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 楊志國 張婧杰 徐丁
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onia,PJP)是一種由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PJ)感染引起的真菌性肺炎,與T 細胞抑制、巨噬細胞缺陷或其他免疫功能缺陷相關[1]。作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最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其危害已被人們所熟知。然而,隨著免疫抑制相關疾病的不斷增加,PJP 的發病率在其他患者群體中也呈上升趨勢,包括長期激素治療、血液或實體惡性腫瘤、器官移植以及接受免疫調節或生物治療的患者[2]。盡管如此,關于非HIV 相關的PJP 的臨床數據仍相對有限,尤其是在兒童患者中。因此,本研究報道了我院3 例非HIV PJP 患兒的臨床資料,并結合文獻復習,對相關臨床特點及診療經過進行討論。
病例1,男,11 歲。2018 年7 月確診為局灶增生性紫癜性腎炎Ⅲa 期,確診后至本次入院期間行7 次環磷酰胺沖擊治療,并長期間斷行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入院前2 個月使用醋酸潑尼松(1.25mg·kg-1·d-1)與嗎替麥考酚酯(25mg·kg-1·d-1)。2022 年6 月19 日患兒因咳嗽、胸悶、呼吸困難持續5 天入我院。體格檢查示精神反應可,肺部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入院當天飲水后出現劇烈咳嗽、呼吸困難,呈端坐呼吸,經皮血氧飽和度降至88%,遂即轉入PICU。入院各項檢查示:白細胞3.5×109/L,淋巴細胞1.33×109/L,淀粉樣蛋白A 15.25mg/L,血沉18mm/h,C 反應蛋白3.6mg/L,CD4+T 細胞亞群24%,CD8+T 細胞39.7%,NK 淋巴細胞10.7%,總B淋巴細胞亞群25.6%,總蛋白54.6g/L,白蛋白33.3g/L。乳酸脫氫酶447U/L,真菌(1,3)-β-D 葡萄糖檢測(G 試驗)325.6pg/mL,尿微量白蛋白51mg/L,尿隱血3+,肌酐44.2μmol/L,胸部X 線示雙肺野多發斑片影。CT 檢查示雙肺多發斑片影、條索狀影。結核桿菌雙因子檢測、HIV 血清學檢測、血培養、咽拭子培養均為陰性。入院診斷:①急性支氣管炎;②腎型過敏性紫癜。起初予以頭孢唑肟抗感染、化痰、擴容等對癥治療,入院3 天病情惡化,行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第4 天完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高通量基因檢測(mNGS)示存在耶氏肺孢子菌(序列數2945)、人類皰疹病毒5 型(序列數17)、人類皰疹病毒4 型(序列數2)、人類皰疹病毒1 型(序列數1),考慮耶氏肺孢子菌感染,予以管飼復方磺胺甲噁唑片(TMP-SMX,18mg·kg-1·d-1),每12h 給藥1次,療程3 周。同時聯合美羅培南抗感染等治療,在治療8 天后,肺部影像示病變情況改善,臨床明顯好轉并順利撤機,患兒病情好轉出院。出院后3周復查胸部CT 示右肺下葉外側基底段少許炎癥,較之前吸收。在1 年的隨訪中,感染未復發。
病例2,男,13 歲。2018 年4 月確診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 中危)后,先后行VDLD方案(長春新堿+柔紅霉素+培門冬酶+地塞米松)、CAM 方案(環磷酰胺+阿糖胞苷+巰嘌呤)、大劑量甲氨蝶呤鞏固等治療,1 年后常規化療至療程結束,現處于維持期。2021 年2 月5 日因咳嗽、發熱、氣促3 天就診我院。查體:體溫38.6℃,右側肺部呼吸音減低。實驗室檢查結果提示存在炎癥反應(白細胞2.4×109/L,淋巴細胞0.25×109/L,中性粒細胞1.47×109/L,單核細胞比率0.26%,C 反應蛋白74.72mg/L,淀粉樣蛋白A 163.36mg/L,降鈣素原0.175ng/mL,血沉53mm/h),血紅蛋白97g/L,血小板185×109/L,CD4+T 細胞亞群51.7%,CD8+T 細胞41.2%,NK 淋巴細胞2.9%,總B 淋巴細胞2.8%,總蛋白47.1g/L,白蛋白29.1g/L,乳酸脫氫酶654U/L,G 試驗202.50pg/mL,肌酐31.3μmol/L,痰 培養示鮑曼不動桿菌陽性,胸部CT 示雙肺散在絮狀、斑片狀影。結核桿菌感染T 細胞檢測、HIV 血清學檢測均為陰性。入院診斷:①重癥肺炎;②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入院第2 天患者突然出現呼吸急促,后在高流量面罩吸氧下,經皮血氧飽和度維持在85%~90%,遂轉入PICU。結合患兒病史、體征及相應檢查,高度懷疑耶氏肺孢子菌感染,遂予以口服TMP-SMX(17mg·kg-1·d-1),每6h 給 藥1 次,療程3 周。第3 天在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下,經皮血氧飽和度約85%,動脈血氣分析結果示氧分壓55mmHg,二氧化碳分壓28mmHg,遂給予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第4 天深部痰液mNGS 示肺孢子菌(序列數28624)、齲齒放線菌(序列數96167)、副流感嗜血桿菌(序列數13669)、人類皰疹病毒7 型(序列數895)、人巨細胞病毒(序列數20)、人類皰疹病毒6B(序列數12)、人類α 皰疹病毒1 型(序列數9)。在TMP-SMX 治療7 天后,肺部影像學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并順利撤機。經聯合美羅培南、更昔洛韋抗感染、化痰、營養心肌等對癥治療后,患兒病情好轉出院。出院后4 周復查胸部CT示右肺上葉后段少量絮狀滲出。在2 年的隨訪中,感染未復發。
病例3,女,4 個月。出生后20 余天確診為卡梅綜合征,出院后長期服用西羅莫司口服液(0.6mL/d,療程3 個月),醋酸潑尼松片(3mg·kg-1·d-1,逐漸減量,療程2 個月),并定期復查。2023 年1 月13 日因發熱7 天,呼吸困難4 天,伴咳嗽咳痰,于外院帶氣管插管轉入我院。查體:體溫38℃,左耳后可見4cm×5cm 暗紅色斑塊,聽診雙肺可聞及濕性啰音及喘鳴音。入院完善相關檢查:白細胞7.8×109/L,淋巴細胞1.11×109/L,中性粒細胞5.67×109/L,中性粒細胞比率0.73%,單核細胞比率0.08%,淀粉樣蛋白A 136.8mg/L,血紅蛋白102g/L,血小板246×109/L,C反應蛋白7.8mg/L,降鈣素原0.251ng/mL,白介素-6 21.10pg/mL,血沉14mm/h,總蛋白63.3g/L,白蛋白28.7g/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43U/L,乳酸脫氫酶1 402U/L,G 試驗>600pg/mL,肌酐16.1μmol/L,痰培養示鮑曼不動桿菌陽性,胸部X 線示雙肺野彌漫性絮狀影。HIV 血清學檢測陰性。入院診斷:①重癥肺炎;②卡梅綜合征;③房間隔缺損。入院后予以萬古霉素聯合舒巴坦抗感染、化痰、保肝等對癥治療,期間出現反復心率下降,最低可降至30 次/min,多次行胸外按壓、復蘇囊加壓給氧等搶救治療。入院第9 天順利撤機,但仍有間斷高熱,高濃度面罩吸氧下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第11天完善胸部CT 示雙肺斑片狀磨玻璃影。入院第12天深部痰液mNGS 示肺孢子菌(序列數155)、鮑曼不動桿菌(序列數997227)、細環病毒29 型(序列數5)、人類皰疹病毒1 型(序列數1),考慮合并耶氏肺孢子菌感染,予以口服TMP-SMX(20mg·kg-1·d-1),每6h給藥1 次,療程3 周。治療8 天后,復查胸部CT 較前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患兒病情好轉后出院。在半年隨訪中病情無復發。
與HIV 感染的PJP 相比,非HIV 型PJP 起病急,病程進展快,易出現呼吸衰竭,死亡風險高[3],通常表現為發熱、干咳、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嚴重氧合障礙,伴或不伴肺部濕性啰音[4],與本研究3 例患兒臨床特征大致相符,該3 例患兒均行有創呼吸機治療,預后好,肺部感染均痊愈后出院。病例1 以咳嗽、呼吸困難入院,但肺部聽診未見明顯異常,這與之前研究相似[5],部分PJP 患兒可出現癥狀與體征分離表現。本研究3 例患兒均存在乳酸脫氫酶和G 試驗水平明顯升高,說明乳酸脫氫酶、G 試驗可作為PJP 輔助診斷指標。有研究表明[6],當乳酸脫氫酶>379U/L 和G 試驗>285.8pg/mL 時,對PJP的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5%和77%,92%和96%,但該研究并未對患兒基礎疾病進行分組討論,Damiani 等[7]發現在不同基礎疾病中G 試驗診斷效能存在差異,在血液惡性腫瘤中靈敏度只有64%。因此對于臨床表現疑似PJP 且G 試驗陰性的患兒,應綜合分析,以免漏診。
非HIV 型PJP 的肺部影像學表現以雙側彌漫性間質浸潤為特征,疾病初期X 線示肺部常無明顯變化,因此對于疑似PJP 的患兒應盡早完善胸部CT 檢查。PJP 的CT 檢查[8]典型表現為彌漫性磨玻璃影,有小葉間隔增厚,隨病情進展可出現肺泡滲出性改變,呈現鋪路石征。由于常合并其他感染,PJP影像學表現并不典型,本組病例以斑片狀影多見,與國內報道相似[9]。診斷PJP 的金標準是在肺實質或下呼吸道分泌物中證實PJ 的存在。目前國內多采用對呼吸系統標本(深部痰液或肺泡灌洗液)進行六胺銀染色鏡檢、mNGS 或PCR 檢測對PJP 進行確診[5,9,10]。本研究1 例診斷通過肺泡灌洗液、2 例通過深部痰液行mNGS 發現耶氏肺孢子蟲序列。2 例患兒由于病情不能耐受支氣管鏡,采用了誘導痰液NGS 診斷為PJP。這3 例患兒都存在免疫抑制等高危因素,結合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且治療后明顯好轉,因此PJP 的診斷基本明確。有報道稱大部分非HIV 型PJP 患兒有免疫抑制基礎疾病,病程中多伴有人類皰疹病毒和細菌感染,是治療失敗的危險因素[11]。本研究3 例患兒均合并人類皰疹病毒感染,1 例合并副流感嗜血桿菌,因合并混合感染病情嚴重,所有患兒均行有創呼吸機和抗PJ 及抗菌治療,1 例聯用更昔洛韋治療,另外2 例未采用抗人類皰疹病毒治療,3 例均治愈出院,考慮感染以PJ為主。
對于PJP 的診斷,除臨床表現、生化指標、影像學特征、病原體檢測外,需同時結合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本研究中3 例患兒均存在基礎疾病,有糖皮質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劑用藥史,3 例外周血淋巴細胞總數下降,2 例完善淋巴細胞亞群檢查中,1 例NK 細胞、總B 淋巴細胞明顯下降,是PJP的高危人群。日本Shoji 等[12]在研究中發現,220例PJP 患兒基礎疾病以血液系統惡性腫瘤(45.0%)最常見,其次為實體腫瘤(37.7%)、原發性免疫缺陷病(27.7%)、實體器官移植(12.7%),而目前國內尚缺乏大樣本的統計數據,對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個體,進行PJP 預防治療非常重要。歐洲白血病感染會議(ECIL)指南[13]針對PJP 的預防性治療建議為:ALL 患者從誘導治療至維持治療結束;自體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從植入至移植后分別至少4個月和6 個月;對于應用阿侖單抗、氟達拉濱、利妥昔單抗及長期應用大量激素(潑尼松20mg/d,超過4 周)等藥物的患者,建議至完成治療后至少6 個月。對于肝移植患者,歐洲肝病協會(EASL)[14]建議在移植后應接受至少6~12 個月的預防性治療。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后組織(KDIGO)[15]建議腎移植患者在移植后也應給予至少6 個月的預防性治療。而目前對于實體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腎臟疾病及其他需要長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慢性疾病,尚缺乏專家共識。
對于臨床疑似非HIV 型PJP 患兒,建議立即抗PJ 治療。本研究中2 例患兒入院4 天內開始PJP治療,在治療7~8 天時出現臨床改善并順利撤機,與之前報道類似[5]。1 例患兒入院12 天開始PJP治療,因診斷延遲致開始治療時間較晚,但經抗PJ治療后,肺部感染治愈。3 例患兒抗PJ 治療方案為單用TMP-SMX,TMP 劑量按15~20mg·kg-1·d-1計算,分2 次或4 次給藥,療程21 天,肺部感染均好轉出院。國內有報道卡泊芬凈聯合TMP-SMX 在重癥非HIV 型PJP 患者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9],且優于單用TMP-SMX 治療[16]。也有研究認為,二者聯用的治療作用較單藥并無顯著性差異[17]。但本研究表明,PJ 對磺胺類藥物敏感,所以仍被推薦為一線治療藥物。
綜上所述,對于有基礎疾病、免疫抑制高危因素的非HIV 感染PJ 患兒,急性起病,出現發熱、干咳、進行性呼吸困難等癥狀,肺部影像學示磨玻璃改變,伴有LDH、G 試驗升高,應高度懷疑PJP。因此類患兒肺部體征、胸片有時表現不明顯,所以應盡早完善CT 檢查,并推薦早期應用NGS 診斷此類不常見病原菌,在及時給予TMP-SMX 治療的同時應注意混合感染,而對于高危患兒規范性預防用藥,仍有待于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