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信息科技的智能應用,既是數字信息科技本身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傳統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最高境界
“數字化發展”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命題。2020年11月,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首提“加快數字化發展”并單列一條。隨后全國“兩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將此擴展為一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數字化發展自覺”,就是對人類社會數字化發展大趨勢及其規律性的認知。
數字經濟由兩大塊組成:一塊是數字產業化,即本體性數字經濟(數字科技直接轉化的產業化);一塊是產業數字化,即應用型數字經濟(實體產業間接應用的數字化)。因此,數字經濟就是將數字信息科技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且已“融合到位”的“新實體經濟”。
當下,我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樣的實體經濟?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一句經典闡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如果按照“深度融合”的要求,并且的確“融合到位”了,那么就已經成功地變身為了一種“新實體經濟”。
在“捍衛”實體經濟的時候,一定要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所要加快發展的不是那種“籠而統之”不加區分的實體經濟,而是面向數字化變革,經過數字化轉型,已然成功進行了“換頭術”改造的“新實體經濟”。說它“新”,就“新”在了雖然它的“軀干”還仍然是實體經濟,但由于它的“腦袋”有了數字信息科技的滲透、融合、帶動和轉化,結果就整個經濟體而言,它已經蝶變為“新實體經濟”了。
結論1:新實體經濟=產業數字化的實體經濟=數字經濟。
還有一種誤區,認為數字經濟就是淘寶、天貓之類的網購平臺,什么“空嘮嘮的倒來倒去”,甚至認為做實體經濟的,千萬不要上他們的“賊船”。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區別和對立是否存在?當然是存在的!但這只在理論抽象和學術分析中,才有其實際的意義。現在可以稱得上虛擬經濟的行當,無非是金融業和信息業,但是在現實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又有誰能夠離得開這兩個所謂“虛頭巴腦”的行當?小平同志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心都不要了,還有命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的本意,其實就是前面引述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那句經典闡述,也即注重推動數字信息科技在實體經濟中的加持應用。但由于理解上的原因而衍生出的一些不確切的提法,結果讓人們不知不覺地就把數字經濟看作是實體經濟的對立面,并進一步推定為全是類似網購平臺那樣的“虛擬經濟”。
結論2:網購平臺=促進實體經濟產銷和供需銜接及成交的數字信息平臺=數字經濟。
現在,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對數字經濟做個比較全面的解讀了:
——本體性數字經濟(數字科技直接轉化的產業化)=數字信息科技研發+數字信息裝備產品制造+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投建運維+數字信息內容整合生產。
——應用型數字經濟(實體產業間接應用的數字化)=數字信息科技在人類生產生活各個領域內的“賦能和增值應用”。譬如融合應用之后的商品購銷成為電子商務、加工制造成為智能制造、交通運輸成為現代物流、視頻教學成為網絡教育、在線診治成為遠程醫療、電子貨幣成為科技金融、城市治理成為智慧城市,等等。
——兩者在數字經濟“盤子”中的占比,一般來說前者占到20%~30%、后者占到70%~80%。兩者相加,才是100%的數字經濟整體。
數字信息科技的智能應用,既是數字信息科技本身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傳統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最高境界。投身本體性數字經濟的企業家,要牢記自己的初心使命,為推進產業數字化而加持賦能增值;而從事應用型數字經濟的企業家,則要認清時代的發展趨勢,為推進數字產業化而提供應用場景,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