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娟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科學有著較強的實踐性、綜合性,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其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老師要正確認識到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并且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為科學課堂注入更多的活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科學老師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結合日常生活開展實驗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帶動學生主動思考合作探究,以提高其科學素養(yǎng)。
比如在種子發(fā)芽實驗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讓學生選擇比較熟悉的紅豆、花生等等種子進行實驗,并且詢問學生:種子發(fā)芽的條件是什么?利用實驗驗證學生的觀點,老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及時的答疑解惑,并且將種子發(fā)芽的實驗拓展到課下,讓學生觀察其完整的生長過程,從而培養(yǎng)其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
科學與生活之間息息相關,因此老師要讓學生仔細地觀察生活,能夠在生活現(xiàn)象里發(fā)現(xiàn)科學的身影,體會到科學學習的快樂。
比如在教學食物鏈和食物網的過程當中,老師可以利用游戲的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的氛圍,老師可以讓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在組內分別扮演不同的事物,比如老鷹、兔子、草等等,在學生演繹的過程里,老師可以通過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比如:如果食物鏈里沒有老鷹會發(fā)生什么?讓學生配合問題,留下飾演兔子和草的學生繼續(xù)進行角色演繹,即興發(fā)揮,觀察其最終的結果。這一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給予學生直接的感官刺激,提高其想象能力,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學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老師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fā),選擇生活化素材以提升教學質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為科學課堂注入更多的活力,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科學環(huán)境下形成科學素養(yǎng),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