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科研團隊通過大氣傳輸模型模擬,結合地基觀測和衛星數據驗證,實現量化全球火災碳排放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影響。其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全球火災碳排放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年平均影響可達2.4ppm(百萬分率),表明火災是引起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關鍵因素之一。相關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總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
本次研究結果同時表明,全球火災碳排放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年平均影響存在較大的季節性變化。例如,非洲是全球生物質燃燒排放最高的地區,導致夏季二氧化碳濃度最高增加7.9~13.0ppm。研究團隊的模型評估結果顯示,使用快速火災排放數據庫(QFED)作為模型先驗火災碳排放清單的模擬性能最佳,與衛星和地面觀測結果差異最小。
此外,研究結果還表明,在南美洲南部和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模擬的二氧化碳濃度對火災碳排放清單的敏感性較高,在非洲中部和東南亞敏感性較低。

近期,天文學家借助“引力透鏡”效應,觀察到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質量的300億倍以上,距離地球約有20億光年。領導這項研究的英國達勒姆大學的天文學家南丁格爾說,他們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情況下,在遙遠宇宙中某個星系光線極其靠近黑洞時,透過“引力透鏡”發現了它。
“引力透鏡”是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現象。由于時空在大質量天體附近發生畸變,光線經過大質量天體附近時會發生彎曲,從而放大了遙遠的宇宙,讓遙遠而暗弱的天體變得清晰。南丁格爾表示,新發現的黑洞預計很可能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大質量黑洞,但鑒于所涉及的技術和各種不確定性,暫不能確定這一論述。
天文學家目前已發現了500個引力透鏡,其中至少有一個是超大質量黑洞。因此,當歐洲航天局在2023年7月發射“歐幾里德”宇宙飛船到外太空后,預計天文學家將在接下來六年里,經歐幾里德發現十萬個新引力透鏡,開啟一個“黑洞大數據時代”。

2023年4月3日,手機迎來誕生50周年紀念日。50年前的1973年4月3日,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工程師馬丁·庫珀站在紐約第六大道街頭,從兜里掏出一個電話本,然后在一個“大型的、奶油色的設備”上按下一串電話號碼,引得周圍路人紛紛側目。
這就是人類用手機撥出的第一通電話,被叫方是庫珀的“老對手”,供職于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的喬爾·恩格爾。庫珀得意地告訴對方,自己正用一部“個人的、手持的、能移動的電話”呼叫他。電話那端,恩格爾一直沉默。現年已94歲的庫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猜測恩格爾其實在電話那端“咬牙切齒”。
在手機誕生十年后的1983年,世界上第一臺商用手機DynaTAC 8000X正式推向市場。英國手機博物館負責人本·伍德表示,當時那部手機的售價相當于如今的1.17萬美元。“它只能打電話,通話時長只有30分鐘,卻要充電10小時,待機時間也只有12小時。機身上還有一個長15厘米的天線。”同時,這部手機重790克,幾乎四倍于iPhone 14手機的重量。

德國一家位于勃蘭登堡州紐澤爾鎮擁有近500年釀造歷史的啤酒廠,將在2023年推出并銷售世界上第一款和普通啤酒相差無幾的粉末狀啤酒,將粉末倒入一杯水中攪拌即可享用啤酒。
該啤酒廠稱,這款產品能將貨物重量減少90%,人們不再需要用沉重的瓶子或液體形式運輸啤酒,運輸成本的降低可能會對啤酒價格產生連鎖反應。這款新型啤酒被稱為“最干的啤酒”,與過去幾年推出的其他粉末狀啤酒不同,因為它含有碳酸氣體和酒精。啤酒廠總經理斯特凡·弗里奇表示,“加水后,你就能得到一款含酒精和二氧化碳,還有泡沫的完整啤酒。原則上,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生產世界上的任何一款啤酒。”
弗里奇認為,這種啤酒粉末將取代國際啤酒物流中的水、瓶子、板條箱和酒桶,減輕重量和燃料消耗,有利于環保。“我們計算過,僅德國一個國家就可以減少大約3%到5%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你放眼全球,我們可以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約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0.5%。”

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細胞代謝》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吃高脂肪或含糖的零食會改變我們的大腦活動,并讓我們對不太健康的食物產生持久的偏好。
美國耶魯大學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代謝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給一組參與者服用了高脂肪高糖酸奶,每天兩次,持續八周;而另一組參與者則服用了低脂低糖酸奶。除此之外,兩組人都保持著正常的飲食習慣。實驗結束后,兩組人分別品嘗了不同脂肪濃度的布丁和不同甜度的蘋果汁。持續攝入高脂肪、高糖酸奶的一組人普遍表示,他們不喜歡低脂布丁,也對低糖的蘋果汁沒有太多興趣。
參與者們也接受了核磁共振掃描。掃描顯示,食用高脂肪、高糖酸奶一組人的大腦活動增加,而另一組人則沒有。研究人員因此得出結論,高脂肪、含糖的零食會激活大腦的多巴胺系統,給人一種收獲動力或受到獎勵的感覺。

近日,意大利政府提出一項新的提案,建議立法限制本國人在正式交流中使用英語或其他外語詞匯,以保護意大利語。
根據這項法案,在官方交流中使用英語和其他外語的意大利人可能面臨最高十萬歐元的罰款。盡管這項立法涵蓋了所有外語,但它主要針對的是英語單詞的使用。草案指出,這種對英語的過分使用是一種“親英綜合征”,它“貶低和羞辱”了意大利語。
法案要求,任何在公共行政部門任職的人都必須具備“書面和口頭知識,并精通意大利語”。該法案還要求在公文書寫中,包括機構、職務等專有名詞和縮寫,不得出現英語等外語詞匯。法案還規定,即使在與非意大利語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構,意大利語也必須是主要使用的語言。此外,在意大利境內推廣和使用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媒體、廣告等,也必須使用意大利語,違者視情節輕重處以罰款。目前,該法案尚處于討論階段,須經意大利國會審核才能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