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雅靜 張戈 樓超
吸引更多新鄉賢回歸農村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經驗,義烏蘇溪鎮新鄉賢參與的鄉鎮共富實踐為新鄉賢回歸提供了更加完善的路徑參考
2 023年7月,國家農業農村部等九部門部署開展“我的家鄉我建設”行動,鼓勵新鄉賢回鄉的相關工作在各地快速落地,“何為更加有效的新鄉賢工作”話題被關注。義烏市蘇溪鎮依托城鄉融合發展吸納新鄉賢回鄉,形成了以鄉鎮為基本單元的新鄉賢助共富系列經驗。
新鄉賢項目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新鄉賢回歸項目立足城鄉要素融合,布局高質量發展,解開了鄉村發展低效“內卷”的困局,實現跨越性發展。2016年,蘇溪新鄉賢周福云在“浙商回歸”“義商回歸”的召喚下,帶著總投資168億元的華燦光電LED半導體及先進材料項目落戶蘇溪,并配合義烏市委、市政府招大引強,吸引瑞豐光電、東方日升、巖谷科技等重大項目落地,形成了蘇溪鎮的光伏光電產業鏈。2022年,蘇溪鎮規上工業產值達到545億元,成為義烏市工業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躋身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重大項目的落地,推動了外來人口的快速聚集,促進了市鎮功能融合、產城空間融合、城鄉發展融合,鄉村發展充滿活力。2023年,蘇溪鎮外來人口達到181932人,占總人口比例75.8%,其中14~35周歲人口數102117人,占比42.6%。
古孝今賢文化力成為共富新引擎。地方文化基因的喚起是新鄉賢回歸的主要內生驅動力。義烏古稱烏傷,取自孝子顏烏的故事,而蘇溪鎮顏村正是顏烏后裔的聚居地,蘇溪鎮因此被稱為“孝義故里”。蘇溪鎮的孝義故事賡續綿延,如今成了共富的新引擎。蘇溪鎮西山下村因為新鄉賢的助力,家門口的重大工程得以開工,推動延遲多年的舊村改造順利啟動。舊村改造完成后,全村租房經濟帶來的家庭財產性收入接近翻番。為了延續新鄉賢文化影響下的共富傳統,西山下村開啟了新鄉賢培育工程,對每一年考入大學的子弟開展動員與隨訪工作,讓新鄉賢助力鄉村共富成為鄉村振興的持久力量。
黨建統領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黨建統領是蘇溪鎮新鄉賢“回得來、留得住”的重要機制。2012年,蘇溪鎮全面啟動舊村改造工程,請回大批在市場經營等領域卓有成就、道德品質過硬的新鄉賢回村擔任鄉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鄉村奔共富。2020年,蘇溪鎮啟動紅領青年“五四”鍛造計劃,首批59人進入村社班子成為青年委員。黨建統領下的治理型新鄉賢和青年新鄉賢回歸,專注本村共富發展,開創了許多創新發展模式。小眾云倉項目是蘇溪鎮首個青年委員獨立市場化運營的“強村公司”,公司以每年盈利的60%反哺給6個參股的村集體,充分印證了黨建統領對共同富裕工作的實際指導。
搭好臺,請上臺,“唱不完戲下不來臺”。蘇溪鎮新鄉賢發揮作用,最核心的經驗是“任務導向”,先把舞臺搭好,再請合適的新鄉賢上臺唱戲。蘇溪鎮黨委政府帶領新鄉賢明確鄉村建設的項目任務,推動新鄉賢接下任務,再引導新鄉賢用搶和拼的態度完成任務,讓新鄉賢獲得一種積極效能感,把共富戲唱得精彩,贏得臺下的喝彩。這一過程中新鄉賢獲得了公共人的身份,獲得鄉鎮政府的“使命性委托”和本村發展的“當家人”身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迭代,未來蘇溪鎮新鄉賢助力共同富裕的舞臺將會更大,場景也將更加豐富。2022年,義烏(蘇溪)國際樞紐港項目被列入國務院“十四五”工作方案,項目建成后將會推動蘇溪鎮形成陸港新城產業群,預期新引入外來人口10萬人,間接帶動本地就業3萬人。為了讓項目盡快落地,蘇溪鎮黨委帶領鄉村治理新鄉賢,僅用87天就完成了范家村306戶農戶100%簽約和拆遷工作,創造了蘇溪奇跡。黨委帶領下,新鄉賢的參與意識被充分調動,一臺臺好戲在鄉村共富建設中接連上演。
新鄉賢回鄉動機并非利益驅動,而是雙向奔赴。新鄉賢回鄉是一種情感驅動。對蘇溪鎮43個鄉村的87位新鄉賢開展訪談與問卷調研,關于為什么會放棄自家經營項目回到鄉村工作,85%的答案是“想回村做點事”;關于回到鄉村最為必要的條件是什么,72%的答案是“有一定經濟基礎”;關于回到鄉村最害怕的是什么,68%的答案是“閑下來,無事可做”;訪談對象最認同的價值信仰歸因是“出六進四”。新鄉賢“衣錦還鄉”,內心的期待是把資財和資源帶回鄉村,讓家鄉在自己和一批新鄉賢的共同努力之下再煥新顏。鄉鎮統籌引領的鄉村共富建設是現代化維度的鄉村建設,需要更多有知識、有資財的新鄉賢與家鄉產生新關聯。蘇溪鎮在建立鄉鎮和新鄉賢的關聯邏輯時不單純鼓勵新鄉賢無私奉獻,也不過度強調對新鄉賢的物質資源傾斜,而是著力調動義利并舉的雙向奔赴,整合雙方需求,促成雙向吸引。
巧建機制,把新鄉賢的吸納放在常態化工作當中。把新鄉賢的吸納工作放在鄉鎮常態化建設中也是重要的蘇溪經驗。蘇溪鎮常態化組織召開鎮級和村級新鄉賢大會,加強新鄉賢之間的聯絡互動。在鄉新鄉賢面臨鄉村攻堅中的能力短板時,有機會撬動更多離鄉新鄉賢力量,形成有效的資源聯動。蘇溪鎮擁有獨立的新鄉賢工作項目經費和活動場所。蘇溪鎮鄉賢會專設“蘇溪鎮鄉賢愛心基金”,將新鄉賢捐贈的1000萬元人民幣作為掛名母基金,每年以一定比例的利息作為運轉費用,基金由蘇溪鎮鄉賢會統籌運作。蘇溪鎮同心苑即鄉賢會客廳,2022年全年舉辦海內外新鄉賢參加的座談交流活動182次。蘇溪鎮通過調研,深度挖掘和更新新鄉賢信息,建立新鄉賢電子檔案數據庫,啟動新鄉賢數字化管理平臺。通過完善的機制建設,蘇溪鎮新鄉賢成長為鄉鎮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引擎。
人性化管理避免“多多益善”傾向。新鄉賢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網絡建設工作,需要人性化溝通與管理。建議要有具體的任務項目,再重點對接新鄉賢,給新鄉賢發出鄉村建設的邀請,推動新鄉賢深度參與鄉村建設項目。同時建立“大鄉賢”概念,打通新鄉賢的區劃壁壘,讓更多新鄉賢在鎮的范圍內,甚至在市縣的范圍內開展資源聯動。新鄉賢工作的人性化管理是指以鄉愁為關聯點,創造條件在鄉村建設中實現對新鄉賢的有機吸納,而不是把工作重點放在單純吸引更多有知識、有資財的本村人回村。
資源化發展避免“千篇一律”規劃。鄉村的現代化發展應敢于“無中生有”。挖掘鄉村自有的資源稟賦,連接外部資源進行提檔賦能,內外聯動創造本村獨有的發展路徑。這是新鄉賢助力鄉村發展的基本框架。歸鄉鄉賢和離鄉鄉賢都是可以助力鄉村發展的資源和力量。重點要關注不同類型的鄉賢如何建構起鄉村發展的資源網絡,以更加高效的結構機制推動鄉村工作發展。新鄉賢工作是個性化工作,鄉村發展也應該是有鄉村辨識度的個性化發展。新鄉賢工作不能批量化推進,鄉村的發展也不能統一規劃,穿靴戴帽。把自身特有資源轉變成共同富裕的第一資源,新鄉賢的作用不可低估。
常態化吸納避免“一勞永逸”思想。2023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第一批典型經驗》,總結出浙江省建立鄉賢服務激勵機制和鄉賢幫鄉親機制,新鄉賢回歸應該成為鄉鎮共富單元的常態化工作內容。蘇溪鎮經驗顯示,只有總結出適合本地的新鄉賢的認同機制,建立新鄉賢參與家鄉建設的行動自覺,才可能在任務驅動下破除既有障礙,實現鄉鎮單元帶動鄉村的融合型發展。新鄉賢工作不能期待一勞永逸,創造一切條件讓新鄉賢有機會和家鄉正在進行中的發展建設產生關聯,流動式、項目制開展常態化吸納工作,才能聚義新鄉賢,把鄉村共富的答卷回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