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統稿 肖松
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為科普工作制定了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明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全社會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到2035 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能效顯著,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科普被擺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被賦予更多的關注和期待。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讓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對我國未來科技發展意義重大。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如何看待科學精神與成長發展的關系?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在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對1188 名受訪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6.3%的受訪家長表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75.9%的受訪家長認為科學精神有助于健全孩子的思維與品質,促進全面發展;74.9%的受訪家長認為科學家的事跡與精神有助于孩子樹立遠大理想;73.3%的受訪家長認為科學的魅力有助于引導孩子不斷探索,創造無限可能;53.5%的受訪家長認為科學知識與“數理化”聯系緊密,有助于孩子考高分。
相關統計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10 年的3.2%提升到2020 年的10.56%,可謂成就顯著。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這一比例跟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一說到科普方式,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小區里掛的幾個科普標語,公共場合櫥窗上貼的幾篇科普短文,以及電視上播放的一些科普節目。這些方式不能說沒有效果,但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難以深入人心。
家長該如何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引領孩子從小愛上科學?本期就此話題編發了一組稿件,希望能給廣大家長朋友帶來啟迪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