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15日,印尼總統佐科(左二)與出席G20峰會的部分國家領導人在一起。
當前,中國周邊地區除了面臨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即“雙安全”)問題的嚴峻挑戰外,還存在安全治理合作供給不足的困境。這是因為,大國博弈更多聚焦傳統安全議題與地區熱點,地區中小國家面臨的則主要是各類非傳統安全問題,但它們自身治理能力有限,這就導致了地區形勢不穩定性的進一步增強。
烏克蘭危機刺激中國周邊主要國家開啟軍備競賽。烏克蘭危機升級后,中國周邊國家紛紛調整國防預算。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比照歐洲國家的做法,將國防預算調整到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新加坡在已經將國民生產總值的1.5%用于軍費開支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加預算,提升自主防衛能力。同時,地區各國加強先進武器的聯合研發、購買,如越南、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國家重點通過購買軍備和接受軍援,加強非對稱性軍事力量建設。各國軍備的大規模提質增量,特別是一些國家以其他國家為假想敵的擴軍備戰,將會加劇本地區的“安全困境”。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均將太空、網絡、極地等列為安全議程中的重點合作項目與大力拓展領域??梢灶A計,圍繞這些“新戰略邊疆”的大國競爭將會日益激烈。
部分地區國家擁核意愿上升,核擴散問題威脅地區安全。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成立后,日韓均表達了加入的意愿。烏克蘭危機的升級更刺激了日韓的戰略躁動,兩國國內主張進行核開發,特別是尋求北約模式的“核共享安排”的呼聲重新高漲,它們希望能夠在美國對盟友國家的核政策、核規劃和核使用中擁有更多知情權與話語權,獲得更多、更可靠的安全保證。這與國際社會防擴散的努力背道而馳,勢必引發更多安全與沖突隱患。
長期以來,朝核問題、南海問題是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的主要熱點,具有“破窗”效應。不過,隨著中美博弈的加劇,朝核問題暫時處于僵持狀態,臺海問題進而凸顯,并與南海問題形成聯動,成為引起周邊安全形勢嚴重動蕩、甚至爆發軍事摩擦的地帶。
海上安全始終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議題,美國以此號召維護“基于規則的地區秩序”,動員與粘合盟伴國家加入其主導的地區安全網絡。近兩三年來,美國在深度介入南海問題的同時,不斷加強在東海、南海、臺海的軍事聯動。烏克蘭危機升級后,美國更是以擔心中國會效仿俄羅斯,在臺海、南海采取軍事行動為借口,頻頻炒作“今日烏克蘭,明日南海和臺灣”的國際輿情,試圖通過恫嚇使更多國家“結伴入盟”,從而加劇了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動蕩。特別是2022年8月,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美軍配合以高頻率的海上軍事活動,使得臺海危機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臺海局勢引發地區各國高度關注,東盟及其成員國更是在第一時間聲明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同時呼吁各方保持冷靜與克制。未來或將需要將臺海問題納入周邊安全形勢的研究中,不僅因為美國試圖形成“海海聯動”之勢,也是因為東南亞各國開始就相關撤僑、投資安全等問題進行預案研究,這將涉及它們安全政策的調整。
相較于臺海問題的“疾風勁浪”,2022年的南海形勢保持了斗而不破的態勢:
第一,中國與東盟當事國在外交上保持低調、在海上一線斗爭仍然激烈。海上一線的斗爭包括:個別國家在我國南沙海域進行新一輪非法島礁擴建,還有個別國家繼續在“南海斷續線”內進行非法油氣開采。此外,菲律賓加大了與美國的軍事聯動,試圖改變仁愛礁現狀等。相應地,中國也采取了維護國家主權的海上行動。不過,形成反差的是,各方均“默契”保持外交低調,避免外交“口水仗”與媒體炒作。
第二,美國等域外國家仍然“積極”介入南海問題。尤其是美國通過炒作所謂“非法捕撈”、加強“印太”盟友海域態勢感知能力建設以及多途徑“坐實”所謂南海仲裁案“裁決”等方式,試圖強化對中國的海上“規鎖”之勢。特別值得關注的變化是,在菲律賓政府更迭后,美國顯著加強了美菲軍事同盟關系,尤其是2023年初以來,美菲加快推進《強化防務合作協議》(EDCA)并藉此在菲新增四個美國軍事基地,加強美軍在靠近南海、臺海一線的前沿部署。菲律賓還通過炒作“仁愛礁激光照射事件”,試圖打破仁愛礁現狀并形成美菲在南海的聯合巡航,對此,澳大利亞和日本紛紛表示愿意加入其中,這無疑將會增加南海發生海上意外摩擦的概率。
第三,中國—東盟國家“一軌”仍然在穩定南海局勢方面發揮積極作用。2022年是《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簽署20周年,年內,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智庫、官方舉行了多場紀念活動。11月,中國與東盟十國發表紀念“宣言”簽署20周年的聯合聲明,指出“宣言”是中國—東盟對話關系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體現了各方促進地區和平與穩定、增進互信與信心的共同承諾。進入2023年后,中國與東盟國家加快了有關“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同時決定通過舉行安全熱線演習等方式,確保各方及時溝通,避免誤判形勢,防止因南海發生意外摩擦而導致局勢升級。
未來一段時期,臺海、南海問題的聯動性會進一步加強,持續成為中美軍事博弈的焦點,也將是影響周邊安全形勢最主要的議題之一。相較臺海局勢短期內陡然緊張的情況,南海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的可能性較小,但是影響力與動員力更強。以東盟為例,其成員國在臺灣問題上立場統一,基本都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在南海問題上立場差異性則很大,這極易被美國以及其他域外國家加以利用分化。更重要的是,縱向比較看,南海形勢較之過去幾年呈現不斷惡化的態勢,不僅“南海行為準則”磋商進入“深水區”,而且所謂南海仲裁案“裁決”的負面影響持續擴散,隨著美國不斷制造新議題、域外國家紛紛聚焦“印太”并首選在南海刷“存在感”,未來的南海形勢將更加錯綜復雜,極易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周邊地區長期面臨各類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挑戰,既包括長期存在的恐怖主義、毒品走私、人口販賣等跨國犯罪,也包括近年逐步凸顯的公共衛生安全、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博彩詐騙等新類型新問題。這些問題相互交織,構成影響周邊中小國家的現實而急迫的安全威脅。
2022年新冠疫情開始緩解,但其后遺癥對地區安全與穩定的影響仍然明顯,突出表現為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因經濟發展問題引發社會動蕩與政權更迭。而更多國家則飽受疫后經濟復蘇乏力、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等多重困擾。
恐怖主義仍然活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是暴恐活動的多發地。2022年,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俄羅斯、巴基斯坦駐阿使館先后遭遇空襲。12月,喀布爾一家中國人經營的酒店遭遇襲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分支機構“呼羅珊省”宣布對此負責。據悉,暴恐組織制造這些事件意在放大國際社會對塔利班執政能力的質疑,嚇阻國際投資。此外,自阿富汗政權更迭后,恐怖組織還不斷向中亞地區滲透,使中亞各國重新面臨恐怖主義風險。
2022年是周邊地區的“多災之年”,自然災害在各國此起彼伏。6月,阿富汗東部發生強烈地震;7月,菲律賓遭受地震災害;8月,巴基斯坦發生嚴重洪澇災害;11月,印尼西爪哇省遭受地震災害,等等。面對如此之多的自然災害,地區中小國家呼吁,非傳統安全挑戰是當前最為緊迫與最為現實的威脅。2022年香格里拉會議期間,馬來西亞防長指出,糧食安全和經濟緊縮對于安全的沖擊正在被傳統安全觀察人士所忽略。斐濟防長表示,當前南太國家面臨的不是地緣政治競爭,而是氣候變化帶來的生存危險,南太國家需要大國更多的可持續性關注。
鑒于此,2022年11月APEC領導人宣言表示認識到需要加大力度應對當前挑戰,其中包括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糧食安全以及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促進可持續能源轉型,確保本地區能源韌性、可及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