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凡,郭勝潔
健康體檢是早發現、早預防疾病和開展健康管理的基本途徑及有效手段[1,2]。定期組織基層官兵健康體檢具有重要意義[3,4]。體檢工作量大,任務重,持續時間長,容易出現體檢流程不規范、項目漏檢等問題。我院根據現場實施情況,從體檢前、體檢時和體檢后三個方面對流程進行了優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1.1 對象 選擇2022年7-10月我院深入基層單位進行體檢的單位1和單位2為研究對象,每個單位體檢人數均為300名軍隊人員。其中,單位1男298名,女2名;年齡20~45歲,平均(23.09±3.24)歲,戰士255名,干部45名。單位2男297名,女3名,年齡19~43歲,平均(22.67±2.71)歲,戰士253名,干部47名。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單位1的人員采用優化前的常規流程進行體檢,作為對照組。單位2的人員采用優化后的體檢流程進行體檢,作為觀察組。
1.2 方法 (1)對照組:主要流程包括體檢前物資準備,體檢信息系統的準備,抽調醫務人員,與體檢單位溝通好體檢時間,提前把體檢導引單、條形碼、真空管和部分體檢耗材發放至體檢單位,并告知正確的發放和貼示方法以及體檢注意事項,體檢人員需在體檢前完成體檢系統里的自我健康評估和心理檢測;體檢時先報到,再抽血,并繼續其他項目;體檢完成后統一回收導引單。(2)觀察組:體檢前,組織醫務人員梳理學習體檢流程和新增的體適能儀器的使用方法;要求體檢單位事先貼好條形碼,并按組織架構分別放置,體檢當天發放。體檢中,設置臨時等候區并擺放體檢區域示意圖,安排專人講解體檢流程、示意圖及注意事項;報到后采用分批分組的方式進行,一批12組,每組10名,按組分別到12個體檢項目組進行體檢,項目組間交叉進行。后續每批次間隔1 h進入。體檢結束前,衛生隊統一在報到處回收導引單,檢查醫務人員是否簽名,并核對所有項目是否完成錄入,錄入完成后方可離開體檢區域。同時在各個體檢區域安排保障人員共10名,并配備對講機,負責維護秩序和調度。體檢后核對體檢總人數和所有體檢項目是否已完成,整理好體檢數據錄入體檢系統。
1.3 評價指標 通過記錄兩組體檢人員的體檢時間,以及通過問卷調查體檢者的滿意度。統計兩組單位的漏檢率和錄入系統數據的準確率。將每個單位的300人分成30個班,由班長記錄本班體檢的時間。問卷調查表分為體檢流程(20分)、體檢環境(20分)、服務態度(20分)、等候時間(20分)和體檢質量(20分),共100分,>90分為滿意。對照組回收282份,回收率94%;觀察組回收286份,回收率95.3%。體檢結束后分別統計兩個單位的漏檢人數。

對照組體檢時間為(120.73±20.38)min,觀察組用時(85.97±14.80)min,觀察組體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滿意度為(85.00±5.00)%,觀察組體檢滿意度為(99.00±1.00)%,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漏檢率為2%,觀察組漏檢率為0,明顯降低(P<0.05);對照組數據錄入準確率為95.00%,觀察組數據錄入準確率為99.33%,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健康體檢的流程進行優化改良,不斷提高體檢服務的水平,是確保體檢管理工作質量的前提和基礎[5]。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優化各部門協同與配合,實行檢前的計劃控制與檢中的現場控制,對體檢全過程中影響體檢流程的主要因素進行調控。本文結果發現,觀察組體檢用時明顯縮短,主要是由于體檢過程中,體檢人員分批次間隔1 h到達現場,組織者動態掌握每個體檢區域候診情況,及時更新信息,指導調度者引導體檢人員及時分流,減少體檢人員候診時間;我院在體檢區域專門設置了等待休息區域,在等待休息時,通過宣講,讓體檢人員熟悉體檢流程及注意事項,同時宣講相關專業科普知識,有效提升了體驗,提高滿意度;每項體檢結束時,安排專職人員核對體檢人員體檢項目完成情況,核實是否錄入系統,并及時協調查缺補漏,避免在錄入終端人員過于集中,影響最終錄入準確率。
與其他體檢中心的優化體檢流程相比,本體檢流程有以下優點:(1)醫院組織醫療隊深入基層,由基層部隊根據體檢內容和自身條件規劃體檢區域,針對性強,方便操作;(2)體檢規范化示意圖,用最直觀的方式讓體檢者知曉體檢流程和注意事項;(3)充分發揮基層部隊的組織紀律性,由受檢單位協助組織,現場工作人員采用對講機溝通,保證信息同步更新[6-12]。針對大規模基層人員體檢,與傳統的同批次體檢排隊系統相比,分批次分組體檢時,專職人員負責協調分流更為有效[13-16]。我院優化體檢流程應用于其他的基層單位,取得了良好的反饋,建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