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今年以來,中國已出現8次沙塵天氣。4月8日~10日,全國共有15個省市都受到沙塵天氣影響,重度沙塵暴區域面積超過70萬平方公里。此次沙塵給人們造成較大的視覺沖擊,山西、河北和北京市出現明顯沙塵天氣,大部分地區最低能見度小于1000米。
這些地方不只黃沙彌漫,即便關好門窗在室內也能感受到沙塵的氣息。10日晚間,北京全市PM10平均濃度持續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為6級嚴重污染水平。
據中央氣象臺4月11日6時發布的沙塵暴藍色預警:受冷空氣大風影響,預計4月11日8時至12日8時,新疆南部、內蒙古大部、甘肅東部、寧夏、陜西中北部、山西等地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其中,內蒙古中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沙塵暴,內蒙古中部局地有強沙塵暴。而即便此次沙塵天氣過程將于4月11日左右逐步結束,預計4月13日至14日,西北地區東部、華北等地或還將出現揚沙或浮塵天氣。
從頻率來說,往年同期的沙塵過程次數大約是5至6次,因此今年沙塵出現的次數顯得偏多。不過,中央氣象臺稱,這次沙塵天氣過程的強度和范圍都弱于3月19日至24日的強沙塵暴過程。
從歷史來看,20世紀70年代末到現今的40多年,中國通過在三北地區(東北、華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地區)大規模植樹造林,比較有效緩減了沙塵暴。2018年以來,國內北方平均沙塵總次數和沙塵暴次數均高于2013~2017年的平均數。

4月11日,遠眺被沙塵籠罩的故宮。圖/視覺中國
但從更長時間跨度看,沙塵天氣并沒有增多,是在逐漸下降。21世紀前10年,中國沙塵總次數和沙塵暴次數均明顯多于近10年,說明最近10年,國內受沙塵影響還是在減少。2020年發表在《大氣化學與物理》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世界6個主要的沙塵活躍區域,只有西北太平洋地區(從中國西部和蒙古的沙漠向東吹來)的沙塵活動有下降,在2003年~2017年期間,沙塵量每年平均減少了1.5%。
沙塵的產生有三個重要因素,沙塵源、強風力和不穩定的大氣環流。這三個因素在今年春季都共同作用。從沙塵源看,北方地區此次沙塵的主要來源是蒙古國沙漠和戈壁,2022年蒙古國南部植被生長狀況與近年平均狀況相比較差,沙塵源地植被覆蓋減少。今年春季,蒙古國和我國北方地區降水偏少,春季前期氣溫明顯回暖,造成凍土層融化,地表沙土變得松散,裸露的沙源地地表為沙塵天氣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從天氣條件看,今年3至4月份以來,國內冷空氣活動仍處在活躍期,冷空氣影響期間,蒙古氣旋和地面冷鋒成為有力推手,強烈的大風卷起沙塵,通過高空輸送,南下東移,在中國北方甚至南方等下游地區沉降,形成沙塵天氣。
減少沙塵源是防止和治理沙塵的首要因素,這需要通過植樹造林來固沙固土。中國從1978年起實施三北防護林計劃,計劃到2050年,建設一條東西長4480千米、南北寬560千米~1460千米的防風綠化帶,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42.4%。
不過,也要看到中國防范沙塵存在的短板。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對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進行遙感監測與評估,發現在沙塵暴易發的蒙新區(該區占三北防護林建設區近70%),防護林體覆被率不足3%,這對于沙塵來說只能算是微量防護,不可能阻止三北地區的沙塵暴。因此,在蒙新區還要投入更大的力量建設防護林,而且要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來實施。
中國沙塵天氣頻發與蒙古國的自然環境不斷惡化密不可分,蒙古全國70%的土地面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和沙漠化,而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這也形成了進入中國沙塵的源頭。未來,中國沙塵天氣或沙塵暴是會減少還是增加,抑或保持在這幾年的水平,取決于幾個方面:蒙古國的沙塵源是否減少,中國三北地區多元、立體的阻擋沙塵防護墻能否建設更好,全球變暖的趨勢能否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