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
【關鍵詞】?全球文明倡議??文明多樣性??文明交流互鑒??文明合作
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一樣,這是新時代的中國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共創人類未來提供的又一個重要公共產品。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和“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全球文明倡議進一步拓展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法路徑,豐富了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思想內涵,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近年來,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各種文化、文明之間的諸多矛盾沖突尚未消除,國際輿論場上“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等雜音不絕于耳。但在世界的東方,新時代的中國一直以其特有的文明氣質探索國與國之間和文明與文明之間的交往之道,并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孕育出中國自身獨具特色的文明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指出:“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全球文明倡議立足時代特征和中國發展實際,濃縮新時代治國理政精華的中國智慧,順應世界現代化大潮,遵循人類文明發展規律,中國將攜手世界各國以文明交流互鑒開創全球文明合作的新時代。
人類歷史是一部多元文明發展史,不同文明的互動、碰撞、交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可能,繪制了世界不斷前進的斑斕圖景。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原生文明,比如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黃河長江流域文明、瑪雅文明等都呈現出獨特的形態。2000多年前,中國的孔子、老子,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偉大的思想家們不斷涌現,猶如群星閃耀、交相輝映,成為后來者仰望的高山。他們提出的思想命題與倫理原則,締造了不同古老文明的文化傳統,共同點亮了人類文明理性時代的火種。習近平主席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指出,“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2]
千百年來,來自不同自然環境、擁有不同歷史記憶的族群,在獨特的實踐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屬性。擁有相似文化信仰的群落,以文化認同的方式建構起對文明的歸屬,塑造了文明下的鮮明身份。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明多樣性成為世界性的客觀存在,不同的語言思維、文化信仰、傳統習俗匯聚交織,塑造了多彩繽紛、熠熠生輝的文明篇章。個體依文明而產生文化歸屬,并在實踐中產生文明內部以及文明間的秩序。在文明的和諧秩序下,各類文化背景的個體進行平等、理性的對話,是維持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道良方。

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通往新疆及中亞的重要通道。圖為甘肅省敦煌市棉花收購站(1988年1月12日發)。
隨著新商路的開辟,來自不同文明的個體愈發頻繁地踏上彼此的版圖,文明的交流與合作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注入了動力。中國的四大發明途經阿拉伯世界流傳至歐洲,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歐洲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鄭和駕寶船七下西洋,將先進的技術傳至南洋,帶動當地族群的文明與開化;利瑪竇和徐光啟共同翻譯了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開創了中西科學交流的先河。可見,文明交流互鑒本身就是歷史上人類社會互動的基本形態,對于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有著突出的意義。歷史上區域文明間的互聯互通,全球文明間的包容并蓄為新思維、新觀念的產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推動人類文明形態不斷向前發展。
然而,工業革命使國家間力量對比快速變動,隨著殖民主義的擴張,世界文明多樣性也受到嚴峻挑戰。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世界建立了基本的國際關系秩序規則,進入了以獨立民族國家為基礎的時期。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廣大發展中國家終于踏上了各自的現代化道路,多樣性群體崛起已成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隨之而來的是很多古老文明重獲新生、重拾自信,將世界文明重新帶回開放對話、互學互鑒、取長補短的多元包容發展軌道。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必然再次呈現,文明間的相互關系必然重歸平等,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時強調:“我們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3]新時代的中國,以“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為指引,正懷著更自信包容的胸襟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成為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踐行者、推動者,為促進人類文明的多元化共生和多樣性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全球化時代,不同文明間的交流溝通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為社會發展進步提供了強大動力。但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風云變幻,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各類沖突頻仍,在應對世界面臨的多重挑戰中,文明交流互鑒的意義更加彰顯。
文明交流互鑒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塑造世界文明新格局的必由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時指出:“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都閃爍著璀璨光芒,為各國現代化積蓄了厚重底蘊、賦予了鮮明特質,并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共同為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4]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不同文明所孕育出的不同發展模式,可以在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繪就百花齊放的人類社會現代化新圖景,從而不斷豐富人類文明新形態,塑造世界文明新格局。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中國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觀,汲取世界各地的現代化經驗,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斷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和探索與文明間的溝通學習、深入交流相融合,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互動中,中國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彼此間的差異,倡導不同文明對話交流,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和諧統一。由中國引領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基礎上鼓勵不同國家尊重本土文化,依照本國國情,探索適合自身的制度、模式、道路,為其他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啟迪和借鑒。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5]面對當今世界戰火不斷、恐怖叢生和各種沖突矛盾,無論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還是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都無法改變當代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危機困境。這些理論歸根結底宣揚的都是西方文明的標準,背離了文明交流互鑒的精神實質。[6]當今世界現實已經證明,把一種文明凌駕于另一種文明之上,把世界分割成不可調和的集團,忽視文明間和睦相處的可能性將嚴重阻礙國家間關系與全球秩序的和平穩定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7]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各方提供了根本遵循,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是政治文明化的體現,是人類發展的一種歷史潮流。人類歷史告訴我們,企圖建立單一文明的一統天下,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8]唯有尊重不同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和特殊國情下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及宗教觀念,增進各國人民對文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認同度,人類才能找到一條消弭隔閡與誤解,化解沖突與斗爭的文明間相處之道,才能確保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發展。

2023年1月28日,人們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辦的茶文化節上品茶。

2023年3月29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坦博國際機場,舞蹈演員在歡迎中國游客的儀式上表演。

2023年3月27日,中國西班牙文化和旅游年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開幕。
文明交流互鑒有助于推動世界各國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人類數千年的文明歷史孕育出世界各國姹紫嫣紅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世界各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世界各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各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9]對于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時提供了明確的解決思路,“我們要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0]文明交流互鑒能夠推動各國的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同時有利于吸收各種思想精髓、文化元素,從而賦予這些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
文明交流互鑒將成為后疫情時代全球化的主要推力。當前,國際社會正快步走出新冠疫情帶來的消極影響,世界的發展繁榮需要各個文明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以此打破逆全球化的頑固思維。面對各種全球性挑戰,更加需要文明間的智慧與力量為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深層次的指引。在2023年2月給雅典大學希臘學者的回信中,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歷史充分證明,只要堅持兼容并蓄、開放包容,人類文明就能不斷發展繁榮。”[11]中國為后疫情時代全球化提出的方案便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價值觀外交,不針對特定的對象,不拉幫結派,不搞排他性小圈子,尊重多元與差異,致力于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事關物質層次上的緊密合作,更需要樹立精神文化層次上的凝聚共識,強化認同紐帶。通過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各國加強相互了解、相互認同,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同時,不同文明以平等的姿態互相汲取精華,取長補短,與時俱進,從而可以打破民族間、地區間的依附與支配,塑造具有創新性、時代性、生命力的文明生態體系。
自古以來,中國就在與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和平友好交往中形成了多元包容、互學互鑒的文明觀。“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中國古代先賢早已認識到世間萬物不存在統一的標準。因此,尊重事物的多樣性,致力于多樣性的和諧共生,轉化成孕育在中國古老智慧當中的思想精髓。《禮記》有言,“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深刻地指出事物的發展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西漢時期,中國開辟的古絲綢之路既是一條通商互信之路、經濟交往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對話之路。古絲綢之路為沿線的阿拉伯文明、西方文明打開了文明間互動對話的窗口,人員、商品、思想的互聯互通、互鑒互融極大地帶動了絲路沿線各個文明的共同進步。同時,面對五彩斑斕的外部文化,中國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打開了開放交融之門,不同文化接踵而至,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包容性思想文化體系。著名學者費孝通寫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原則,以中國古老智慧譜寫了認識和處理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的理想畫卷,并提出實現這一理想的手段,成為系統總結中國古代文明觀與文明交流實踐的智慧結晶。
中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外交指引,堅持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致力于同各民族、各地區展開平等和諧的文明交流對話。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大旗,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廣泛參與到國家間、文明間的對話交流之中,以共同參與力促共同合作,同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保持長期的友好對話與往來合作,并與世界上的主要大國,特別是西方國家逐漸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外交對話關系。在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中國始終堅持推動南南合作、南北對話,加強同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多邊機制中的協調與合作,同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為實現現代化與社會進步尋找機遇、共謀前景。在與東盟國家的交往中,中國始終尊重東盟國家的政治制度與道路選擇,積極推進新型關系的發展,走出了一條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合作文明”之路。[12]對于非洲、拉美等跨區域的文明世界,中國積極推動創立中非合作論壇、中國—拉共體論壇等交流平臺,建立了與非盟、里約集團、南方共同市場、安第斯集團等不同區域組織間的友好合作機制。中國還推動建立了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對話機制,以文明對話為世界和平、安全與發展注入正能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明交流互鑒,強調“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提出新型文明觀,為世界高瞻遠矚地勾畫了多元文明發展前路。新時代的中國立足自身、放眼世界,先后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重要理念,展現了中國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而努力的博大胸懷和責任擔當。

2023年3月16日,“中匈詩歌對話”活動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
中國不僅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倡導者,更是文明交流互鑒的踐行者和推動者。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時強調:“我們要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13]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用實際行動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共建美美與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國深耕多元文明交流交融,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發力點,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搭建教育、衛生、體育、旅游等合作網絡。中國創新文明對話合作模式,創辦了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非文明對話大會等一系列文明對話平臺,這些平臺成為不同文明間開放、平等溝通的載體和機制,為文明交流互鑒走深走實提供了持久強大的助力。2023年2月,由中國與希臘共同籌建的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正式成立,成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
百年變局下,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架設起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作為中國在思想層面對人類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將會伴隨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一道,深刻影響人類文明形態與世界文明格局,引領開創全球文明發展的新時代,并為世界現代化進程擘畫美好愿景。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規則軟聯通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項目批準號:21BGJ028)的階段性成果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新華網,2023年3月15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03/15/c_1129434162.htm。
[2]?《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新華網,2017年1月19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1/19/c_1120340081.htm。
[3]?同[1]。
[4]?同[1]。
[5]?《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新華網,2014年3月2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2831.htm。
[6]?張志洲:《文明交流互鑒是人類和平與進步的大道》,載《當代世界》2022年第4期,第36頁。
[7]?同[1]。
[8]?《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載《人民日報》2014年6月29日,第2版。
[9]?《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載《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4日,第1版。
[10]?同[1]。
[11]?《習近平復信希臘學者》,新華網,2023年2月21日,http://www.news.cn/politics/2023-02/21/c_1129382028.htm。
[12]?張蘊嶺:《中國-東盟對話30年:攜手共創合作文明》,載《國際問題研究》2021年第3期,第109頁。
[13]?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