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非凡,陽正國,蔣福政
(1.重慶醫科大學,重慶 400016;2.重慶市永川中醫院,重慶 402160)
近年來,隨著消化內鏡檢查技術的不斷發展及體檢的普及,結腸息肉的臨床查出率不斷升高,其中腺瘤性息肉的占比逐年上升,且以40歲以上人群多見[1]。腺瘤性息肉被認為是結腸癌的前身,2018年全球癌癥數據顯示,結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占全球新發癌癥的第3位和第2位,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2]。目前腸道息肉的治療方式主要是手術切除,但術后易導致腸道功能紊亂,患者常出現腹痛、腹瀉、便秘等癥狀,仍有息肉復發的可能及癌變的風險。中醫藥可改善患者術后腸道不良反應,提高其生活質量,且能降低息肉的復發率,減少結腸癌的發生。
陽正國,主任中醫師,教授,重慶市名中醫,重慶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臨床工作近30余年,擅長治療脾胃系統疾病,對于結腸息肉切除術后的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跟診左右,現將陽正國教授治療結腸息肉切除術后的經驗總結如下,以供大家參考。
結腸息肉可以歸于中醫“腸蕈”“積聚”等范疇。陽正國教授認為,結腸息肉的發生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稟賦不足及其他腸道疾病密切相關。冷熱不均或不潔之物由口而入,易損傷脾胃生理功能,使津氣升降失調,胃腸功能紊亂,從而導致本病發生。先天稟賦不足者也易患該病,臨床以濕熱質、痰濕質、氣虛質、陽虛質居多,尤以濕熱質較為常見[3-4]。另外,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人們工作壓力大,長期處于緊張、壓抑的環境,易誘發本病,正如朱丹溪《丹溪心法》所言:“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人身萬病,皆生于郁。”此外,直系親屬中有結腸癌者,家人也更易發病。
陽正國教授認為,該病病位在腸,主要涉及肝、脾。病機分為主、次兩個方面。主要病機為脾虛濕滯、痰瘀互結。脾胃損傷,納運失常,氣血津液生化不足,臟腑失于濡養,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腸道微環境改變,促進息肉的形成;脾失健運,水液運化失司,停聚成濕,濕郁成痰,痰滯日久成瘀,痰瘀互結,膠固不化而成息肉。本病次要病機為肝氣郁結。肝為剛臟,喜條達而惡抑郁。情志失調則肝氣郁結,疏泄失常。孫一奎《赤水玄珠》云:“血隨氣行,周流不停。”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機調暢受肝主疏泄的影響,若肝氣郁結失于疏泄,則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滯血瘀而發息肉。陽正國教授認為,結腸息肉切除術后患者因術前的腸道清潔準備,脾胃功能更加虛弱,又因術中腸道受損,加重腸間氣機紊亂和血運不暢,治療時應分為近期和遠期兩個階段。術后3~4周為術后近期階段,病機以脾虛濕滯、腸道濕熱為主;術后4~8周為遠期階段,病機以腸間氣滯血瘀為主。
陽正國教授認為,結腸息肉切除術后的治療重點在于改善證候和預防息肉復發,治療應分為近期、遠期兩個階段,以運脾化濕為總的治療原則,近期以益氣健脾、疏肝解郁、清熱利濕為主,遠期以行氣祛痰、化瘀散結為主。
2.1 近期以改善證候為先
(1)益氣健脾,疏肝解郁 陽正國教授認為,若結腸息肉切除術后患者表現為脘腹部脹滿、隱痛、噯氣、納差、四肢乏力、眠差、疲倦、易煩躁、便血、大便稀溏、每日排便數次、舌淡、苔薄膩、脈細等癥狀,說明患者脾胃虛弱,失于運化,水濕停聚于中下焦,導致清濁不分,氣血生化乏源,同時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情緒不穩。因此在術后治療中,陽正國教授強調當以運脾化濕為總的治療原則,輔以疏肝解郁,常用黨參、麩炒白術、茯苓、木香、砂仁、法半夏等運脾化濕,糾正胃腸道功能紊亂,加柴胡、白芍以疏肝解郁。濕重者,可加白扁豆、蒼術、厚樸等化濕之藥;脾虛甚者,可加大黨參、麩炒白術劑量,同時加山藥、黃芪等加大補脾之力。
(2)清熱利濕 陽正國教授認為,結腸息肉切除術后患者若見腹痛、口干口苦、口臭、煩躁易怒、大便黏滯難解、便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為濕熱之象,手術加重脾運障礙,導致濕濁內停,濕熱互結于腸間。對于此種證候,陽正國教授常在益氣健脾的基礎上配伍半夏、生姜、黃芩、黃連、薏苡仁、梔子、蒲公英等以清熱利濕、調理升降。
2.2 遠期以預防息肉復發為主 術后患者經過3~4周的調理,臨床癥狀大多可明顯改善,僅偶見脘腹部不適。陽正國教授認為,手術治療不是一勞永逸的,雖然切除已經形成的息肉,但無形之痰瘀仍然存在,仍有復發的可能,并且腸道間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也未解決,而息肉多次復發,會增加癌變的概率,因此術后諸癥雖已明顯改善,但仍需要進行調理。陽正國教授認為,遠期治療的重點是改善腸道微環境,阻止息肉的復發及惡變,以行氣祛痰、化瘀散結為主要治法,常用莪術、枳實、丹參、蒲公英、藤梨根等消除腸道無形之痰瘀。遠期治療仍以運脾化濕為基礎治法,正如《圣濟總錄》所言:“補虛兼以助脾之藥,則痰瘀自消矣。”
陽正國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在結腸息肉切除術后的調理中,常選用自擬枳莪六君子湯進行治療。枳莪六君子湯由麩炒枳實、醋莪術、黨參、麩炒白術、茯苓、木香、砂仁、陳皮、法半夏、蒲公英、柴胡、白芍、藤梨根、炙甘草組成。方中麩炒白術、茯苓、黨參補脾虛,除脾濕,導氣滯,調氣機。木香、陳皮、法半夏燥濕祛痰,砂仁開胃醒脾,蒲公英、藤梨根清腸中瘀毒,莪術破瘀化積,枳實行氣導滯,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調暢情志。腹脹痛嚴重者,可加青皮、烏藥、白芷、川芎、九香蟲等加強行氣止痛之效。研究表明,脾虛與腸道菌群有密切聯系,在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會抵御腸道中的病菌和毒素,同時發揮全身免疫功能,但脾虛濕滯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引起結腸息肉[5-7]。枳莪六君子湯由香砂六君子湯化裁而來,常作為結腸息肉患者術后治療的基礎方,方中黨參、麩炒白術、茯苓、木香、砂仁、陳皮、法半夏可運脾化濕,預防息肉的復發;莪術、枳實、蒲公英、藤梨根等可通過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逆轉腫瘤細胞多藥耐藥等抑制息肉癌變[8-9]。柴胡、白芍是陽正國教授的常用藥對,其中柴胡的作用有以下4個方面。①條達肝氣,疏肝解郁。《本草匯言》云:“凡病肝郁憤懣不平者,服之最靈。”②升清降濁,柴胡能升清氣而上行。③散結開郁,預防息肉復發。《神農本草經》言:“柴胡……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④抑制結腸癌的發生。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柴胡含有的柴胡皂苷a對結腸癌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10]。一方面白芍能養肝血,滋肝陰,疏肝緩急,緩解胃腸道痙攣,減輕術后胃腸道反應;另一方面,白芍味苦、酸,性微寒,能入肝脾血分,瀉肝火,又為手足太陰行經藥,能補脾陰。《雷公炮制藥性解》謂:“積聚腹痛,雖脾之病,然往往亢而承制,土及似木之象也。”白芍可通過補脾瀉肝,緩解術后諸癥。此外,白芍還可配伍玫瑰花、合歡皮、合歡花等調暢情志,緩解焦慮。
患者,男,58歲,2022年1月13日初診。主訴:間歇性脘腹部脹滿、隱痛不適3年余,加重1個月。患者3年多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脘腹部間歇性脹滿、隱痛不適,伴大便不成形,自行于診所購買藥物服用(具體不詳),癥狀有所緩解,此后上述癥狀反復出現,未引起患者重視。1個月前,患者飲酒后脘腹部脹滿、隱痛不適加重,自行購買藥物(具體不詳)服用后無明顯緩解,遂就診于我院。腸鏡檢查示:橫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見多個2~4 mm 息肉。行息肉切除術,術中切除息肉數枚,均送病理檢查,提示為橫結腸、乙狀結腸管狀腺瘤。術后癥見:脘腹部脹滿,隱痛不適,小腹墜落感,噯氣,納差,口干,疲乏,焦慮煩躁,眠差,每日排便兩次,黏滯不成形,夾有少量血液,舌淡紅,苔薄膩,脈細。查體:脘腹部輕壓痛。患者有吸煙史20余年,平素偶爾少量飲酒。西醫診斷:結腸息肉切除術后。中醫診斷:腸蕈,脾虛濕滯、肝氣不疏證。治法:健脾利濕,疏肝解郁,化痰散瘀。處方:枳莪六君子湯加減。組成:麩炒枳實15 g,黨參片12 g,黃芪30 g,茯苓15 g,麩炒白術15 g,陳皮12 g,法半夏12 g,木香10 g,砂仁6 g(后下),醋北柴胡10 g,白芍15 g,白芷30 g,烏藥12 g,蒲公英15 g,旋覆花12 g(包煎),蘆根15 g,焦麥芽30 g,炙甘草6 g。7劑,每日1劑,水煎,早中晚飯前溫服。
2022年1月20日二診:患者大便未再夾血,小腹墜落感好轉,飲食一般,情緒稍改善,脘腹部脹滿、隱痛有所改善,大便仍不成形,其余諸癥均有所改善。遂在初診方基礎上加莪術15 g,合歡花15 g,薏苡仁18 g,山藥18 g,白扁豆18 g。7劑,用藥方法同前。
2022年1月27日三診:患者大便已成形,脘腹部脹滿、隱痛明顯好轉,情緒穩定,小腹未再墜脹,故去黃芪、柴胡、白芍、旋覆花、蘆根、合歡花、薏苡仁。因患者飲食、睡眠仍欠佳,加海螵蛸15 g,藤梨根30 g,酸棗仁20 g,焦山楂30 g,焦六神曲20 g,白芷減至20 g。14劑,用藥方法同前。
2022年2月11日四診:患者諸癥均有所好轉,脘腹部脹滿、隱痛消失,稍有口干,未訴特殊不適。三診方去焦山楂、焦麥芽、焦六神曲、白芷、烏藥、酸棗仁,加蘆根15 g,藤梨根加至40 g。14劑,用藥方法同前。
患者于同月25 日第5 次就診,守方再服14 劑后愈。
按語:陽正國教授認為,該患者為中年男性,有多年吸煙、飲酒史,煙酒之品易生水濕,困遏脾胃。初診時,患者剛行結腸息肉切除術,脾胃功能較弱,遂見納差、大便不成形;脾虛氣陷,遂感小腹墜脹;津氣運行不暢,凝而成濕,阻礙氣機,遂表現為脘腹部脹滿、隱痛。因此予以枳莪六君子湯加減治療。方中黨參、黃芪、麩炒白術、茯苓、焦麥芽等益氣健脾,陳皮、法半夏、木香、砂仁等行氣導滯,醋北柴胡、白芍疏肝解郁,白芷、烏藥、麩炒枳實、旋覆花等調理胃腸氣機,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蘆根生津止渴、清熱除濕,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全方補中有行,補而不滯,藥力平和,既清已成痰濕,又使患者脾胃升降功能恢復,清氣得升,濁氣得降,杜絕生痰濕之源。二診時患者大便仍不成形,遂加薏苡仁、山藥、白扁豆等增強運脾化濕之力,加莪術化瘀散結,加合歡花調暢情志。三診時患者脾虛癥狀較前明顯好轉,諸癥均有所改善,說明患者脾胃虛弱改善,故去黃芪、柴胡、白芍、旋覆花、蘆根、合歡花、薏苡仁,加藤梨根解毒化濁,預防息肉復發,藤梨根藥性寒涼,恐其損傷脾運,故加用海螵蛸以護胃;加酸棗仁養血安神;加焦山楂、焦六神曲開胃消食;白芷能行氣止痛,其性辛溫易耗氣,故在疼痛明顯好轉后減量。經過3次診療后,陽正國教授認為,該患者脾胃虛弱得到明顯改善,在之后的調理中仍以運脾化濕為基礎治療原則,但重心應以行氣祛痰、化瘀散結為主。因痛、滯、脹等諸癥均好轉或消失,因此去焦山楂、焦麥芽、焦六神曲、白芷、烏藥、酸棗仁等行氣止痛、健胃消食、寧心安神之品,加蘆根以生津止渴,加大藤梨根用量,以進一步鞏固療效,防止息肉的復發。
中醫藥在改善結腸息肉切除術后諸癥、預防息肉復發方面具有良好效果。陽正國教授認為,治療結腸息肉切除術后應當重視固護脾胃,在此基礎上給予疏肝解郁、調暢情志之法,切不可一味清熱解毒,應注重攻補兼施,標本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