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艷,張 慶,周冬冬
(1.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人民醫院,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000;2.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北京 100051)
外陰瘙癢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女性外陰較為敏感,易出現多種疾病,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與日常生活。外陰瘙癢通常由霉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外陰鱗狀上皮增生、外陰硬化性苔蘚、藥物過敏、化學性刺激及不良衛生習慣等局部原因引起,也可由糖尿病、黃疸型肝炎、貧血、核黃素不足、慢性肝炎、妊娠等全身性原因引起[1]。臨床上部分單純的外陰瘙癢無法明確原因,進而無法找到相應的西藥進行治療,療效欠佳,加之本病病程較長,容易復發,患者十分痛苦。外陰瘙癢可歸于中醫“陰癢”范疇,中醫藥治療本病療效穩定。本研究選擇不明原因外因瘙癢患者57例,運用清利濕熱、止癢殺蟲中藥外洗方治療,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婦科門診就診的57例不明原因外陰瘙癢患者。57例患者年齡22~51歲,中位年齡40.5(31.7,47.0)歲;病程最短兩個月,最長5年,中位病程14.5(6.0,25.3)個月。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外陰陰道疾病》中外陰瘙癢癥的診斷標準制定:以外陰皮膚瘙癢為主要癥狀,或伴有疼痛、燒灼感,瘙癢嚴重時坐臥不安,嚴重影響工作和學習;瘙癢部位常見于陰蒂和小陰唇內外側,嚴重時會波及整個會陰部、大陰唇以至肛門周圍;瘙癢多呈陣發性,突然出現,稍過一段時間可減輕,或于活動、排尿時加重,或晚間瘙癢明顯[2]。
(2)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婦科學》制定陰癢濕熱下注證診斷標準:主癥為陰部瘙癢,甚則難忍、坐臥不安;次癥為心煩易怒,胸脅滿痛,口苦口膩,食欲不振,小便黃赤;舌體胖大,色紅,苔黃膩,脈弦數[3]。以上主癥必備,次癥具備兩項,結合舌脈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陰道分泌物檢查未見異常(未見滴蟲、霉菌、細菌性等陰道炎);解脲支原體、人型支原體、衣原體、淋球菌檢查均未見異常;既往反復治療無效,近期未用藥物治療;能堅持配合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糖尿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外陰瘙癢者;外陰皮損、色素減退、皸裂或潰瘍等引起外陰瘙癢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57例患者均采用中藥外洗方治療。組成:黃柏15 g,當歸15 g,苦參20 g,百部20 g,蛇床子15 g,白鮮皮10 g,炒川楝子15 g,地膚子20 g,馬齒莧15 g,連翹20 g(所用中藥均來自北京同仁堂)。每日1劑,早晚各坐浴1次,每次15 min,連續治療4周。坐浴時藥液溫度需適宜,避免過燙。囑患者穿純棉、寬松透氣的內褲,保持愉悅的心情,盡量不要搔抓外陰(不能忍耐時可轉移注意力或輕輕拍打外陰),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魚蝦。禁用含刺激性物質的洗液清洗外陰。
3.1 觀察指標 比較治療前后外陰瘙癢評分。0分:無瘙癢;1分:偶有瘙癢,不易察覺,不影響生活、工作;2分:能清晰感到瘙癢,對生活、工作有影響;3分:瘙癢明顯,嚴重影響生活、工作,甚至無法入睡。
3.2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外陰瘙癢癥狀消失;顯效:外陰瘙癢癥狀明顯緩解;有效:外因瘙癢癥狀有緩解;無效:外陰瘙癢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于治療后1、3、6 個月隨訪,統計痊愈、顯效和有效患者的復發情況。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若符合正態分布時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治療前后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若不符合正態分布時則用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檢驗法(Mann-Whitney檢驗法)。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外陰瘙癢評分 57例患者外陰瘙癢評分2分者38例,占66.67%,3分者17例,占29.82%,1分者僅2例,占3.51%。治療前中位評分為2(2,3)分,治療后中位評分為0(0,1)分,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臨床療效 57 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74%(54/57),其中痊愈36 例(63.16%),顯效10例(17.54%),有效8例(14.04%),無效僅3例。
(3)復發情況 隨訪1、3、6個月,54例患者復發例 數 分 別 為2、4、5 例,復 發 率 分 別 為3.70%、7.41%、9.26%。
外陰瘙癢指女性自我感覺外陰瘙癢不適,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原因為念珠菌和滴蟲感染引起的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過敏性陰道炎、陰道嗜血桿菌陰道炎、老年性陰道炎也會引起外陰瘙癢[1]。此外,蟯蟲感染、糖尿病也會導致外陰瘙癢。雖然外陰瘙癢的原因較多,但臨床仍有部分患者無法明確病因。西醫治療疾病多針對病因治療,當病因不明時,治療效果多不理想。
中醫認為本病屬于“陰癢”范疇。《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記載:“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少陰”指腎脈,即尺脈,尺脈滑而數,表明下焦腎虛有濕熱,濕熱侵襲則外陰癢,日久甚則長瘡。《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曰:“婦人陰癢,是蟲食所為。三蟲、九蟲,在腸胃之間,因臟虛蟲動作,食于陰,其蟲作勢,微則癢,重者乃痛。”《女科經綸》記述:“婦人陰癢屬臟虛蟲蝕。”陰癢由臟腑虛損、蟲邪乘虛而入所致。《醫學準繩六要·治法匯》主張“陰中癢,亦是肝家濕熱,瀉肝湯妙”。《女科經綸》又言:“婦人陰癢屬欲事不遂積成濕熱。”以上論述均強調濕熱與外陰瘙癢關系密切。可見,陰癢內因臟腑虛損,外因濕熱或濕熱生蟲、蟲毒侵蝕。正如《景岳全書·婦人規》所言:“婦人陰癢者,必有陰蟲,微則癢,甚則痛,或為膿水淋瀝,多由濕熱所化。”本病病變部位在外陰,而肝足厥陰之脈環繞陰器,故肝經病變可引起外陰病的發生;另肝主藏血,肝血虛易化風,風盛則動,外陰失于濡養可生癢痛[4]。綜上所述,本病虛實夾雜,既有濕熱、蟲毒侵蝕,又有臟腑虛損,且多責之于肝脈,故治以清熱解毒利濕、殺蟲祛風止癢。
筆者臨床觀察發現,本病患者白日因工作、生活等外事分心,瘙癢感尚可忍耐,每于晚間欲寐時瘙癢明顯,甚至反復搔抓,使病情加重,因此在臨床治療時應兼顧藥物治療和生活調攝,本研究中藥物治療采用中藥坐浴。方中黃柏、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君藥;連翹、馬齒莧加強清熱解毒之功,百部、蛇床子、白鮮皮、地膚子輔助君藥發揮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均為臣藥;當歸養血活血,血行風自滅,以達祛風止癢的目的,為佐藥;炒川楝子歸肝經,可疏肝泄熱、殺蟲止癢,為使藥,引諸藥入肝脈,直達病所。諸藥共用,共奏清利濕熱、止癢殺蟲之效。現代研究發現,黃柏具有抗菌抗炎、抑制細胞免疫的作用[5];苦參可抗過敏,調節細胞免疫,并通過影響抗體水平、免疫細胞、細胞因子及其他炎癥調節因子發揮抗炎作用[6-8];百部能殺蟲、抗菌、抗病毒[9-10];蛇床子可抗炎、抗過敏,還具有較好的雌激素樣作用[11-12];白鮮皮可抗菌抗炎、殺蟲[13-14];地膚子可殺蟲止癢[15];馬齒莧可抗炎抑菌、增強免疫力[16-19];連翹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的作用[20];當歸具有抗炎、免疫調節的作用[21-22]。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穿寬松純棉的內褲,保持外陰清潔干燥,盡量減少搔抓,少食魚蝦等發物。
筆者查閱近20年的相關文獻發現,關于外陰瘙癢的研究大多應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僅王洪波[23]應用中藥外洗治療外陰瘙癢,且具有顯著效果,但部分患者也同時應用抗真菌、抗滴蟲等西藥。本研究采用單純中藥外洗治療不明原因外陰瘙癢,總有效率為94.74%,外因瘙癢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治療后1、3、6個月隨訪復發率分別為3.70%、7.41%、9.26%。由此可見,單純中藥外洗治療不明原因外陰瘙癢療效確切且穩定,為純中藥治療疾病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