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響平

癸卯年春日,我信步走到武漢人文圣地曇華林。沿著舊街石板橋路,邊逛邊瞧,小巷子一隅用硬木板書寫的“老張書舍”一下子吸引住了我。出于好奇,我順著標牌指引摸了過去,經過門楣上醒目的藍底白色字招牌“武昌區糧道街曇華林社區綜治中心”,馬上就看到了旁邊的“老張書舍”。
書舍門外掛著紅燈籠和啤酒屋的牌子,看上去古香古色。步上三級臺階,走進“老張書舍”,此時,室內沒有讀者,溫暖的燈光灑在錯層有序的書架上,滿墻的古典書籍與現代圖書交相輝映,靜靜地整齊排列著,仿佛在述說著書舍主人的歲月時光。
見有來人,一位年約七旬的長者從內室走了出來,其人瘦高個子,長方形臉,古銅膚色,五官輪廓分明,有儒雅氣質。因聲帶脫位曾經做過手術,他說話聲有點嘶啞。經交談了解,我得知他就是書舍主人張福臣先生——武漢文化圈有名的出版人。難怪這里叫“老張書舍”!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張福臣先生出生于廣州,下鄉當過十年知青,回城當過工人,之后又開始了出版生涯。他曾是“中國知青文庫”叢書、“六書坊”叢書、“往事”叢書的主編,也是《武漢晨報》“舌尖上的鄉愁”專欄作家,原武漢大學出版社大眾分社社長。張福臣先生曾策劃出版了《我們的父親》《我們的母親》等圖書數百部,由他編輯出版的《我向總理說實話》曾引起較大反響。
“老張書舍”是張福臣先生2016年退休賦閑在家后開的。張先生說,這間書舍既是讀書交友之地,也是文友們聊藝術的沙龍之地。平日里除了經營書店生意,張先生還會在書舍召開各種讀書會、研討會,招待大家他自己親手做的北方餃子。前來的均是聞名江城的作家、畫家、學者、教授、編輯家,常常是濟濟一堂,暢所欲言,為曇華林增添了不少人文氣息。也因為對書的熱愛,張先生結識了一些愛書的朋友。在他結識的朋友之中,有國家一級作家、兒童文學作家董宏猷,中國規劃館建設資深專家祖慰,著名作家肖復興、賈平凹等。
書舍里滿墻的字畫,都是他的這些著名作家朋友們贈予的。除了字畫,書舍有近2萬冊圖書,既有張先生主持出版的,也有他收藏的,以文學藝術類書籍居多,還有一些文史社科書目和古籍。交談中,張先生說:“這都是我平時積累起來的書,也有朋友贈送的一些珍藏本。平時游客們來此打卡的比較多,買書的并不多,大都是逛逛就走了。一般周末的時候,讀者相對多一些,都是一些年輕的學生。”
“那書店生意怎樣?”面對我的提問,張先生很坦誠:“其實,現在開實體書店根本就不掙錢,尤其是在當下,像我這樣的微書店甚至都是虧損的。”張先生說,之所以能夠堅持把“老張書舍”運營下來,單純因為熱愛。年輕時張先生就懷揣文學夢想,雖然一直在編書、賣書,但是,本質上是個文人,而且是有著人文情懷和浪漫情懷的文人。他又是東北人,天生豪爽俠義。倘若細細盤點,張先生說,這輩子值得回憶的,倒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出了多少好書,交了多少好朋友。他租下的這間小屋子,月租3800元,每個月的退休金一大半用于租金,每天賣出的書卻只有十來本,有時一天收入只有20元錢,大部分時候“顆粒無收”。為此,疫情后房東還主動提出免去兩個月的房租,減輕了他不少壓力。
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三年疫情期間,張先生一直堅守在“老張書舍”。本來,疫情暴發初期,他女兒就幾次想接他回家住,他卻堅持要求駐守在這80多平米的小書店,與自己近2萬本書籍和一只13歲的白貓為伴。那只白貓他習慣稱其為“大白”。
作為一位從事近四十年書籍編纂的出版人,張先生深知疫情是一段值得用心記錄的歷史。他寫了百篇日記,之后日記一起集結為約十來萬字的《老張日記》,記錄下他在封城期間的個人觀察和經歷。同時,他還與4名學生一起,花了90多天時間編寫了一本《我們的白衣天使》,雖然書稿最終未能出版,但他還是堅持自掏腰包,花了5000多塊錢印制了50323張藏書票,親自送到了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以愛書人的方式向當時的援漢醫護獻上了自己的心意。
2020年4月武漢重啟后,已故兒童作家董宏猷還曾專門造訪書舍,并在當天的日記里這樣記載:“也許是經歷了如此大難,變得格外戀舊了。聽說老張書舍又開門營業,便過江去看老張了。店內果然盤整一新,大白依然矜持典雅。華燈初上,以往應該是曇華林最熱鬧的時候,現在卻冷清如秋。”
如今的曇華林,早已恢復了煙火氣,每天車來車往,游人如織,熱鬧非凡。面對喧鬧的市景,我忍不住感嘆:“張老師,沒想到在這樣繁華的地段,您開了一間這么簡陋的書舍。更沒有想到,這陋室里還住著您這么一位著名的出版人。”張先生只是低調地回答:“這不算什么,因為自己喜歡。”他一邊回答著我的問題,一邊低頭整理著手頭的一本線裝古書。在他面前,擺放著一張稍顯凌亂的小方桌,桌上擺滿了各種書籍。從這些可以看出,作為與書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如果沒有一顆淡定、從容、勤學的心,是難以堅守在這片小小的天地的。我非常敬佩這樣甘于平淡、樂于清貧、認真執著的讀書人。
臨別之際,張先生將自己創作的一本《舌尖上的鄉愁》送給了我。這是一部以吃喝為題材的散文集,分上、中、下三輯。上輯為“舌尖上的童年”,是作者童年時期克服一切困難的果腹小記,也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普通人生活的小史。中輯為“舌尖上的故鄉”,講述的是作者人到中年后的覺悟,這個時候人才吃出了真正的味覺,吃出了食物的精致美,吃出了人生的些許哲理。下輯為“舌尖上的曇華林”,文字的主題就一個“愛”字,書寫了退休后在曇華林期間,作者灑脫的隨記,是一部用文字構建起來的個人生活“微”歷史,也是一部愛書人的生活史。
面對艱難的運營情勢,同樣作為一名愛書之人,我衷心希望“老張書舍”越來越好,讓這片精神凈土長存。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