者受到信仰的影響產生情感共鳴,每次創作都更自然且深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30年,我國涌現出很多優秀的油畫作品,如羅工柳的《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艾中信的《東渡黃河》、蔡亮的《延安火炬》、聞立鵬的《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等,這些油畫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傳遞出一種在長期壓迫下衍生的英雄主義精神,這也是民俗文化的一種,創作者通過親身感受和觀察,用一種肆意的表現形式傳遞出一種獨屬于中國的精神。
油畫創作的目的是通過畫筆和顏料將美的感悟、情的思考展示在大眾面前,分享是創作的初衷。人類文明的進步和藝術的發展密切相關,藝術家生活在客觀世界,那么客觀世界也同樣會對他們造成影響。民俗文化作為客觀世界的一部分,不斷影響藝術家的審美,而藝術家在油畫創作過程中同樣展現出對民俗之美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借助畫筆展現這些內容,進一步傳遞思想、鼓舞人心,實現藝術創作與文化的循環[3]。例如從劉小東作品《澡堂子》和忻東旺作品《早點》中,人們能看到現代創作者在都市生活中對民俗文化的欣賞,畫家用生動的筆觸還原了當時的生活場景,拓寬了創作思路,讓油畫作品有了新的價值;而崔小冬的《冬至》和王小寶的《寫春聯》是創作者“生活”在民俗文化中產生的感悟,雖然是傳統文化,但是采用了另一種現代化展示方式,同樣體現出中國民俗文化代代相傳的獨特魅力。
新時期,中國油畫將民俗文化之美作為創作內容,不僅是受到“百花齊放”藝術發展方針的影響,更是創作主體在主觀上對民俗文化的欣賞。他們在觀察和探索中將自己對民俗文化的眷戀與欣賞充分展現,久而久之,蘊含民俗文化的油畫創作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并在新時期不斷發展。例如羅中立的《父親》和陳丹青的《西藏組畫》明顯體現了創作主體受民俗文化影響后審美的變化,兩幅作品都是用寫實的手法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鄉土精神,開始在創作中回歸現實、回歸本土,在藝術表現上擺脫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觀念。因此,即使主題相同,也由于創作者對文化的不同理解,油畫內容不重復、作品面貌不單調。由此不難看出新時期畫家、作品與民眾的關系,油畫已經成為中國人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載體,中國人對中國藝術的了解也更加充分。
民俗文化是對歷史傳統的俗稱,而部分民眾將民俗文化理解成文化階層不高的底層文化。油畫源自歐洲,代表的是藝術精髓,是與民俗文化相反的兩個概念,甚至有人會覺得兩者相比,民俗文化帶有“俗”的特點,認為兩者之間很難產生聯系。但事實并非如此,“洋”與“俗”都不能作為對一種文化的籠統性解讀,兩者其實是相對并存的,創作者通過主觀創作將兩者相互轉化、有機整合,不僅不會產生違和感,甚至還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見,創作者作為主體,只有對觀察對象產生深厚的情感,才能完成高質量的藝術創作,影響他們的并非“雅”和“俗”的概念界定,而是情感的共鳴,所以民俗文化對中國創作者而言是特殊的。在觀察這些文化現象、查閱文化資料的過程中,創作者不自覺地被吸引,或因身處當下的文化氛圍,一言一行都受到民俗文化的影響,所以通過情感的共鳴做出自認為最直觀、正確的反應成為更多創作者的選擇,他們將情感自然地表達出來,再通過作品傳遞出去,既能借助油畫發出內心的吶喊,也能讓欣賞者為之打動,使作品成為真正的傳世佳作[4]。
例如,黃曦農在創作油畫作品《漁港和風》的過程中,將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作為創作背景,再用細致的筆觸呈現飽含情感的畫作。黃曦農在創作過程中采用了寫實主義手法,描繪了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用擦、點、染等技法增加作品的真實感,同時讓畫面更具中國特色。不難看出,黃曦農在這幅作品中寄托了深厚的情感,他對生活無限熱愛,也對自然無限敬畏,其他人在欣賞過程中也會被漁港的獨特魅力打動,實現創作者與大眾之間的情感共鳴。
普列漢諾夫說過:“因為沒有思想,藝術就不能存在,除了導致抽象的和混亂的象征主義外,不會產生什么其他的結果。”[5]在思想的孕育下,藝術得以發展,在欣賞一幅優秀的油畫作品時,人們往往會深入分析其審美價值,這些不是觀賞者個人的意識判斷,而是畫家在創作過程中不斷賦予作品的,是真實存在的。今天之所以說中國民俗文化對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審美產生影響,是因為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將自己對民俗文化的精神內質抒發出來,從而不斷提高油畫的價值。
藝術家都要有一雙慧眼,相較于從事其他工作的人,他們對美具備更強的挖掘能力,在與周邊事物接觸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感悟。因此,新時期油畫創作之所以受到中國民俗文化的影響,更多是因為創作者從內心深處認同民俗文化并有一顆想要宣傳文化的心。大部分創作者受生長環境影響,日常聽說的故事、從書中發現的元素都有民俗文化的影子,于他們而言,民俗文化其實早已扎根在心底,所以才會在一次又一次接觸不同文化后產生感悟,也因為他們需要將這些感悟分享給更多人,所以才進行油畫創作。中國民俗文化具有無限的魅力,挖掘得越深,心得、感悟就越多,所以新時期創作者用不同的繪畫技巧將這些感悟呈現在大眾面前,從而誕生了一幅幅生動、有靈性的佳作。
例如畫家王宏劍由于長期生活在河南且非常了解河南地區的民俗,創作的《冬之祭》油畫作品用了大量的鄉土元素,如傳統的祭祀儀式、農民的服飾、鄉村的風俗習慣,不僅能讓觀賞者真實感受鄉土生活的氣息,還能更深層次地探知鄉土文化的魅力。同樣,在劉秉江的《塔吉克族婚禮》中,新郎和新娘的服飾、婚禮儀式、建筑風格以及室內陳設的物品都充分體現了塔吉克族的傳統習俗、文化特征,同時借助婚禮場景展示了當地人的生活狀態以及價值觀念,最后融入個人情感,用這一特定場景傳達了他對愛情、婚姻、家庭的獨特見解。
民俗文化是一種民族精神的濃縮,將民俗文化融入油畫創作中體現了無數藝術家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尊敬,他們將情感寄托于畫作中,讓文化得以繼續傳承和發揚。新時期油畫創作的發展受民俗文化的影響更深,無論是創作心理、創作審美還是情感表達,都與民俗文化相關,未來創作者會將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美學理念繼續融入畫作中,在保留西方創作優點的基礎上探索出更具中國特色的創作風格,讓中國油畫更具美感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