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曉艷 張統
資源盤活促富,讓下山農民“有錢賺”;擴崗提技帶富,讓閑置人力“有活干”;精準幫扶助富,讓困難群體“有人幫”
泰順作為典型的山區縣、7個重點幫扶縣之一,許多百姓一度“窮在山上、苦在路上、落后在分散上”。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泰順調研時,就下山搬遷作出了“下得來、穩得住、富得起”的重要指示。20年來,泰順縣始終牢記殷殷囑托,扎實推進下山搬遷,累計搬遷超10萬人。特別是近年來聚焦搬遷群眾“富得起”后半篇文章,持續推動試點探索、最佳實踐打造、體制機制創新,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兩年增速達15%以上。
資源盤活促富,讓下山農民“有錢賺”。聚焦農民搬下山后閑置的農房、林地、耕地等資源,構建“農民下山、產業上山”等模式,全力做大財產性收入。一是整合資源。有整體開發價值的村莊由村集體統一收儲,零散土地通過租賃流轉等方式整合,推動閑置資源再利用。近兩年,低效用地再開發778畝,盤活閑置農房866幢,吸引資本投入6.57億元。二是協作運營。以“整村運營”的導向,面向社會招募運營團隊,支持企業將資金、技術、設備與搬遷群眾的土地經營權有機結合,產生的收益由村民、村集體、企業三方分紅。比如,大溪源村圍繞打造省級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做深“蝴蝶經濟”,2022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28萬元,比上年增長了5倍。三是融合發展。“一地一策”探索“農業+文化+旅游”多元融合發展模式,持續拓寬增收路徑。比如,左溪村持續打響“最美畬村”畬族風情旅游品牌,下山村民每家每戶開起民宿,年收入超過20萬元。
擴崗提技帶富,讓閑置人力“有活干”。切實解決“下山沒活干”“技能跟不上”等搬遷群眾就業問題,提升勞動性收入。一是精準畫像。以收入構成清、就業意愿清、技能水平清等“八清”為導向,形成搬遷家庭“一戶一畫像”。上線“搬富通”應用,打通民政、人社等20多個職能部門、300多個指標數據,為企業、項目、求職者提供信息交流平臺。二是技能培訓。精準建立市場“急需緊俏”技能清單和搬遷群眾就業培訓需求“兩張清單”,搬遷群眾免費享受30余項個性化技能培訓,近兩年累計培訓2萬多人次。培育“六個一”特色農業體系,積極發揮科技特派員、“土專家”等領頭雁作用,開展師徒式的專業技能培訓,努力把搬遷群眾培養成“農創客”。三是就近就業。推動產業園區與搬遷小區“兩區共建”,累計幫助超1.7萬搬遷群眾在“家門口”順利就業。因地制宜打造搬遷群眾“15分鐘”就業圈,在59個小區周邊就近布局2個零工市場、100家共富工坊、134個來料加工點,帶動人均月增收達2000元。
精準幫扶助富,讓困難群體“有人幫”。關注搬遷人群中的困難家庭,健全幫扶體系,帶動增收致富。一是政府托底。出臺強村富民25條、惠農強農100條等政策,針對搬遷群眾中的低保、低邊、特困、殘疾人等家庭,推行“一戶一策一干部”結對幫扶機制。比如,開展抱團投資山海協作等幫扶項目33個,帶動500余搬遷戶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二是企農融合。推行“訂單農業”“三包三聯”等模式,推動億聯、山友、一鳴等龍頭企業和村集體簽約,每年為搬遷群眾提供崗位超1萬個。三是慈善參與。發動慈善組織、鄉賢泰商等力量,依托鄉賢公益等模式,積極為困難搬遷群眾優先幫銷農產品、提供就業,累計幫扶超2.6萬人次、發放各類善款超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