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可人
秉持“一切為了U”核心理念,著力深耕品牌、深度融合、深化開放,不斷豐富“一切為了U”內涵價值
常山縣地域品牌“一切為了U”內涵豐富,“U”可以理解為當地柚、油、旅游等特色產業,也可以理解為“你”,凸顯這一地域品牌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提升特色優勢的思想內核,對于企業和基層做好工作,都具有積極的啟示價值和借鑒意義。
心中有“你”,產品才有大市場。對于企業而言,“你”指客戶。客戶之于企業,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所言,“客戶是企業的基石”“企業的目的是創造客戶”。踐行“一切為了客戶,為了更好地滿足和創造客戶”理念,當代企業應瞄準綠色化、多元化、個性化、潮流化等消費新趨勢,不斷發掘并滿足客戶未意識到的、潛在的需求,積極地創新產品。通過不斷的產品創新創造市場,贏得利潤,促進企業長期發展。常山“柚香谷”企業創始人宋偉,本著“把香柚引種回國,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飲品”的初心,以香柚繁育及產品研發為重點展開二次創業,經過六七年努力終于成功打出市場爆款“雙柚汁”,在企業實現高額回報的同時,開辟了柚類產品新賽道,樹立了企業轉型新標桿。常發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立足于山茶資源的開發,通過與浙江大學合作,無中生有地研發出以山茶油為基底的系列保健品、化妝品,延伸油茶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開創新的市場空間。
心中有“你”,基層治理才有大作為。對于基層治理而言,“你”指基層群眾。基層政府與群眾聯系最密切,最了解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也最需要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基層社會治理應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把來自群眾的實踐經驗提煉出來,并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地引導和推動群眾探索創新。常山縣達塘村在村書記和村兩委帶領下,面對薄弱的發展基礎及資源條件,2017年開始,以“早上好”這句問候語為起點,成功樹立“天天早起,事事爭先”的“早上好”興村品牌,有效激發全村干部群眾團結奮斗精神和干事創業熱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村務大家議,村事大家干,村風大家樹,村福大家享”為主要內容的治村新模式。經過這幾年不懈努力,達塘村從典型的山區薄弱村,實現了村民年增收超400萬元的跨越式發展。同時,達塘村還聯動周邊10個村共同開發特色農產品,成功推出“一份早上好禮”品牌。
心中有“你”,區域經濟才能大發展。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你”指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加快經濟發展是最大的民生,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必須堅持“一切服務發展,一切有利于發展”,從地方整體效益出發系統謀劃發展思路,統籌推動各項舉措,著力將比較優勢轉化為整體勝勢。常山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服務解決市場主體和群眾的急難愁盼作為工作重心,聚焦全縣生態資源高效轉化,通過全方位優化營商環境,降低要素成本,不斷拓展“兩山”轉化通道,釋放生態資源紅利,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提供支撐和保障。例如,制定出臺油茶新政18條,從土地流轉、油茶低改、采收加工、新品開發等全產業鏈加大支持力度。又如,組建“兩山合作社”,對資源進行集中統一收儲、系統優化和配套升級,并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推動分散資源集中高效利用和轉化,帶動175個村集體增收5844萬元。
當前和今后,常山縣要秉持“一切為了U”核心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在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與時俱進迭代路徑舉措,著力深耕品牌、深度融合、深化開放,進一步豐富拓展“一切為了U”內涵價值,讓更多鮮活案例不斷涌現。
深耕品牌。“常禮不常有”“常禮常相伴”,是常山特產品牌接下去要努力達到的兩層境界。所謂“不常有”,指的是打造排他性產品;所謂“常相伴”,是指提升產品的市場需求度。不產茶的英國擁有世界首位的茶葉品牌,長沙三頓半咖啡品牌在國內迅速出圈,這些知名品牌的成功法則,值得常山研究借鑒。
一是豐富品類。針對不同人群推出不同產品,如三頓半咖啡推出的數字星球系列產品,做到了分層次適應消費需求,進而形成全系列產品覆蓋整個市場,形成強大的品牌壓力。
二是堅守品質。這是農產品及精深加工業的難點,也是品牌戰略的核心。必須建立科學管理體系,構建和推廣使用現代化工藝技術、檢測檢驗、管理營銷體系,全面把控產品品質。
三是跨越網紅周期。通過產品與場景相結合,如音樂節、露營基地、精品書店等衍生服務吸引回頭客,利用品牌館、品牌會員、人群資產等數字化運營方式來觸達消費者,增加復購率,實現“流量變留量”。
深度融合。當前,常山“雙柚一茶”特色產業在種植業、精深加工業與旅游業之間已經形成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但產業融合仍處于政府主導的初級階段。應注重發揮企業推進產業融合的主體地位,加快構建更具包容性的產業生態體系,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集聚裂變。
一是二三產融合。依托龍頭企業,支持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對資源要素、技術研發和市場開發的有效整合,帶動配套、服務企業協同發展。要發揮龍頭企業行業示范作用,引導業內企業學習借鑒,實現全產業鏈高端躍升。
二是教科人融合。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對于常山而言,就是要著力教育留人、產業引人、制度激勵,促進本土專業人才引育,加快構建自主創新為主的創新生態。
三是城鄉融合。扎實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鎮化,持續引導人口集中、生產及服務功能集成、要素集約,協同推進全域土地整治,還原鄉村高水平生態環境,促進鄉村地區以農業、文旅和創意產業為特色的高質量生態發展,形成城鄉發展面貌高度差異化下的城鄉發展水平均衡化。
深化開放。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牢牢把握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姿態,千方百計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寬領域進行資源整合,推動常山的優質資源更高效地轉化。
一是從輸出產品向輸出文化轉變。文化比物質更具傳播力、滲透性。當前,不管是“雙柚一茶”,還是常山旅游,都是以輸出常山生態產品為主。今后要把握數字時代背景下,通過挖掘產品的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場景,提升文化價值,發揮好地域文化、企業文化對提升產品知名度和競爭力的乘數效應,形成文化和產品雙向奔赴的格局。比如學習優衣庫與著名設計師合作設計聯名款的模式,引入專業團隊打造具有常山人文特質的特產、創意產品,通過直播平臺、快銷平臺等推廣模式不斷吸引和擴大客戶流量。
二是從硬件設施互聯互通向宜商環境全面接軌轉變。把握杭衢鐵路建成對于提升常山區域交通地位契機,向東融入杭衢同城化,向西參與江西、湖北一體化。發揮常山地處浙西第一門戶、浙江對內開放主要門戶、中西部通往長三角地區首站的重要地位,強化長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三大經濟區要素流動和資源融通,加快構筑信息網、資金網、供銷網、商會網和鄉情網。對標世界銀行宜商環境體系,深化土地、金融、用能、排放等資源要素配置改革,營造全國一流營商環境和接軌世界的投資環境。
三是從“走出去”向“引進來”“走出去”雙驅動轉變。過去,企業家“走出去”發展主要是受制于一縣、一地的物質要素制約,而當前和今后則更多是出于產業供應鏈安全、降低成本等的多重考慮。在全球產業鏈重塑的大背景下,常山縣要繼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爭取機會向高端產業和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升級。一方面,發揮生態、農業、土地優質資源稟賦,以及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外來投資,拓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促進本地產業結構提升。另一方面,正視和包容常山本地企業對外拓展行為,支持企業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整合資源、優化布局,反哺常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