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項偉勝 徐陳清
下非常之功、出硬核之策,溫州將擴大民間投資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的重要突破口
溫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中國民營經濟的重要發祥地。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秉持“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率先進行市場取向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點燃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星星之火”,走出了一條“依靠民資、發展民營、注重民富、實現民享”的特色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23次深入溫州視察指導,到中央工作后依然十分關注溫州的改革創新和民營經濟發展,寄予溫州“續寫創新史”的殷殷囑托。近年來,溫州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激發新時代“四千精神”,把擴大民間投資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的重要突破口來抓,下非常之功、出硬核之策,創造性地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通過多年探索和實踐,溫州在擴大民間投資方面邁出堅實步伐。近三年,全市每年民間投資規模保持在2000億元以上,2022年超2100億元,占全社會投資比重近60%,帶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全市民營經濟份量達到“99999”,即企業數量、對GDP的貢獻、工業增加值、從業人員、稅收占比均超過90%,引領地區生產總值從2018年的全國第35位上升至2022年的30位。
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推動形成“對民營經濟高看一眼、厚愛三分”的思想共識,209項改革舉措100%落地,其中,85項得到全國、全省推廣,溫州正成為“兩個健康”制度創新策源地。
出臺全國首部民間融資地方性法規。為引導和規范民間融資健康發展,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2012年9月,在全國率先啟動《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立法工作,2013年11月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該條例是全國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規,也是全國首部專門規范民間融資的法規。溫州市以該法為母法,先后制定出臺了《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和《溫州市民間借貸備案操作指引》等多個配套文件,形成了“1+1+X”的法治保障體系,有效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
出臺全國首部“兩個健康”地方法規。自2018年獲批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以來,溫州市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市牽一發動全身的重大改革,先后推出209項改革措施,全部落地實施,其中,85項改革制度成果在全國、全省示范推廣。率全國之先出臺《溫州市“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促進條例》,對80項“兩個健康”溫州特色經驗予以總結提煉和制度固化,該事件入選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等組織的“新時代加強民營經濟法治建設十大事件”提名名單,被中央改革辦《改革經驗交流》刊發推介。
設立全國首個民營企業家節。大力倡導弘揚企業家精神,率全國之先將11月1日設為“民營企業家節”,每年都會舉辦民營企業家節系列活動,數百名民營企業家代表和市政府相關負責人齊聚一堂、共謀發展,民營企業家節相關活動曾被央視新聞聯播報道。注重吸引在外溫商回歸投資,溫州以“家”為定位,打造集情感地標、精神家園、服務高地等于一體的世界溫州人家園,目前,已入駐31個省268家異地溫州商會。把溫商大會作為“新春第一會”,構建在外溫州商人“聯絡圖”,打造更具韌性、更具活力、更具競爭力的“地瓜經濟”,2018年以來,全市累計回歸溫商資本超3000億元。
全面推行涉企柔性執法等改革。在不突破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創新推出涉企柔性執法、個人破產試點等改革。涉企柔性執法方面,審慎采取涉企審查調查相關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影響,“兩個健康”創建以來,全市累計公布4397條內容、涉及749項行政處罰事項的“涉企免罰目錄”,對企業初犯、顯著輕微設置“緩沖帶”,“首次不罰、下不為例”,不僅給市場主體提供了“容錯”空間,還規范了自由裁量權、穩定了市場預期。個人破產試點方面,引入管理人制度、債權人會議制度等基本破產制度,首次探索債務豁免、失權復權等個人破產中獨有的制度理念,促成債務人取得債權人的諒解并“重獲新生”,形成全國首個“個人破產”成功案例。
打造新時代民營企業家隊伍。強化非公黨建示范引領,全國首創非公企業黨建“雙強”指數。深入實施“紅色動力迭代創優”工程,組織企業家“紅色理想信念”培訓,先后推出“雙強紅領”認證、產業鏈黨建聯盟、企業社區黨建等創新舉措,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紅色動力”,打造新時代民營企業家隊伍。注重二代企業家精神傳承,實施青藍接力培養行動,舉辦“青藍新學”集中培訓、年輕一代民營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主題研修班等,創立青年創新創業促進會,努力培育一支“義利并舉、以義為先”的新時代青年企業家隊伍,進一步弘揚和傳承溫商精神,讓更多創二代脫穎而出。
把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鼓勵民間投資的主攻方向,積極引導民營企業順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放寬格局視野,發揚“四千精神”,打開更大投資新空間。
建立產業鏈鏈長制,打造現代化高能級產業集群。圍繞溫州五大傳統產業、五大新興產業和N個特色產業等“5+5+N”產業,遴選產業鏈58條,建立產業鏈鏈長制“十個一”機制,即:為每個產業鏈配置一位市級領導鏈長,一個由各聯系秘書長、相關負責人和企業服務職能部門共同組成的“鏈辦”,一批鏈主鏈群企業,一個產業鏈圖譜和發展規劃,一套產業鏈支持政策,一批重點項目,一批產業發展空間,一系列公共服務平臺,一個招商專班,一個行業協會商會。每個產業鏈都按照“揭榜掛帥”的思路,支持將更大發展空間和要素資源配置給“鏈主”企業,由“鏈主”企業召集核心配套的“鏈群”企業,共同參與規劃建設管理,圍繞“鏈主”企業打造具有全國乃至國際競爭力、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搶抓產業投資風口,構建新能源產業全產業鏈。聚焦新能源產業發展重大戰略機遇,創新探索“資源+產業”一體化招商模式,簽約落地瑞浦新能源制造、金風科技海上風電、比亞迪動力電池、運達風電等重大產業項目,貫穿“核風光水蓄氫儲”新能源產業全鏈條,成為溫州打造全國新能源創新發展新高地的標志性成果。總投資450億元150GWh的瑞浦新能源產業基地項目,依托青山集團上下游資源優勢,先后引進總投資190億元的溫州鋰電池新材料產業基地項目、與格林美合作總投資108億元的溫州新能源電池材料低碳產業園等動力電池項目,形成磷酸鐵鋰、三元鋰、鈉離子、固態電池等全鏈條技術路線,高水平打造形成了從上游高冰鎳精煉—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封裝——動力電池—電池回收利用的動力電池產業鏈閉環。
堅定實施科技創新首位戰略,打通科創投資通道。把科技創新視為“華山一條路”,系統構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環大羅山科創走廊、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甌江實驗室“一區一廊一會一室”科創格局,深入實施大孵化器集群發展戰略,高起點規劃建設中國(溫州)數安港、國際云軟件谷、中國眼谷、中國基因藥谷、溫州新光谷、中國(溫州)智能谷等“一港五谷”。連續4年成功舉辦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國科大、浙大、光子集成溫州創新研究院等49家高能級平臺落地,探索“三定向”研發轉化、科研經費“包干制”等改革試點,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進應用市場。謀劃構建“基金叢林”,為企業創新發展插上騰飛“金翅膀”,加快以“0到1”的創新之花結出“1到N”的產業之果。在創新創富效應驅動下,目前,溫州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3581家、總數全省第二,企業研發機構數、規上工業研發投入強度躍居全省前三。
支持企業和項目做大做強,全力激活投資動能。開展溫州實力民企100強評選,分行業選樹100家左右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創新發展能力、社會影響力的民營企業,對企業主要負責人在推薦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勞動模范、企業家培訓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創新實施“數據得地”快速供地新機制,針對優質中小企業用地難、用地貴等問題,建立優質制造業企業便捷獲得發展空間的評價標準和供地(供房)機制,進一步降低企業用地成本,確保有限的土地資源向“發展前景好、產值增長快、畝均效益高”的項目集聚。強化小微園建設,制定園區產業導向,優先安排高成長型企業、科技型企業、小升規、專精特新等7類重點企業入園。同時,嚴格落實“小微園十條”剛性措施,推出“四限”政策(限房價、限轉讓、限自持、限面積),小微企業園畝均供地價下降40%,在浙江省內成為示范。開辟企業上市“綠色通道”,設立上市風險共擔基金,協調解決歷史沿革、合規證明等相關問題,2022年,全市企業上市11家(含過會待發),創歷年新高。2022年以來,全市實施“增資擴產”項目超1200個、計劃總投資2500億元,其中,通過實施千企智能化改造,相關企業運營成本普遍下降20%~30%,單位能耗下降10%~20%,產能提升30%以上。
溫州以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領域為突破口,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模式,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著力打開行業準入閘門,引民資潮水入渠,既讓民間投資人獲得合理回報,又鼓勵履行社會職責,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創造條件推進民間資本投資基礎設施。定期評估、排查、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等方面為民營企業打造公平競爭環境。率先推進民間資本進入垃圾焚燒、污水處理、地下空間開發等公用事業領域,由民資投資建設了國內第一家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目前,全市由民資投資建設的垃圾處理發電項目8個,設計規模7085噸/日,總投資超20億元,占全市投資比例達84%;污水處理設施項目6個,涉及規模43萬噸/日,總投資超13億元,占全市投資比例近45%。以杭溫高鐵示范項目為突破口,積極探索鐵路投融資創新,形成可推廣的高鐵建設投融資模式。該項目由溫州本土企業—百盛聯合集團作為社會投資人,實現民資控股項目公司化運作。截至目前,杭溫鐵路一期溫州段隧道已100%完成,路基完成95.2%,橋梁完成92.6%。以“雙碳”戰略為引領,在能源領域積極探索民間資本共建模式。總投資達1200億元的蒼南三澳核電項目,吸引了民企吉利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是全國首個民營資本參股的核電項目,創造了核電企業混改的新模式。
引導推動社會力量辦社會事業改革。溫州充分發揮民間資金充裕和市場機制靈活兩大優勢,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社會事業領域,有效增加公共服務供給,逐步形成公辦保基本、民營促提升、公立與民營相互補充的新格局。2012年,溫州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社會資本辦醫聯系點后,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全方位鼓勵社會辦醫開展全科醫療、特色專科、精準醫學、醫養融合等服務,與公立醫院“錯位發展”,形成了以溫州康寧醫院、溫州美皓醫療集團為代表的專科醫院群體,共有民辦醫院110家,占全市醫院近七成。2017年,全國唯一的社會力量辦體育試點落戶溫州,溫州通過公私合辦、民辦公助、民間獨資、體教結合等多元化模式,累計吸引社會資本超50億元投資體育設施建設,體育產業增加值由試點前的62.14億元增加到108.95億元,社會力量興辦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訓練機構達112家,既讓市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健身福利,又更好促進了體育后備人才培養。
溫州以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創建為契機,以企業需求為第一導向、以市場評價為第一準則,深入實施“放管服”改革,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全面推進企業投資項目促產“一件事”改革。聚焦項目建設慢、投產慢、融資慢等難點問題,打造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審批、預驗試產、竣工領證、高效融資等“一件事”集成服務,推行企業投資項目促產“一件事”改革,跑出項目建設投產“加速度”,受到了國務院辦公廳的通報表彰。“促開工”,在項目開工前,通過服務前移、預先審查、聯審聯辦等方式,同步完成項目備案、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等手續,加快項目開工建設。“促投產”,在工業廠房竣工驗收階段,在保障質量安全和生產安全的前提下,對項目分棟、分層、分段開展預驗收,并對電梯、智能、消防等檢測耗時較長的驗收材料實現容缺受理,企業可在預驗收通過的廠房樓層提前啟動裝修及設備安裝試產,投產平均時間提前近4個月,實現“預驗即試產”。“促融資”,在不動產權登記階段,組建跨部門服務專班,開展聯合驗收、同步權籍調查、即時成果入庫,實現新建工業企業項目竣工驗收與不動產登記同步一個工作日辦理,便利企業憑不動產權盡早融資擴產,實現“竣工即領證”。
全力推進涉企評估“一件事”改革。聚焦企業反映突出的評估多、評估亂、流程不規范、部門不協同、成本負擔重等問題,在全國率先推行涉企鑒定評估“最多評一次”改革,惠及全市1201家企業。主要是:建立“一份清單”,梳理了溫州市涉企鑒定評估事項清單,涵蓋發改、住建、交通、應急、環保、水利等多部門評估事項;推行“多評合一”,涉航評估“六合一”、涉水評估“三合一”、涉能評估“二合一”;實行“一評多用”,實現分期項目“一評多用”,跨層級項目“一評多用”。例如,甬臺溫鐵路樂清東站至港區連接線工程項目,將原需報市、縣兩級水利部門分別審批的水土保持方案和防洪影響評價,合并由樂清市統一審查、審批,實現項目跨層級“一評多用”,涉水審批時長縮減近50%;試行“全域全過程一次評”,引導涉企評估中介機構擴大資質范圍或通過聯合體形式,對項目建設涉及的各類勘察、設計、評估、論證等服務事項,由一家中介機構(中介聯合體)開展“打包式、一條龍”服務,避免企業多頭跑路、分頭評估。同時,創新設立行業協會“企檢服務中心”,立足刑事合規、行政合規、行業合規,全方位、多維度、系統性推進企業合規建設,為企業提供涵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生命周期”法治服務。
全面推進“分層式”供地模式探索。溫州桃花島體育項目,對原有污水處理廠進行就近搬遷,新建半地埋、全封閉式污水處理廠,用地由原來的287畝下降至95畝,節約近三分之二。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創造性地采取上下分層供地模式辦理土地證,引入民間資本,在半地埋全封閉式污水處理廠之上建成省內首座綜合性水環境保護科普展覽館、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室內氣膜滑雪場、溫州設施最齊全的室外足球基地和體育配套設施等,大幅改善周邊環境,帶動了片區整體開發,輻射周邊濱江商務區3600余畝土地。
以非常之力助企解困。面對超預期因素疊加影響,溫州市第一時間響應市場主體需求,先后出臺“惠企紓困30條”“助力中小微企業24條”“助力個體工商戶紓困發展30條”等一攬子助企紓困政策,并創新推出惠企政策“直通車”,做到獎補政策“無感兌現”“免申即享”,相關做法被中央改革辦、國辦職轉辦簡報刊發推廣。建立“有求必應、無事不擾”“企業需要、部門報到”幫企機制,通過“萬名干部進萬企”“96666”熱線、政企懇談會、“企業維權接待日”等“線上+線下”多種途徑,為企業投資提供保姆式、點穴式服務,讓企業“投資溫州、辦事無憂”。近四年,全市累計為企業減負1300多億元,新增減稅及退緩稅占全年稅收收入近四成,以財政收入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2022年,全市新設企業主體22.3萬戶、總量突破130萬戶,創歷年新高,牢牢穩住了擴大民間投資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