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國兩會的開幕,來自林草系統的代表委員與5000多名代表委員一起議國是、話未來。林草行業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林草代表委員們站在國家高度,以自身的工作和林區草原人民生活為依托,提出了建議和提案。兩會期間,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對全國人代表、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黨委副書記、區長劉啟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生態工程質量管理中心主任覃建寧,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林業局副局長、陜西省林業科學院院長昝林森進行了專訪,以下是四位代表委員帶來的林草之聲。
——編者按
劉啟俊代表? 建議在神農架林區建設華中地區種質資源庫
神農架作為全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具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和微生物資源,是具有世界杰出普遍價值的湖北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是全球14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的關鍵地區之一。其生態價值具有世界性、典型性、代表性和稀缺性,被列為“世界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地區”,入選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
全國人代表、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黨委副書記、區長劉啟俊建議國家林業主管部門以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為中心,建設華中地區種質資源庫,推動華中地區生物多樣性更好保護。
劉啟俊代表指出,神農架具有鮮明的立體氣候,自然生態系統受人類活動干擾較少,其植被的梯級分布帶譜非常完整,擁有全球中緯度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覆蓋率保持在91.1%以上,森林蓄積量穩定在3300萬立方米以上,原始森林郁閉度達到0.9以上,每年可向大氣釋放氧氣300多萬噸,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30多萬噸,吸收大氣中的灰塵100多萬噸,吸收大氣中的有毒氣體近200萬噸。同時,神農架中藥資源極為豐富,中草藥品種共有252科1081屬2552種,資源總種類占全國中藥資源的1/6以上,占湖北全省中藥資源的2/3以上。擁有珍稀瀕危藥用植物100多種,具有延年、養身保健的藥物200多種,七葉一枝花、江邊一碗水、頭頂一顆珠、文王一支筆等名貴野生中藥材更是聞名全國,被譽為天然大藥園、中草藥王國。神農架豐富的地方種質資源和藥用資源,為基因技術和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源。
劉啟俊代表說,近年來,神農架與中國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等50余所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也與英國邱園等著名種質庫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擁有一支較高水平的生物種質資源調查、監測和保護科研隊伍。目前建有華中農業大學神農架科創中心、神農架林業科學研究院、神農架中醫藥研究院、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湖北省金絲猴保育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神農架珍稀植物保育園、神農架藥用植物繁育基地、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大自然博物館、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神農架研究所,以及神農架國家環境空氣背景監測站等科研平臺和基地,具備完善的科學研究機構和研究體系。神農架還利用湖北洪山實驗室和全國生物產業的優勢力量,推進建設國際一流的生物種質資源創新利用研究中心以及資源保護與共享服務網絡平臺。
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戰略性資源。優異的種質資源對動植物新品種培育、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維持和提高自然生態系統服務等功能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湖北省林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構建鄂西北秦巴山森林生態屏障,拯救與保護川金絲猴、廟臺槭、洪平杏、秦嶺冷杉、蘭科植物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恢復和改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棲息(原生)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安全,實現林業高質量發展。
劉啟俊代表強調,近年來,神農架林區投入大量資金多次開展自然資源本底調查,但由于原有調查的類群主要是國家保護物種,忽視了中醫文化、醫療保健等具有重要價值的資源,對珍稀、瀕危、重要的林木種質資源、中藥材種質資源考察和收集力度不夠,一些珍稀優異的中藥材種質資源的流失較嚴重。
“因此,支持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建設華中地區種質資源庫對保護我國林木種質資源、中藥材藥理藥性和中醫文化傳承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和戰略意義。”劉啟俊代表說。
任海代表 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需要大力支持
“植物園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重要支撐平臺,目前數量已達到一定規模,但質量尚需進一步提升,建議以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為契機,推動全國植物園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對記者說。
任海代表主要從事植被生態恢復研究和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工作,同時還兼任中國生態學會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植物學會理事長、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董事會董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存活委員會委員。
任海代表指出,我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巴西,約有高等植物3.8萬種,其中15%左右受到生存威脅,嚴重影響我國的生態安全。植物園是野生植物遷地保護、科學研究、園林園藝展示、科學傳播和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機構,是重要的生態基礎設施和國家軟實力的象征。建設國家植物園體系,將與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就地保護體系形成有機互補,有效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也是履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重要行動。
2021年10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同時,本著統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
2021年12月28日和2022年5月30日,國務院分別批復同意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在廣州設立華南國家植物園。2022年4月18日和7月11日,國家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先后揭牌,標志著國家植物園體系開啟了實質性建設。
我國植物園數量約200家,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已遷地保護中國本土植物的60%,占全球遷地保護植物物種的22%,在野生植物遷地保護、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園林園藝展示和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發展成為全球植物園的重要力量。
任海代表指出,我國植物園目前還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區域發展不均衡。一是已有植物園的發展良莠不齊,位于一線城市、沿海地區的植物園得益于資金和人才優勢,發展良好,各具特色;而經濟薄弱、地處偏遠的植物園,在資金和人才上難以獲得有力支持,造成發展困難。二是植物園整體布局存在空缺,現有植物園主要分布于22個省、3個直轄市、4個自治區和港、澳、臺地區,而我國西部植物園則數量稀少,對西部的生態保護十分不利。第二,體制機制復雜。我國植物園隸屬于中科院、林草、教育、建設、農業、醫學、科技等多個部門,發展目標和方向不一,在植物園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園藝展示和公眾教育的作用和重點有所不同,難以用同一個標準衡量評估,管理體制機制太過多元化。第三,社會重視程度不夠。植物園作為戰略資源的收集和利用基地,作為遷地保護的主要機構,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兩山理論的重要保障力量,但公眾們把植物園等同于一般公園,難以得到政府、社會的有效支持,發展社會基礎不足。
為此,任海代表建議:1. 建議國家林草局等主管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和業務指導,加快國家植物園體系的構建,形成多層次帶動效應,真正發揮各級植物園的整體效能,提升我國植物保護的總體水平。2. 建議不同隸屬關系的植物園根據其主體業務的不同,提出重點保護植物類群,并制定行業標準,形成各有側重、凸顯特色的我國植物園植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體系,促進我國植物保護事業的發展。3. 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立專項大力支持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包括規劃編制、政策制定、項目建設等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持,在對植物園建設加大資金投入、設立國家層面專項支持的同時,也通過相應政策的制定,發動社會力量多方支持、全面共建國家植物園體系,從而帶動全國植物園發展。
覃建寧代表 建議支持廣西加快油茶產業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覃建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三年,廣西油茶生產任務重,實施難度大,亟需解決目前存在的種植補助標準低、加工帶動能力弱、市場開拓不足等問題,需要國家層面大力支持。
覃建寧代表說,廣西擁有豐富的油茶種質資源,是全國油茶傳統產區和重點產區,全區111個縣(市區)中有92個縣(市區)種植油茶。廣西油茶具有山地生長、品種特優良、硒土賦質、出油率高、保健活性物質(生育酚、角鯊烯)含量高等顯著特點,深受全國茶籽收購商的青睞。廣西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油茶產業高度重視,2018年11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實施油茶“雙千”計劃助推鄉村產業振興的意見》(桂政發〔2018〕52號),組織實施“千萬畝面積、千億元產值”的油茶“雙千”計劃。2018年至2022年,全區完成油茶新造林196萬多畝、低產林改造182萬多畝。截至2022年底,全區油茶種植總面積達到880萬畝,年產茶籽超50萬噸、綜合產值約420億元,規模、產值均穩居全國第3位。油茶產業累計帶動全區約5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長線項目”。
覃建寧代表指出,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做好油茶生產三年行動方案編制等有關工作的通知》(發改綜〔2022〕31號),廣西自治區編制了《廣西加快油茶生產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2023年至2025年全區將新增油茶面積276萬畝、低產林改造面積151萬畝。廣西油茶產業將進入快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未來三年,油茶生產任務重,實施難度大,亟需解決目前存在的種植補助標準低、加工帶動能力弱、市場開拓不足等問題,需要國家層面大力支持。
覃建寧代表建議:一是國家層面加強對油茶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油茶產業是綜合性產業,涵蓋種植到產品深加工,產業鏈長,涉及管理部門多,建議國家層面加強油茶產業發展頂層設計,由中央農辦牽頭成立綜合性領導機構,整合各有關部門力量,強化油茶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油茶加工生產能力、加強產品質量管理、強化品牌打造和市場開拓,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各地參照成立綜合性領導機構,加強對油茶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
二是建議國家層面設立油茶發展專項資金。油茶種植收益慢,前期投入大、后期投入長,需要政府加大補貼力度。目前國家層面無專項補助資金,靠整合其他相關項目安排,補助標準、申報要求、項目管理都不一樣,基層實施和管理難度大。同時,一些地方為了完成鄉村振興考核指標,將油茶項目資金整合用于其他方面,導致補助兌現不到位。建議國家層面設立油茶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廣西的支持力度,用于油茶造林、低產林改造、油茶加工、科技研發和種植管護等方面,并明確為非整合資金項目,確保補助到位、“專款專用”。
三是建議茶油生產享受與其他食用油生產同等政策支持。山茶油與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作為我國八大油料之一,不僅營養價值高,隨著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已經是我國重要的食用油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規定耕地應當優先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生產。因此,建議將油茶生產納入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內容,并明確可利用一般耕地種植油茶等木本油料,并與種植大豆、花生、菜籽等草本油料享受同樣的政策扶持,將茶油納入國家儲備糧油名單。
昝林森委員 非主要牧區省基本草原劃定和保護工作亟待加速
在接受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林業局副局長、陜西省林業科學院院長昝林森指出,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與森林濕地等共同構成陸地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的主體,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組成,是畜牧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農牧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資料,也是重要的“水庫”“糧庫”“碳庫”和“錢庫”,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食物安全、社會穩定、鄉村振興等方面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基本草原,是指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根據國家生態安全、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對草原環境與草畜生產的需求,依據法律、土地利用與草原生態保護總體規劃確定的不得占做他用的草原,是草原生態保護的“壓艙石”。
昝林森委員指出,為加強對草原的保護,國家先后制定《國務院關于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農業部關于切實加強基本草原保護的通知》、《關于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辦法。
“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在全國率先開展基本草原劃定工作,2007年農業部在內蒙古、甘肅、新疆等省區進行試點,之后主要草原牧區省份陸續開展了基本草原劃分工作。2012年以后,陸續在黑龍江、吉林、河北、遼寧等涉及半牧業縣的省份開展了基本草原劃定工作,而其他省份尚未開展此工作。”昝林森委員說,非主要牧區省份一直都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草原資源不被重視,一些地方征占用草原過度開發、無序開發,草原被不斷“蠶食”,面積萎縮,草原“三化”等問題突出。因此,亟待加快非主要牧區省份基本草原劃定,有效保護和建設草原生態環境,促進草原生態修復,提高草原的生態功能和生產能力,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和永續利用。
為此,昝林森委員建議:
1.加快推進非主要牧區省份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在非主要牧區省份草原被不斷侵占、面積逐年減少的狀況還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時,有必要像保護基本農田一樣,加快基本草原保護,劃定草原“紅線”。建議在總結主要牧區省份基本草原劃定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全國性的基本草原劃定方案,統一基本草原劃定的技術路線、技術標準和要求,規范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在非主要牧區省份全面推行基本草原劃定工作,確保基本草原劃定的成果質量。
2.加快制定基本草原保護條例,提升草原監管能力。把保護基本草原和保護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基本草原保護條例》立法步伐,依法推進基本草原劃定,對基本草原實行特殊保護,嚴格基本草原的征占用審批程序,確保基本草原數量不減、用途不變、質量不降。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管理,嚴格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禁止可能威脅草原生態系統穩定的各類土地利用活動,嚴禁改變生態用地用途,實現草原科學利用、可持續發展。
3.加大對基本草原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基本草原是草原生態“保護區”,保護好基本草原就是守住草原生態保護的最后紅線,尤其對于非牧區意義更為重大。國家現行政策對退耕還草每畝補助1000元(種子費150元、現金補助850元)低于退耕還林每畝補助1600元(種苗費400元、現金補助1200元)。導致草原生態修復地塊落實難,修復草原積極性遠低于林地,因此加大草原生態修復補助資金迫在眉睫。與主要牧區省份相比,非主要牧區省份草原保護修復工作底子薄、基礎差,加大該區域草原科技投入,加快對草原退化機理和草原生態修復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攻關,研發符合區域草原特點和生態需求的先進技術,全面提升草原科技支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