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毅剛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關注長遠問題、動力問題、規則問題,保持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支撐性、開放性
2 023年即將收官,和年初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結束時大家對經濟恢復的高期望相比,全年經濟走勢并未如預料實現“高開高走”,而是在政策托底下走出了一輪起伏明顯的恢復性經濟增長態勢。從全國看,前三個季度,經濟累計增速分別為4.5%、5.5%、5.2%。觀察沿海省份,這種恢復性增長特征與全國大致相同,浙江是5.1%、6.8%、6.3%,上海是3%、9.7%、6%,廣東是4%、5%、4.5%,山東是4.7%、6.2%、6%,江蘇是4.7%、6.6%、5.8%。
從宏觀數據看,恢復性增長中的2023年經濟運行,用“回歸常態、總體企穩”來概括并不為過。但是,宏觀數據的總體企穩并不能涵蓋經濟微觀主體的感受。一方面,經濟企穩向上的基礎并不穩固,經濟依然向下承壓,不少行業和企業仍然處于下行周期或增長格局重塑期。另一方面,量變引發質變,在下行周期與全球政經格局調整交織影響之下,市場格局發生了改變,經濟增長之“形”已難回到以前;增長邏輯發生改變,經濟增長之“勢”正面臨發展格局重塑的考驗。在此背景下,觀察當下經濟形勢,三個問題值得思考:
一是關注長遠問題,保持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是今年增速多少,而是明年、后年乃至未來五到十年的經濟增速能否持續。隨著積極有利因素增多,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未來仍持看好態度。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至5.4%和4.6%,較前次預測值均上調了0.4個百分點。這至少說明,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依然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動力源,但當前居民收入、企業利潤增長能否與持續經濟增長相匹配,需要重點關注。如何進一步釋放國內城鄉活力,優化收入分配制度,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讓企業有利潤、居民有收入、政府有稅收,這是擴大有效市場、保持經濟韌性、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二是關注動力問題,保持經濟增長的支撐性。持續的經濟增長要依靠消費、依靠服務業、依靠投資、依靠房地產、依靠出口?從根本上來看,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是勞動生產效率的增長。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是人的消費。固定資產投資最終也是要帶動人的發展,為人服務的投資才是有效投資。服務業更是一半生活性、一半生產性,本質是知識經濟,需要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促進經濟增長,除了以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思維去思考,更要從人的提升角度去思考:一方面,要加大公共服務供給端的關注和投入,促進就業創業,加大教育、醫療健康投入,創新供給,促進人的成長,鼓勵人的創造性有所作為;另一方面,要把穩定企業家預期擺在突出位置,當下不少經營主體表現出對經濟增長預期不高的擔憂,投資信心減弱,企業家信心指數和PMI指數波動較大,需要從制度端找到癥結所在和改革動力。
三是關注規則問題,保持經濟增長的開放性。2022年,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比重提高到18.5%,與美國的25.4%、歐洲的22%已然不遠。未來一個時期我們面對的現實是,世界最大制造國同時成為世界最大消費國。這意味著我們最大的優勢是生產和需求兩端都是世界不可忽略的部分,這為我們發揮比較優勢在更大范圍配置資源、贏得市場創造了條件。利用好產業完備優勢和市場巨大優勢,突破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小院高墻”圍堵,做好開放文章、打好市場牌是關鍵。這也要求,我們既要加快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更要面向區域性和全球經貿規則的重塑,加快從全球規則的參與者成為推動者、制定者,在“一帶一路”、RECP、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規則中發揮主動作用,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高標準經貿協議,主動對照,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雙向擴大朋友圈,不斷鞏固優勢市場、拓展新興市場、開發潛在市場,在對內對外開放中不斷增強經濟應對危機的韌性、持續增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