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春節剛過,全國人大代表劉蕾就來到位于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鄉八岔村的赫哲族伊瑪堪傳習所,和族人一起唱起小調、聊起家常。“我這次來,一是來看看大家過年的情況,二是來看看大家對咱們民族文化的發展,或者是咱們生活上有什么問題,有什么困難,需要以建議的形式跟國家層面反映的,都可以通過我帶到會上去。”劉蕾說。
2008年,當時23歲的赫哲族女孩劉蕾當選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此后又連任第十二屆、第十三屆、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作為一名年輕的“老代表”,劉蕾一直致力于赫哲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作為一名基層代表,劉蕾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多年來,她先后幫助村民爭取致富項目12個,為促進街津口赫哲族鄉標準化養殖基地項目、“兩江一湖”水稻基地臨江灌區工程、華能風力發電項目的立項開工以及赫哲族依瑪堪藝術團的組建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我就是要帶領更多的村民投身到特色產業發展的行動中來,讓村民小富變大富、小業變大業。”劉蕾說。
十五年的履職擔當,讓那個曾經二十多歲的女孩褪去了青春的歡騰,她腳下的泥土沉淀著為民真情。多年來,劉蕾所提的建議件件擲地有聲,反映了民族地區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反映了赫哲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劉蕾將繼續為少數民族“發聲”,針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農副產品加工、特色村寨旅游開發等方面提出建議,把赫哲族同胞的“關切事”和“心里話”帶到大會上。
做好赫哲族的代言人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全國只有5400多人,世代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長期以漁獵為生,歷史文化悠久,擁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伊瑪堪說唱藝術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皮制作技藝等,著名的《烏蘇里船歌》就是反映赫哲族人幸福生活的歌曲。但是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像伊瑪堪這種說唱藝術只能靠口耳相傳,隨著時間的流逝,赫哲族的文化傳承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
作為赫哲族唯一的一名代表,劉蕾說:“我是赫哲族群眾選出來的代表,把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傳遞出去是我的責任,也是義務。”
劉蕾說:“那個時候最大的問題是挖掘和保護,很多文化已經瀕臨失傳,包括語言,大部分都掌握在老人手里,隨著老人去世,很多東西就傳承不下來了。”
劉蕾說:“兩會穿民族盛裝,也是一種文化傳播。只要有代表問,我就會跟他們講:我是赫哲族,在全國我們只有五千多人,我們以漁獵為生,我們有魚皮工藝、魚皮畫……”
2018年兩會之行前,一名赫哲族老者拉著劉蕾的手語重心長地說:“我父親是一名赫哲族老藝人,十分關心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他在臨終前囑托我一定要把赫哲族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不要讓民族文化失傳。”
“當這名老人流著眼淚跟我說的時候,我受到很大的觸動,內心壓了一付很沉重的擔子。”劉蕾說。
2008年3月5日,劉蕾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時心情十分忐忑,因為隨著漁業資源減少,世代打漁狩獵為生的赫哲人面臨著轉產上岸,家鄉人民在政府支持下準備發展“溜達雞、梅花鹿”養殖,40萬元的項目資金沒有著落,委托她在人大會上想想辦法。
在分組討論間隙,劉蕾直接找到黑龍江省省長反映困難。會后,黑龍江省畜牧局到街津口鄉展開調研。經過深入論證,黑龍江省畜牧局投入300多萬元資金,在街津口鄉建起了標準化養殖基地。自此,赫哲族群眾脫貧致富多了一條路子。
2013年8月,黑龍江流域遭遇了特大洪水,同江市街津口、八岔兩個赫哲族鄉被淹沒。2015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加了黑龍江代表團的審議。身著民族服裝的劉蕾對總理說:“感謝您2013年到我們那里視察災情、慰問群眾。現在,恢復重建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了。”隨后,她向李克強總理遞上了照片,總理看后十分高興。
在劉蕾看來,代表履職的重點是要有責任感,無論是向總理匯報還是向省長求援,她都肩負著赫哲族群眾的期望,為的是讓家鄉變得更好,讓群眾生活更有盼頭。
多年來,劉蕾先后提出關于赫哲族地區建設、民族發展、民生、教育等方面問題的建議數十條。真正把老百姓的話捎到兩會上。劉蕾表示:“現在這樣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決,而且我們現在傳承上的積極性也特別高。我們幾次遷移新居,而且國家又給我們謀劃了很多致富的項目,幫助我們轉產,從過去的漁獵到現在的種、養殖,我們赫哲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一個巨大的轉變。”
劉蕾介紹:“我想到的赫哲族文化傳承就是結合旅游業,這樣既能在精神層面富足老百姓,又能在經濟層面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作為代表,更多的是建議和鼓與呼,把國家層面的政策帶回來,中間我們和旅游局進行過探討和咨詢。包括我們現在在編寫赫哲族的一些傳說故事,還開創了赫哲族的特色飲食、特色體驗游,我覺得我們整個民族傳承文化的熱情高漲了。”
去年兩會劉蕾的建議仍然是和赫哲族的文化傳承及民族發展有關:“關于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比如我們赫哲族,人口比較少,人才也挺緊缺。少數民族人民有這個優勢,對民族文化比較了解,而且有著濃厚的民族情懷,有很多人也愿意回到家鄉。所以在各大民族院校招收民族學生的時候要放寬政策,讓更多少數民族孩子能夠有機會走到更高的學府,特別是到民族院校進行深造,然后回到家鄉去更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用心傾聽百姓心聲
連續四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劉蕾,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家喻戶曉。無論是鄉路上偶遇、鄰里間嘮家常,還是入戶走訪、調研座談,鄉親們都愿意跟她聊上幾句掏心窩的話。對于鄉親們的意見,劉蕾認真地聽、詳細地記、耐心回答,和大家一起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用鄉親們的話說:“和劉蕾嘮嗑,心里覺得暖和和的。”
從23歲的朝氣蓬勃到38歲的干練穩重,十五年的歷練,讓奔跑在履職路上的劉蕾成長了許多、收獲了許多。她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逐漸成熟,心態也發生了變化,但始終沒變的就是當選人大代表的初心——“時時處處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為群眾多發聲、辦實事。”
為了面對面傾聽赫哲族群眾的心聲,劉蕾經常往返于赫哲族民族聚居區和他們的家中,近一點的地方需要一個小時車程,遠一點的地方甚至需要六七個小時,但她依舊奔走在調研路上,“每一條意見都是老百姓的期盼,我一定要認真收集整理出來。”劉蕾說。
劉蕾說,當代表這十幾年,自己總在不斷地去思考,怎樣把民族發展最需要、最迫切解決的問題反映到國家層面。她先后提出了“加強同江市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發展民族文化要結合民族旅游”等建議。這十五年,她見證了建議得到推廣實施后造福一方百姓的過程,充分體會到作為一名人民代表的使命感和肩負的責任。
劉蕾表示,旅游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帶動作用,能夠帶動地區其他產業快速發展。旅游業還能夠弘揚民族精神,傳播先進文化。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具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風情,因此發展旅游業也具有優勢。
“我的家鄉街津口赫哲族鄉,就是一個依托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特色成功發展旅游業的一個典型。”劉蕾介紹,街津口距同江市市區40余公里,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是赫哲族聚居地,民族特色、邊陲風情獨特,吸引了很多游客。在同江大力推進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街津口旅游業作為重要支撐點也獲得了較大發展。
劉蕾還介紹,盡管受到疫情影響,家鄉的旅游業仍然取得了積極成效。街津口北山文旅綜合體項目、街津口中醫藥小鎮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三江口—街津口界江游船已開通運營。街津口還打好節會品牌,提高旅游熱度,尤其在冰雪節會方面,于街津口蓮花河建設了冰雪游藝園,圍繞“赫哲故里·冰雪街津”主題,舉辦了冰雪跨年系列活動;成功舉辦了迎賓節,引入旅游專列,累計接待省內外游客11萬余人次。
“過去幾年,經過諸多努力,街津口旅游產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相對于較發達地區仍有很大差距。”劉蕾說,總體來看,旅游產業規模較小,聯動性不強。目前,游客以本地及周邊市民為主,游客在餐飲、住宿、購物、體驗等方面的延伸消費有限。同時,旅游企業普遍規模偏小,缺少大型骨干龍頭企業,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尤其是高層次、專業型文旅人才較少,精通文旅產業經營管理人才更為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旅產業的發展。
劉蕾說,由于民族地區教育相對落后,干部隊伍文化水平普遍相對較低,政策理論水平和謀發展的能力不強。需加大民族地區干部培訓力度,在培養政策、培訓資金上給予更多支持,提升民族干部綜合能力。“根據民族地區實際,必須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年輕干部現代科技知識、經濟管理知識、法律知識的培訓,著力解決知識結構單一的現狀,提高其決策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劉蕾說,要強化實踐鍛煉,堅持選派少數民族年輕干部到內地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或對口聯系縣市掛職鍛煉,促進他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提高領導和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
這兩年新冠疫情之下,劉蕾并沒有放松自己的思考。她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精心設計了履職計劃。她深入挖掘赫哲族特色民族文化資源,把“從船上捕魚到岸上致富”“勤勞勇敢、團結一心”“用心呵護自然之美”“生長在紅旗下的赫哲族人”等民族元素融入黨史學習教育中,讓少數民族聚居村以獨具民族特色的方式學習黨史。劉蕾還把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想進行收集整理,形成建議清單,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履職盡責。
“拿好登記單排隊進入接種區”“請注意保持一米距離”……一大早,劉蕾就在“志愿服務站”的新冠疫苗臨時接種點忙碌著。為高效推進當地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劉蕾發動身邊的黨員干部、志愿者和網格員,投入疫苗接種一線工作。她一方面與鄉指揮部緊密聯系,確保接種工作有序銜接;另一方面緊盯現場接種情況,盡可能減少群眾等待時間。“這里有熱水、食品和臨時休息服務區,真貼心啊!”前來接種疫苗的村民們滿意地說。
人大代表是一座橋,一頭連著黨和政府,一頭連著萬千群眾。從23歲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現在已經整整15年了,在這期間劉蕾也完成了由女孩到母親的轉變。她告訴記者,不管年齡和時光如何,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始終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頭,自己最希望的就是赫哲族文化傳承有序,家鄉的面貌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