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范小林 胡婷婷 孟曉 蔣麗施 王世宇

課程思政建設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樹人成效進一步提高。本文通過深入挖掘“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了課程思政資源庫,并通過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對“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思政實施途徑進行了探索。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立德樹人”被確立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所以,各高校應努力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機融入專業課知識教學當中,做到為國家培養全方位人才。
食品標準與法規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和生物工程專業的重要專業選修課,是研究為了保證食品與農產品種植養殖、生產加工、貯運、銷售和配送等全過程的質量和安全,政府、企業等相關方必須遵守和執行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合格評定程序的一門綜合性學科。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食品行業職業道德失范現象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面對目前食品安全事件屢屢發生,作為食品行業人才的后備軍,對相關專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1.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思政內容設計
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旨在向學生普及法律法規及食品安全監管知識的同時,強化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責任感,規范食品專業學生未來的職業行為,培養未來從事食品專業領域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該課程中蘊含了許多思政元素,對思政教學內容和目標整理如表1。
2.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思政實施途徑
要在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達到思政育人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就不能單單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以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為基礎,不僅要深入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同時也要發揮教師的主體關鍵作用,創新教學模式,并對學生進行思政考核,及時得到思政教育結果反饋。
2.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思政教育素質與能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貫徹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綱要》指出,要切實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全面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
辦好高校課程思政,關鍵在專業教師。如何探尋專業課知識與思政知識的契合點、如何做到育人與育才的統一、如何推動專業課教育與價值教育相融合、如何推動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如何把學科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相統一,都有賴于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教師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到學生,特別是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職業精神和道德,直接與課程思政教學結果息息相關。因此,落實好專業課思政教育,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擁有一個好的隊伍,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六個方面的殷切期望與具體要求: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這六個要求對于專業課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教育同樣適用,它深刻地道出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辦好教師隊伍的根本要求。
2.2創新教學模式,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老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顯的,其中關鍵的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學生對專業知識提不起興趣,教師也無法在專業知識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而食品標準與法規專業知識晦澀枯燥,更無法激起學生興趣。因此,要進行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思政教育,需要變換新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線上和線下兩方面教學。
順應“互聯網+”時代教學主體,創新信息化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立線上“學堂在線”網絡教學與“線下”傳統面授教學相結合,通過構建情境、討論、體驗、反思為一體的深度學習場域,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課前導學、線上自主學習、課堂深入講解、線上線下討論、過程性考核等方式,將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模式向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模式轉變,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新的教學模式需要特別注重科學思維、整合思維能力的培養,加大多媒體的應用,結合案例式、研討式課程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通過問題導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討論和思考。對于食品安全案例的選擇,可以采用近期熱點、關注度較高的事件,能極大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共鳴,更加自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具有愛國主義國家情懷、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
2.3開展課外實踐,提高學生專業素養
對于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除了開展理論教學,同時應加入實踐教學,如通過檢測食物中的成分,判斷該食物是否安全。也可以進行市場調研,學生觀察同類型食品在不同銷售場所的環境條件、貨架擺放、標簽標識、產品質量等,討論食品在貨架期的安全情況。結合課程“食品中亞硝酸鹽含量違標違法情況”實驗,引導學生查閱食品中亞硝酸鹽含量相關標準。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深入食品企業、超市、小賣部等調研,理論聯系實際,認識和體會食品質量與安全的現實意義,促進課堂互動及課后討論,學習氛圍更為濃厚。在實踐過后,學生更能切身體會到專業知識的魅力,以及食品行業的職業精神。
2.4創立多元考核機制,強化教育成果
思政課程的目標是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在育人過程中將學習、觀察、實踐同思考緊密結合,服務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為此,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考核可以從課堂表現、線上自主學習情況、思政作業、期末試卷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將課程考核融入思政內容,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要求每堂課學生均需認真做課堂筆記,把知識點記錄清楚,并在當堂解答與當堂課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思考題,下課即上交進行成績評價。此考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上課的關注度,又可根據筆記質量,對課堂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判斷。線上測驗及作業為開卷形式,在“學堂在線”中發布,試卷隨機生成,學生接收不同的測驗題目,避免可能存在的抄襲現象,由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在線完成,平臺自動閱卷評分,作業采用自評互評方式,全體學生參與打分。此考核方式可以公正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消除了知識盲點和偏性現象。還可采用分組討論教學法,針對具體討論內容,各小組為無領導討論,自主討論后形成最終匯報結論,各組選出一名代表進行匯報,最后再由老師點評各組的匯報情況。分組討論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也體現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學生參與度得到提高,同時可以反映學生是否在討論的過程中主動思考。對于期末試卷,改革食品標準與法規的考試題型,結合經典案例設計思政考試題目。
教師可以從各個考核成績中直觀看到每個同學的優勢與弱項,得到思政教育成果的反饋,如若想得到進一步的反饋,教師可以通過發布相關問卷,舉辦座談會,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學生的想法了解得更加清楚。然后通過分析與反思,適當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以便取得更好的課程思政教育效果。
結語
通過教學改革,將思政教育融入“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教學中,可使學生在掌握食品企業標準的制定方法、食品標簽標準規定要求、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的同時,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提升食品專業學生的政治素養和職業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有效提高對崗位的認同感,降低就業風險;積極發揚工匠精神、食品安全精神、誠信正直的職業道德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立德樹人中的引導作用,為培養適應食品相關領域的人才、促進我國食品安全建設和行業未來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基金項目:
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中醫藥背景下“醫藥食”交叉融合“新食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G2021-511);成都中醫藥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時代中醫藥院校“ 新食質” 專業《食品標準與法規》 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與實踐。
作者簡介:
陳艷(1987-),女,副教授,湖北漢川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食品開發。
*通訊作者:
王世宇(1974-),女,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藥事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