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何林楓 唐水清
“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是食品營養與衛生專業的主干課程,該課程是研究食物、營養與人體健康關系的一門學科,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社會性和應用性,與國情民生的關系密切,該課程在增進我國人民體質、預防疾病、保護和提高人體健康水平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本文根據四川地區少數民族高職學生的特點,從教學內容、教授方法、學情分析、師生情感四個層面進行探索,介紹了少數民族高職學生怎樣才能學好、應用好“食品營養與衛生”這門課,目的在于增強少數民族高職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提升專業技能,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健康飲食文化建設與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相關部門制定了實施國民營養計劃,深入開展食物(農產品、食品)營養功能評價研究,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發布適合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
四川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其中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為省內世居民族。四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全國第二大藏區。
盡管四川是我國的經濟大省,2021年GDP位居全國第六,但是由于四川地域多山川,山區經濟發展緩慢,導致四川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整體經濟還是比較落后。再加上各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教育水平、生活背景及風俗習慣相差較大,各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對健康飲食、科學衛生的認識程度也不盡相同。多數少數民族飲食觀念陳舊,飲食營養單一,健康衛生意識較差。
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是食品專業的主干課程,該課程包括營養學與食品衛生學兩部分知識。掌握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不僅有利于后續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還有利于學生科學飲食和衛生健康意識的培養,以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對普及健康生活知識、提高少數民族健康素養、構建平衡膳食、樹立健康的理念起著重要作用。
因此,對于如何打破少數民族地區長期陳舊的飲食觀念,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食品營養與健康飲食的意識,成為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成為食品專業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之一。此外,少數民族學生語言溝通也是該課程教學的阻礙之一。本文試圖結合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適用于少數民族學生的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打造有地方特色的高職教育事業,使少數民族技術人才成為我國民族地區經濟振興、文化發展和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民族地區各條戰線上的骨干力量。
1.研究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
“食品營養與衛生”是食品營養與衛生專業的主干課程,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熟練掌握食品、營養、衛生與健康等基本知識。它詳細介紹了人體必需的能量和營養素,谷物、肉類等食物的營養價值,不同人群的營養保健,常見疾病的營養保健,以及食物中毒、食品安全等知識,在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該課程的特點是課程內容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有生物化學方面的知識,如蛋白質、脂類、維生素、礦物質等;有食物營養學方面的知識,如人類可食用動植物的營養價值等;有不同人群營養需求特點,有常見營養相關疾病,還有食品的污染與預防、食品中毒、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識。總之,該課程綜合性強、知識面廣、需要記憶的知識量多而雜,要讓少數民族學生做到掌握全部知識是不現實的,因此,可以選擇一些與自身生活相接近的、有利于他們身體健康的知識作為重點掌握部分,剩下的少部分內容可以要求他們僅做了解。
在針對少數民族高職學生的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從學生自身的具體情況出發,選定合適的教材,明確教學目標,設置符合他們接受能力的教學目標。根據國務院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普及全民健康生活知識、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構建平衡膳食、樹立健康的理念起到重要作用。
為實現這一目標,經過我們教研組認真研究多種版本的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的教材,將人體必需的能量和營養素、可食用動植物的營養價值、不同人群營養需求特點、常見營養相關疾病作為理論講解的重點內容詳細講解,并對講授內容做了很大調整。例如,常見營養相關疾病這部分,補充了書上講述不全面的內容,并且讓學生對不同疾病進行歸類、對比,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提升了教學效率。教師在課時安排上,對于食品污染、食品中毒等作重點講授;對于食品添加劑、包裝、《食品安全法》、飲食環境衛生等方面內容要求基本掌握。
對上述精選的章節,再仔細研究梳理其內容,把基本原理、重要知識點作為教學內容的重中之重,要求學生重點掌握;對于一些非重要的部分則要求了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層次感,學習中有側重點;對個別章節中出現的容易理解的知識點,對少數民族學生可以略講,要求學生適當自學或閱讀。這樣不僅減少了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的內容,減輕了學生的負擔,而且使學生有較充裕的時間學習掌握重點內容,同時緩解了學生在學習內容數量上的畏難情緒。總之,對教材內容的選擇應少而精、精而透,訓練掌握基本的、必須的內容,應是對少數民族學生食品營養與衛生教學內容選取的基本原則。
2.變換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
食品營養與衛生是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涉及較多食品營養學與衛生學方面的知識,學生們學起來經常會感覺到枯燥乏味,尤其是對于部分基礎知識底子薄弱、漢語水平較低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講,學習那些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有一定難度。所以,較為單一的傳統教學方法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使抽象問題直觀化、理論問題實踐化、復雜問題簡單化。
2.1PBL教學方法
以在學校門口售賣的各類食品是否營養和安全為例,讓學生們分組展開討論,再由組長歸納總結各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進行評比,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又鍛煉了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再比如講解食品安全危害內容時,可大量采用新聞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圖片,讓學生能夠明白食品安全的危害,安排學生課后在網絡上搜集、查閱相關資料,上課時分組進行匯報、討論,老師給予適當的點評和指導,并解答各小組的提問,最后對涉及的具體內容做出充分評定和總結。
2.2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
例如,將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引入到課堂上,告訴學生中國奶制品污染事件的起因及危害,并與學生一起討論如何防止和杜絕此類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再比如,肯德基質量門事件是指連鎖餐飲品牌肯德基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此外,如“蘇丹紅事件”“豆粉門”“衛生門”等,通過真實的案件分析展示,引導學生學習那些枯燥乏味的衛生法律條文、規定等,學生們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2.3任務導向教學方法
對于食品營養與安全課程來講,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讓學生主動參與一些實際工作問題的探討。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通過工作任務啟發和誘導學生的思維,調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講授完維生素這一部分知識后 ,可以與學生們共同探討在生活中有哪些錯誤的做法導致維生素的營養被破壞,學生們通過積極學習和討論找到許多答案:如烹飪時間越長,維生素C氧化損失就越多,淘米次數越多,維生素營養素流失就越大,原料高溫過油嚴重破壞維生素等,同時,生活中如何保護食物中維生素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這樣,不僅提高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升了學生對所掌握知識的運用能力。膳食結構、營養核算及編制營養食譜等內容學完之后,要求學生對飲食進行調查、評價,并為自己定制一份7天的健康營養食譜。學完食源性疾病及預防后,可要求學生調查常見疾病與飲食的關系,從而制定“三高”患者的膳食食療處方。這樣既能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今后的實際工作聯系起來,還能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創造力。
3.學生語言差異,學習目標明確
由于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活習慣的差異性,造成了少數民族學生對食品營養與衛生的感性認識深淺不同,上課過程中要隨時注意學生聽課的狀況,如果學生對教師的提問沒有反饋,說明學生對講解這部分內容沒有聽懂或是沒有理解,需要教師變換講解方式。如果教師講解的內容比較抽象或無趣時,根據學生的聽課注意力、回答問題等情況,適時選取一些生動有趣的生活實例來活躍課堂氣氛。課后采取多種形式加強與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和把握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學習的困難所在,及時改進教學模式和調整教學重難點。
盡管少數民族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已經采用普通話教育學習,在校園里,與教師、漢族同學們交流時他們說普通話,回家后或者是與本民族同學交流又使用本民族語言,導致他們的普通話水平仍然不是很高。因此,講授專業性強的課程內容時,少數民族學生對部分專業術語和名詞的含義理解不到位,進行實踐教學時,不能準確無誤的進行專業實操訓練。但是,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目標是非常明確的,絕大多數學生希望通過高職院校的學習,很好的掌握一門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將來能夠謀求一份穩定的工作,為社會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同時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環境和條件,所以,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求知欲望比較烈強,學習也比較刻苦努力。
4.融真情于教學,促學生熱愛學習
盡管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早已從小就普及漢語教學,但是少數民族學生存在對自己母語偏愛的天性,因此還是存在語言障礙這一實際情況,所以在進行漢語教學時, 特別要注意授課方法。對較難理解但又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專業詞匯,可以放慢教學進度,把難理解的專業術語或名稱寫在黑板上,說文解字使學生能夠看詞聽譯,再結合工作、生活等方面多舉實例,讓學生們理解所學概念。同時,若授課教師能夠掌握一定程度的少數民族語言,并適當地應用在講課過程中,不僅使少數民族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而且容易讓學生更喜歡懂本民族語言的教師,在感情上也能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有助于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增加師生之間的親切感,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促進學生對本門課產生興趣。
另外,教師要多學習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及時了解少數民族學生對于學習方面的想法,做到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對學生以誠相待,用真情換真心,盡量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要多鼓勵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其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看法,不要怕說錯,對于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鍛煉少數民族學生敢于大膽發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后能夠很好地處理人際交往關系打下基礎。
結語
欲提高少數民族高職學生食品營養與衛生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是充分應用現代化的科學媒體技術手段,使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不再只注重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是轉變為既著重打牢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又提升學生對現代化高科技的生產知識的掌握;
二是任課教師要充分調動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盡量減少由基礎底子和語言能力引起的個體差距,不要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普通話水平產生偏見,要以真情換真心,對學生付出真摯的愛,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任;
三是教師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和道德品質,提升個人人格魅力去吸引學生,為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及四川地區食品行業的發展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基金項目:
南充市2022年市級科技計劃項目“黑桑葚雪桃復合飲料制備工藝研究”(項目編號:22YYJCYJ0103)。
作者簡介:
王靜(1980-) ,女,漢族,四川資中人,理學碩士,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學。
*通訊作者:
唐水清(1969-),男,四川閬中人,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科研處處長;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