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健,閃亮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
德國電影《西線無戰事》獲得2023年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國際影片、攝影、美術設計、視效、聲音、化妝和發型、原創配樂和改編劇本等九項提名,最終贏得最佳國際電影、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原創配樂獎。在此之前,《西線無戰事》包攬了年度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非英語電影和最佳導演等七項大獎。
《西線無戰事》于2022年9月12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全球首映,10月28日上線奈飛流媒體面向全球播映。影片改編自德國著名作家埃里?!が斃麃啞だ遵R克于1929年出版的同名長篇小說。這部小說講述的其實是作者作為士兵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并五次負傷的親身經歷,也刻畫了戰爭一代德國青年響應政府號召棄學從軍戰死沙場的悲慘命運。原著自1928年11月起在《福斯報》持續連載,單行本于次年1月由德國柱廊出版社發行,首印五萬冊,五個月后賣出50萬冊,過了一年又賣出100萬冊,已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50余種語言,全球銷量達2000萬冊,成為德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在所有以兩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德國視角一向較為獨特,此次《西線無戰事》的翻拍版本被評論界譽為“年度世界最佳戰爭電影”。影片中,1917年的德國深陷炮火,熱血青年保羅·博伊默爾17歲參軍,在戰場上目睹同伴們接連慘死、戰壕里尸堆如山,滿腔愛國激情被戰火摧殘殆盡。與此同時,在交戰方法國嚴苛的和談條件下,德國軍政高層產生分歧,一名鷹派將領在大多數德軍士兵為戰爭即將結束而感歡欣時,竟然在協議停火即將生效前的15分鐘強令他們再次突襲法軍陣地進行肉搏。保羅最終戰死,但死得異常平靜,就像原著所寫:“他向前倒下了,好似在地面睡著了。把他翻躺過來時,你會發現他并沒有遭受太多的痛苦:他的臉上呈現著平和與寧靜,好像很高興結束終于到來了。”
由朱雯先生翻譯的《西線無戰事》中文版以這樣的字句悲涼結尾:“1918年10月,他倒下了。那天,整個前線是那么的安靜,乃至軍隊報告上只寫了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小說《西線無戰事》1930年首次被搬上大銀幕,由好萊塢導演劉易斯·邁斯通拍成一部時長達157分鐘的同名有聲黑白電影。這部電影首映時,一戰結束僅有12年。該片獲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成為奧斯卡歷史上首次獲得最佳電影稱號的戰爭題材作品。
1930年12月5日,這部電影在柏林上映。首映式開場沒多久,影院里突然泛起一股刺鼻的胡椒粉味,觀眾涕淚橫流,隨后大量老鼠串出,現場亂作一團,人們尖叫著逃離放映廳。隨后,魏瑪共和國政府撤銷了上映許可,影片在德國遭禁,原著小說也被取締,作者雷馬克更被褫奪德國國籍。
1979年,《西線無戰事》第二次被改編成電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電視臺翻拍出一部時長123分鐘的臺播彩色影片,由德爾伯特·曼執導。電影耗資125萬美元,參與制作人員達2000人。電影在捷克斯洛伐克拍攝,影片獲得金球獎最佳電視電影獎以及艾美獎最佳限定劇和特別電影剪輯獎。
2022年的翻拍是首次由德國導演改編并在德國本土拍攝。愛德華·伯格導演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說,這個主題在一戰結束后100多年的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2022年版《西線無戰事》開始制作時,伯格導演對歐洲局勢憂心忡忡。他說,“英國脫歐,匈牙利出現右翼政府,法國、德國和歐洲許多國家的極右翼勢力崛起”;“突然間,歐盟這樣一個為我們帶來70年和平的大家庭也開始備受質疑”……
伯格與其家人住在柏林,對身邊越來越多的仇恨言論深感震驚。他形容,“在上班的地鐵里能夠聽到新聞廣播,‘我們應該把默克爾吊在墻上’之類的話語聽起來就像回到了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
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死灰復燃促使伯格下決心翻拍《西線無戰事》,以表達心中郁結的憤懣。伯格說,“我覺得現在正是制作這部電影的最好時機。希望能起到警醒作用,因為大多數人以為戰爭已經遠離我們”。
伯格說,“美國和英國都一直在通過戰爭電影塑造英雄并為自己辯護,但在德國的戰爭片中,不存在英雄,也沒有對殺敵的贊頌,因為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