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花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習近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我們的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我們要掌握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和理論來源,并在實踐中不斷推進共同富裕實現的進程。
“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1]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我們要實現的共同富裕包含著哪些基本內涵,理解把握好這些基本內涵,對于堅定共同富裕必然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不能僅限于物質層面,它是物質和精神都要富裕,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統一,只有其中一方面的富裕就無法稱為全面富裕。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一直在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把土地分給農民,極大地解決了農民吃不上飯的問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實行“一化三改”,農民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建成了小康社會,新時代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邁向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我們黨在努力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在努力改進人民的精神境界,“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2]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中國式現代化就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已經把精神建設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要讓物質和精神“齊頭并進”。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以來一直都非常重視文化,在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們要建設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一個文化大國轉變為文化強國,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建成物質和精神都富裕的國家。
共同富裕中的“共同”是指的全體人民。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所做的一切歸根到底是為了人民,中國要實現的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的富裕,是每個人都要實現富裕,不允許有人不富裕。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體現了黨重視減少貧富兩極分化的差距,重視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發展,要實現每個人都脫貧,在致富的道路上不能落下一個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總體概念,是對全社會而言的。”[3]要從整體上去看這個富裕,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東部還是西部,都要實現富裕,這是一個動態的富裕,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不能片面地去看是否都達到了同一水平,這個衡量的標準就有問題,要看是否在向著有利于人民的方向發展,只要是不斷滿足人民的需要就是在發展,就是在向著共同富裕前進。“我們必須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促進共同富裕,實現社會和諧安定”。[4]資本主義的發展不是為了人民,而是剝削壓迫人民,是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階級即資產階級所服務的,資本主義導致貧富差距不斷加大,是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需要每個人付出艱苦的努力,只有依靠全體人民人人參與、人人奮斗、各盡所能,才能實現人人享有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5]對于中國這么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十分困難和漫長的過程,每個地區發展水平有差距,每個人的經濟情況有所不同,是不可能同步富裕的,必須分階段實現共同富裕,這個階段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不能隨意縮短的,是事物發展所需要的客觀過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消極懷疑,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全體人民都會實現富裕,但不是同步實現的,是有過程的逐步實現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的富裕程度邁上了一個大臺階,雖然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富裕還是落后的,但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提前十年完成了聯合國制定的脫貧要求,我們一直在穩步向前推進富裕,發達國家經歷了幾百年才實現了現在的富裕程度,但是沒有實現共同的富裕,資本主義國家不但沒有實現共同富裕,還導致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日益加重,而中國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說明我們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是正確的,是能實現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不同人群在實現富裕的道路上有高有低、有前有后,但是我們要在動態發展中縮短彼此之間的差距,最終實現共富。
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源于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富裕思想融入中國具體實際,并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沒有忘記“老祖宗”,又開辟了新境界,形成了中國特色共同富裕思想。
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揭示了共產主義社會是個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想社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盡管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6]馬克思堅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人類最先進的社會形態,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即社會主義必須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內在要求。馬克思和恩格斯科學的預見了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必將實現人民自由而全面發展,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共同富裕,但是處處都體現著共同富裕,他們堅信必將實現人們的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是在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引下,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的共同富裕,是中國化時代化的共同富裕。
中國共產黨不斷為人民謀幸福,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要實現每個人的富裕,帶領人民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帶動文化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拿下了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勝利,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對其他國家實現脫貧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人民來展開的。實現共同富裕也不再是遙遠的夢想,而是可以看得見的未來。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屆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也將取得更加實質性的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華民族將實現強起來,將實現偉大復興。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探索中,找到了沿著中國式現代化必將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
共同富裕必須要有中國化,也要有符合時代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非常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共同富裕的思想,“《孟子·盡心上》的‘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認為一個國家任用賢人會讓國家富裕。“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體現了幾千年來人民對擺脫貧窮的期盼。“治國之道,富民為始”也表明治理國家要以人民富裕為前提。“天下為公,民為邦本”體現了一切發展為了人民的天下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體現了中華兒女自立自強的道德觀。中國式現代化是立足新發展階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符合時代潮流的現代化,具有創新性。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不能走西方的現代化,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是中國特有的現代化,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這表明不是只有一種現代化模式能實現富裕,中國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之路,在這條道路上必將實現共同富裕。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上,不斷在實踐中推進共同富裕向前邁進。進入新征程,更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加快實現共同富裕。
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創造了人類現代化的偉大奇跡,黨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共產黨具有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堅持全國“一盤棋”,能夠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把握問題,能夠帶領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致富的道路上更需要黨的帶領,在黨的領導下必將實現共同富裕。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之根、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人民的事就是國家的大事,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加大鄉村建設力度,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全體人民在現實生活中有更多、更直接的獲得感、幸福感。改善民生不能脫離國情,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中國共產黨執政就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為人民群眾做事。人民群眾自身也要不斷奮斗,要提高自己實現富裕的能力,要發揮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起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必將實現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硬道理,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靠發展。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面臨很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錯綜復雜,我們要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堅持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成科技強國,要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高質量發展重在“高質量”,要求各個領域不僅要發展,而且要高質量高標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3][4][5][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146-147,142,143,63.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作者單位:大連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