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鋒
(作者單位:大同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媒體通過制播分離的模式,產出了高質量、高水平的節目,并且也讓廣播電視節目經營市場化[1]。然而,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制播分離模式的實施依然還存在著制作和播出效果不是很好的問題,既影響了受眾群體的觀看體驗,也不利于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因此,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媒體依然需要創新制播模式,借助新媒體的優勢繼續深入探索制播分離模式,并對其進行創新,從而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
我國廣播電視媒體最初實行的是制播一體的模式,即不管是什么樣的節目,從制作到播出均由一個媒體來進行運作,該運作模式的弊端就是精品類節目匱乏、重復播出等[2]。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推行了制播分離的模式,就是廣播電視媒體要將部分節目委托給獨立的制片人或者制片公司來制作,并且,政府規定其必須播出一定比例的外購節目。該模式的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也很快在廣播電視媒體中形成了一股潮流,逐漸被很多個國家效仿和應用。
我國廣播電視行業從2000年開始實施制播分離的政策,也嘗試著將廣播電視的制作部門從廣播電視臺分離出去,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節目的制作和播出涉及的部門、環節等都非常多,而且非常復雜,實施制播分離政策后并未讓廣播電視行業得到明顯的改善。截至2009年,我國廣播電視行業一直都是處于禁止實施制播分離或者提倡制播分離的狀態,并且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不斷改革和探索適合我國廣播電視行業的制播模式[3]。2012年,廣播電視行業嘗試對廣播電視的制作部門,如節目組、頻道以及工作室等進行了改革,利用委托制作、聯合制作以及股權合作等模式來對制播模式進行創新,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2012年浙江衛視推出的《中國好聲音》,其是由《中國達人秀》的制作團隊通過購買荷蘭The Voice版權的方式制作出的屬于中國的電視綜藝節目,然后將其進行外包播出銷售,最終在浙江衛視平臺進行播放。該模式是真正意義上的制播分離模式,以打造精品節目為原則,通過風險共擔的模式來進行制作和播出[4]。
這種模式就相當于民營企業和電視臺簽訂了“收視率對賭”合同,由民營單位進行精品節目制作,然后將其以高價的形式賣給電視臺,讓電視臺播放該精品節目,以獲取更高的收視率。2016年,國家廣電總局提出了“反對唯收視率論”,嚴令禁止電視臺跟民營機構簽訂“收視對賭協議”,制播模式還需要進一步創新[5]。2017年,新媒體開始盛行,如微信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快手及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站”)等,其通過向大眾提供優秀圖文、爆款短視頻或者中長視頻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受眾群體,也分流了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在此環境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可以實時瀏覽新聞和節目信息,這給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此,廣播電視媒體需要創新制播模式,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在保證節目質量的基礎上,提高節目的傳播速度,提高受眾群體的忠誠度[6]。
我國廣播電視制播模式從制播統一轉為制播分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響,以及新媒體的盛行,其制播模式依然面臨著如下挑戰:
目前,我國并沒有完善的廣播電視制播相關政策來對其制作和播出進行管理。首先,對制播分離改革的認識不足,如并未對制播分離的內涵給出明確的解釋,很多人都會擔心個人利益受損,制作方與播出方主體也不明確。其次,缺少完善的配套制度,如人事管理制度不夠完善、薪酬績效分配制度尚不完善以及配套措施有待完善等,這些都彰顯著制播管理體制的不足。
雖然我國廣播電視媒體通過制播分離模式也制作出了一些精品節目,但是節目數量有限,對于制播分離模式的實施也不夠深入。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對制播分離模式的爭議與曲解,很多人都認為制播分離就是將制作和播出完全分離,由廣播電視媒體對節目進行策劃、制作等,由第三方機構來進行加工播出。然而,制播分離模式包括很多種,如部分分離、形式分離等。其中部分分離就是將一部分節目采用制播分離的模式,重點在于只對部分節目進行全成本核算;形式分離就是由廣播電視臺親自把控節目的創作過程和成本核算,由第三方加工制作機構來進行制作[7]。
筆者通過了解我國廣播電視制播模式的發展歷史,結合其目前在新媒體環境下面臨的挑戰,提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其進行創新: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媒體需要建立和完善制播機制,以此來保障制播質量。完善的制播機制是廣播電視節目制播的保障,因此國家廣電總局需要建立和完善廣播電視制播機制。例如,可以對目前的制播分離機制進行規范,包括明確制播分離改革的總體要求、制播分離改革的范圍以及制播分離改革的方式等。其中,制播分離改革的總體要求就是改變傳統的自制自播模式,提高節目質量,改變運營機制,降低節目成本。并且,在改革中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屬性和輿論導向,要保證節目內容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此來保證改革成效[8]。另外,制播分離改革的范圍要包含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及全國的省級和副省級電視臺的影視劇、影視動畫、體育科技以及娛樂節目等。在實施制播分離改革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的分離,以此來增加節目的制作方式,如委托制作、聯合制作、社會招標采購等。
首先,廣播電視媒體要及時轉變思想觀念,為制播政策的落實打好基礎。不管實施哪種制播政策,都需要從思想上、觀念上進行及時改變。因此,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媒體需要創新廣播電視制播模式。廣播電視媒體如果不及時改變思想和觀念,就無法看到政策實施的意義,也就不利于在具體的工作中根據政策來對制播工作進行調整和創新。其次,要加大對內容創作生產、傳播的支撐力度。在制作和播出廣播電視內容過程中,應該將優秀的電視節目、公益廣告、紀錄片及動畫片等納入其選題范圍和資金重點扶持范圍,并加大對這些內容生產和傳播的資金支持力度,以此來保證制播政策的落實[9]。
制播分離是廣播電視制播的一種模式,該模式是指由社會上的制作公司來進行節目制作,而廣播電視媒體通過購買的方式,將節目呈現給受眾群體。新媒體背景下,這種模式已無法滿足受眾群體的需求,還需要對其進行改革。例如,廣播電視媒體可以通過委托制作模式、合作制作模式等來制作精品節目。其中委托制作模式就是完全委托給制作單位來制作,廣播電視媒體只購買節目版權,制作公司可以是社會上的制作公司,也可以是廣播電視臺的下屬單位或者其他廣播電視臺的下屬單位等,根據節目內容的制作需要選擇合適的制作公司來進行委托[10]。例如,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科技博覽》就是由中央電視臺委托其下屬單位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來制作的節目。合作制作模式就是由廣播電視媒體與制作機構共同制作,包括策劃、投資等,該模式下廣播電視媒體享有節目的版權,也可以對節目進行編排,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主辦的《人口》,是行業性、對象性比較強的節目,也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通過與國家機關合作的方式來制作、播出的精品類節目。
要想保障制播質量,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因此,還需要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對于廣播電視臺來說,其需要完善人事制度,做好員工的招聘和培訓工作。在招聘過程中,需要從應聘者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及職業素養等方面來進行綜合考慮。在培訓過程中,需要定期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專業制播能力(如剪輯能力、策劃能力等)、先進的制播技術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等。在明確培訓目標時,要以市場為準繩,從而培養出可以制播出符合市場需求精品節目的專業人才[11]。而且,還要有激勵政策,通過激勵的方式來鼓勵工作人員去自主學習。新媒體環境下,很多資源都在實時更新,僅憑培訓可能依然無法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因此,相關人員只有自主學習才能保障節目質量、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對于國家來說,也應該鼓勵優秀的人才去一些民營制作機構就職,給予民營制作機構相應的福利支持,如給予民營制作機構政策支持,讓其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從而保障民營制作機構的節目制作質量。
新媒體環境下,為了創新廣播電視的制播模式,還需要深化廣播電視內部管理的改革。首先,為了保證制播模式的創新性,需要積極推進節目的考核機制和播出機制的改革。其次,要建立科學的節目評估體系,建立面向多主體、多渠道的節目訂購采購機制和播出機制等[12]。此外,要加強對勞動、人事及收入分配等方面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積極探索建立廣播電視內部事業產業、宣傳經營與業務分開運行、分類管理以及統籌協調等機制,以此來深化廣播電視臺內部管理的改革,推進廣播電視制播模式的創新。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廣播電視節目的制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廣播電視媒體需要進行創新,來保證節目制播質量,以此來吸引受眾群體的注意力。傳統的制播模式是制播一體,利用該模式制作的精品節目較少,播出效果也不是很好。制播分離政策的實施,為其創新帶來了方向,然而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制播分離政策未得到深入落實,而且效果一般。因此,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媒體需要及時轉變思想觀念,建立和完善與制播相關的制度,還要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養,以此來保證制播模式得到創新,也讓制播分離政策得到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