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新國貨”的興起為市場的全面復蘇與發展,提供強大、穩定的引擎
決戰四季度,確保全年勝,關鍵仍然在激活市場、擴大需求,為經濟發展注入內生動力。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的“雙十一”,全品類統計中,網絡零售額排名前20位品牌中中國產品牌占據11席;天貓平臺243個國貨品牌進入“億元俱樂部”,85個國貨品牌開賣即破億元,超7萬個國貨品牌首日成交翻倍。市場對“新國貨”的追捧,為擴大內需、暢通雙循環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新國貨”的興起,行業內一般認為是從2015年李寧在紐約時裝周走秀掀起了這股熱潮。之所以被稱之為“新國貨”,更多是相對于那些過去的“老字號”而言,在產品、營銷、服務等方面都有很多創新。從行業上看,“新國貨”主要集中在四個賽道:IT通信、汽車行業、快消日化與服裝服飾,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有人定義“新國貨”,就是指中國品牌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新創造”或采用“新營銷(新傳播)”,來進行傳播的國產實體消費品。“新創造”——新能源汽車就成績亮眼,從全球市場來看,今年三季度,65%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來自中國;“新營銷(新傳播)”——在杭州亞運期間,杭州本土絲綢“出圈”“出界”,引發風潮。
有人說“新國貨”崛起,是一個周期性的現象,是否會曇花一現?其實從當下的經濟環境來說,“新國貨”的崛起也是抓住了國外大市場、國內大循環的契機。而且,在這一輪如火如荼的“新國貨”運動中,中國不僅要向世界輸出商品,更是輸出了中國的審美觀、價值觀以及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學互鑒。
回顧歷史,國貨運動主要滿足于替代外國品牌,滿足于“人有我也有”。而近幾年來“新國貨”運動,還在于“人有我優”,參與者對品牌與商業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自信的姿態,在資本、營銷、供應鏈上有著更完備的“工具箱”,市場發展的潛力也更大。可以說,中國市場的強大供應鏈能力和互聯網營銷環境,讓這一輪“新國貨”以“閃電戰”的方式崛起,它們先是在一個圈層引爆,形成口碑效應后,實現從品類創新到制造投入、從線上獲客到線下鋪貨的閉環升級。
“新國貨”潮流的形成和崛起,國家情懷固然發揮了重要的背書效用,但是真正支撐“新國貨”長久發展的還是產品本身,尤其是產品質量。在全球經濟下行、未來不確定因素增多的百年變局下,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挑剔,對價格越來越敏感。“新國貨”要持續發展,就必須注重產品創新,提高科技含量。
產品創新,定位更準。要針對年輕的生活場景、生活痛點去做細微的觀察,做產品創新。如啤酒制造業,現在年輕人喜歡高品質啤酒,而不僅僅是原來意義上的工業啤酒。還有就是不僅僅是賣啤酒,還要提供解決方案,比如說微醺的小酒館,滿足年輕人夜晚擼串兒的需求。對于想要實現自我價值的“新國貨”品牌來說,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取勝,最關鍵的是牢牢占據用戶心智。
營銷創新,方法新穎。掌握消費行為新特征,精準匹配客戶個性化需求。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更加顯著,企業營銷已經由產品導向轉變為客戶導向,跨界營銷、交叉銷售廣泛應用,體現出“新國貨”對年輕人個性化需求的精準營銷。比如打造數實共生的購物場景、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渠道體系、注重大數據營銷技術的應用、以及要強化貫穿客戶全生命周期的體驗管理。
“新國貨”的興起,一方面反映了國內市場更加成熟和理性,無論是中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在產品領域的民族自信、國家自信,不再是盲目的相信“洋貨”。“新國貨”受歡迎程度不斷提高,消費者對國貨的認知度和信任度日益提升,未來消費從“西化”回歸“本土化”將成為一大新趨勢,而這為擴大市場、創造市場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