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葛燕
民營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堅力量。如何有效放大其“造富”的“溢出效應”,是一道必答題,需要把握“增富”關鍵、夯實“致富”根基、激活“創富”源泉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堅力量。浙江有著民營經濟發達的天然優勢和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使命擔當,如何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更加有效發揮民營經濟的“創富屬性”,浙江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放大民營經濟發展的“溢出效應”,須緊緊把握農村這一“增富”關鍵,以“人”為本不斷夯實“致富”根基,緊扣創新激活民營經濟“創富”源泉。
放大民營經濟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進程中的“溢出效應”,首要的就是要明確民營經濟的“造富”屬性,以及其與共同富裕之間互促互進、互為支撐的關系,有效促進兩者互為“支點”。
一方面,把握好民營經濟深度參與共同富裕兩大環節。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的最大特色和最大優勢。2022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占浙江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7%。目前,浙江省民營企業占全省企業總數的92%。共同富裕主要通過價值創造做大蛋糕和價值分配分好蛋糕兩大環節來實現,民營企業作為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和就業機會的提供者,92%的數量占比就是其深度參與這兩大環節的最佳佐證,因而實現共同富裕需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另一方面,發揮好民營經濟發展優勢賦能共富水平提升。民營經濟與共同富裕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相促進、共同向上的發展關系,即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將推動共同富裕邁向更高水平的階段,共同富裕的高水平實現將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加優越的條件。民營經濟發展特點主要在于其市場嗅覺敏銳和經營模式靈活,其發展程度往往代表著市場活力和營商環境的優越程度。可以說,實現共同富裕需要民營經濟發達所倚靠的發展環境,民營經濟發達一定程度上就意味著“富裕”。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顯示,浙江108家企業入圍,入圍數量連續25年居全國首位;入圍數量前四位的浙江(108家)、江蘇(89家)、山東(52家)、廣東(50家)占據了約60%版圖,不難發現,入圍數量越多的區域相對也越“富裕”。
共同富裕的重點難點還是在農村,這一點已成共識,而“農村”恰恰也是民營經濟“增富”的關鍵所在。如何打好民營經濟促進農村富裕這張牌?既是一個難題,也是一個可突破的機會。對浙江來說,更是需要在高起點上實現新突破。要通過民營企業與村集體共建新型市場主體,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拓展促農增收“新渠道”,以市場、技術、資金、人才、數字等多元化要素激發鄉村經濟發展活力。
一方面,要通過產銷鏈接促進助農增收。聚焦農村“市場”難題,引導民營企業、供銷社、代表性強村公司聯合組建鄉村產業發展平臺,促進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融通。運用“線上+線下”組合模式,整合鄉村產品資源,打開農村產品銷售渠道,暢通供需對接,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鼓勵民營企業與鄉鎮、村社開展結對聯盟,民營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融入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實施產業鏈條長、帶動就業好的融合聯動型項目。
另一方面,要通過技術賦能實現價值躍升。聚焦農村產業發展分散、產品單一等“技術”難題,充分發揮民營大企業產業化規模化的效應,推進技術輸送、嫁接、共享,樹立品牌效應,實現鄉村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實現更加多元化的產業融合發展。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鄉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如推動鄉村物流體系、通信網絡設施、環境整治體系等方面的健全完善,賦能鄉村發展的同時,實現企業發展布局和戰略價值。
人始終是共同富裕中最核心的要素。緊緊抓住“人”這一核心,“擴中提低”縮小收入差距,就是要鼓勵民營企業結合自身優勢,圍繞人的致富能力提升,強化技能培訓等服務,擔負起促進共同富裕的社會責任的同時,通過大幅吸納就業、造血式幫扶、發揮鄉賢作用、筑牢人才基石等方式,夯實共同富裕的內生根基。
一方面,要堅持就業為本,全周期“授人以漁”。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穩定之基。民營企業作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需不斷強化這一定位和使命,積極做大做強,吸納各層次的就業群體。加大宣傳引導,鼓勵大學生群體、高層次人才、緊缺技能型人才選擇民營企業就業或創業創新。鼓勵民營企業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并發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搭建技能成長平臺,提升產業工人技術水平。
另一方面,要集聚“人”的帶富力量,筑牢共富基石。引導民營企業參與鄉村帶頭人、鄉村經理人、大學生鄉創客等引培事業,壯大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培育企村聯手的沖鋒隊;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實施鄉村合伙人計劃,招募選聘一批懂農業、愛鄉村、有情懷的產業經理人,實訓培養一批農經師、農技師、農藝師、農建師、農林師等鄉村專業技術人才;推行大學生鄉村創業營計劃,探索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帶動民營企業放大基金規模,加強與科研院所、創業機構、金融機構等合作,培養并篩選大學生創業項目并提供資金支持。要有效發揮鄉賢帶富力量,通過以點帶點,挖掘更多在外浙商和在浙賢商“引進來”“留下來”,引進更多新鄉賢鏈式企業回歸項目,謀劃實施類似“一鎮(鄉)一企”新鄉賢共富工程,通過不斷積聚鄉賢回歸的力量,實現幾何級增長而致富。
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引領浙江民營經濟走向了輝煌。然而,創新求變才能驅使民營經濟行穩致遠。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能源革命正興起波瀾,在大浪淘沙和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民營經濟主體需把握技術動態和市場動向、推陳出新,通過創新引領,強化城鄉產業的互動、互聯、互通,構建全域產業創新格局。創新的力量傳導至產業端,呈現出技術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相融合,多個“關鍵反應”環節為共同富裕增添驅動力。
一方面,要牽住產業創新“牛鼻子”,持續釋放重大平臺“紅利”。鼓勵民營企業緊緊圍繞產業創新發力,探索實施“研發創新+聯合實驗室+智能制造”的產學研一體化新方式。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積極融入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緊扣數字經濟和生命健康等重點領域,搶占技術的國際話語權,突破相應的技術封鎖,爭取以點帶面,在某些細分領域、優勢領域,實現技術突破。
另一方面,要持續完善民營企業“創富”體系。要深入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提升工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工程、支持民營經濟創新平臺建設、中小微企業競爭力提升工程,為民營企業搭建完善的創新體系,使其能“做大蛋糕”“做好蛋糕”。同時,要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構建更為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實施全員持股計劃、常態化工資增長機制等方式“分好蛋糕”,使民營企業員工工資增長率與企業利潤增長率基本同步,引導民企員工共富和支持社會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