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藝琳

2023年伊始,《三體》《流浪地球》等科幻作品的影視化改編開啟了國內科幻視聽盛宴,為中國科幻創造新的發展注入了信心與活力。
“科幻熱”的出現并非偶然,其背后是長期蓄力發展的中國科幻事業與產業。在這場熱潮之下,中國科幻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張巨大的行動者網絡。隨著時代的推進,這張網絡的邊界不斷拓展與延伸,其中參與科幻話語建構的主體也愈加多元,共同促進了科幻意義的再生產,同時也推動中國科幻進入了新的“活躍期”。在此背景下,描摹中國科幻發展的年度軌跡,既是中國科幻發展歷史書寫工程的關鍵部分,也是助推中國科幻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
“中國科幻發展年鑒”系列著作面世于2020年,希望以“年”為標尺,全面回應中國科幻發展時代之問,同時承擔著“既要全面展現年度中國科幻的發展狀況,又要對其中亮點進行剖析,使年鑒集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于一體”的重要使命。
2022年11月,由中國科幻研究中心與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中國科幻發展年鑒2022》(以下簡稱《2022年鑒》)正式出版,該書不僅延續了對中國科幻的整體洞察,也刻畫了2021年中國科幻發展的不同切面,對史料新發現、活動新形態、產業新增長、研究新話題進行了捕捉,并站在節點上遙望未來。
從書中可以看到,中國科幻作家目前的整體寫作,在既有經驗的基礎上與新的文化現象保持著積極對話,無論是寫作主體、表達方式,還是藝術風格、主題偏好,都呈現出了新的特征——科幻創作逐步走向開放化,新生創作力量不斷涌現,展現了以“技術想象”為基礎、將各種元素相互糅合的創作活力。
特別是在網絡科幻小說領域,創作層、運作層、傳播層、消費層均有強勁崛起的態勢。網絡科幻小說作家數量持續增長、相關平臺扶持力度顯著提升,共同構成了當下科幻網絡文學創作繁榮、市場興盛的局面。
從書中得以窺見的是,隨著科幻創作原生力量的蓬勃發展,科幻的綜合生產力得到了多維度的升級,這導致科幻產業的內涵不斷發生變化:科幻產業概念中的“科幻”不再單純指向科幻文本、科幻題材,更多是指科幻資源、科幻要素、科幻元素,強調科幻的高融合度以及“科幻+”的賦能作用。
除此之外,本書還有兩大“加分”之處。
一是記錄了過去一年中國科幻發展中涌現的重要議題,比如關于中國科幻電影發端的再討論與新校正、成都申辦世界科幻大會的幕后歷程、“元宇宙”焦點話題的生成,等等。
特別是“元宇宙”風潮的興起,不僅提升了科幻的社會關注度,也開拓了科幻研究的新方向。例如,關于如何看待科幻與元宇宙的關系、人類終將走向星辰大海還是虛擬世界、元宇宙是不是人類文明的未來等問題,在科幻作家、科幻學者的討論中都形成了豐富的解讀,而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又將為科幻的未來實踐提供可能,塑造推動科幻發展的無形力量。
二是發掘統計并產生了2021年科幻圖書目錄、2021年重要原創科幻小說梗概、2021年代表性國產科幻影視作品梗概、2021年中國科幻大事記、2021年主要科幻獎項及獲獎名單、2021年CSSCI來源期刊科幻論文名錄等資料。該資料既提升了本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又為科幻研究學者提供了全面的研究數據。
從共時性的角度看,多樣的實踐樣態提升了本書編寫及調研工作的難度,同時提供了豐富的現實支撐;從歷時性的角度看,本書呈現了科幻與現實社會產生深度鏈接后的生動畫面。隨著推動中國科幻發展的多重力量生成,不同畫面的接續將構成一篇長遠而宏大的中國科幻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