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凱里市翁義小學 李紅花
伴隨學科新課改政策的落實,傳統教育模式下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教育需求,應試教育等學習觀念也對學習能力的提升造成了一定影響,這些教育模式雖能在短時間內確保教學質量,但學生長久地處于被動式的學習狀態,容易產生厭學和畏難情緒,不利于培養發散性的學習思維。而數學相較其他科目來說具有更強的抽象性,對思維認知發展尚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具有較高的學習難度。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運用多元化教學策略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以便滿足不同主體對數學教學的需求,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解決以往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借助多元化教學策略的應用鞏固學生數學知識基礎,推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高。
在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核心的教學背景下,相關教育部門對小學階段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現階段學科教育不僅應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提升,還應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從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但在以往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將更多時間用于講解基礎數學知識,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思維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難以發揮數學教學的真正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多元化教學策略,能夠實現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有效創新,有助于滿足小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能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同時,在學生集中注意力參與不同教學環節的過程中,能夠提升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能力,會更愿意表達自己對數學內容的思考與質疑,能夠促進數學學科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數學學科新課改教育政策中規定,在講解小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合理利用信息教育技術和相關教學設備,轉變和調整以往數學教學思路,使學生可以在實踐解題中鞏固知識,培養其靈活的學習思維。而運用多元化教學策略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能推動這一學科教育目標的實現,是滿足數學學科新課改教育需求的最佳方式,能利用小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提高其學習專注度,便于增強學生自主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多元化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還能滿足社會等各主體對數學教學的需求,借助教師的有效引導,能幫助學生在對不同數學知識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加深記憶,有助于使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數學學習的本質,逐步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全面型綜合型教育人才。
在現階段學科教育背景下,要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教師應首先明確數學學科的教育目標和不同主體對數學教學的實際需求,以便能夠選擇科學合理的學科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小學數學學科來說,其教材知識內容主要來源于對生活問題的總結,也要滿足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使聯系現實生活和營造教學情境成為提高數學學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而情境教學法是伴隨新課改教育政策的落實而產生的新型教學模式,能有效豐富教育內容和增強學習體驗感,是建構學科高效課堂的重要輔助工具。因此,在運用多元化教學策略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靈活應用網絡資源和信息教育技術,借助豐富的教育手段營造生活化直觀化的數學教學情境,以活躍數學教學氛圍,提高學生思考數學問題的專注度;而且教師應充分了解小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思維發展特點,轉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思維,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調整情境創設方式,使學生能深度參與數學知識推導和應用的過程,了解更多數學知識的應用方式,加深對教材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為例,本課需要辨別生活中不同物品的形狀,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基礎平面圖形的不同特點,利用拼、擺和畫等不同方式感知圖形特征,并舉出生活中相關的圖形應用實例。在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這類四邊形的平面圖形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游戲活動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吸引小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加深其對四邊形平面圖形特征的了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四邊形的大墊子,要求兩名學生沿著四條邊追逐,并設置固定的游戲時間。這種游戲形式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會在游戲過程中對四邊形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認識,能夠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全新的感知;而且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能減少以往題海戰術對學生帶來的學習壓力,能使學生在情境中探究數學知識的本質規律,有助于在活躍課學習氛圍的基礎上增強學習互動性,能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和不斷嘗試的良好學習品質。
在學科新課程改革教育政策推進的過程中,小組合作教學法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新型教學模式,能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實踐學習能力,也可以在激發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的基礎上,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而且數學教材中的一些公式和定理都是在大量的計算和推論中形成的,借助小組合作的探究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還原出公式的形成過程,能培養學生清晰的數學分析思維和計算能力,有助于推動數學高效課堂的建構。因此,在運用多元化教學策略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靈活應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依據對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了解進行科學分組,確保組內成員在學習能力方面能實現互補的學習效果,使學生有更多的自我成長空間和深入探究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到班內學生在性格特征和數學基礎方面的差異性,指導各小組選出一位代表作為組長,由組長協調教學任務的分工并整理各位成員的分析思路,以便拓展數學解題方法和思考視角,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推動作用與教育價值。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一)》為例,本課應在具體情境中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確定其余三個方向,掌握地圖中的方向與現實生活中方向的不同,嘗試用具體的方位詞語描述不同物體的所在位置。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將正確辨別位置和明確方向作為本科教學目標,堅持組內異質的原則將班內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由教師提出不同的問題,留出一定時間給予各小組進行探究和討論。在完成組內交流后需選出小組代表歸納組內對解決本課方向問題的思路,以強化學生數學邏輯思維,在相互配合中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同時,教師應從多角度觀察學生的探究過程,并對合作學習中的問題進行詳細記錄,使學生能認識到自己在數學學習方面的不足,為落實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和提升學生實踐學習能力奠定基礎;而且相較其他學科教學模式來說,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下,更能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和勇于嘗試的良好學習習慣,能突出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優勢。
伴隨科學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范圍的擴大,科學技術不僅能應用于企業生產中,還能利用其豐富學科教育資源,是學科教學與時俱進和創新的重要體現,在小學階段各學科教學中可應用的信息化教育技術主要有新媒體工具和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教育手段豐富學科教學方式;而且由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專業性較強,許多小學生對數學學習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借助這些新興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夠豐富課堂教學資源,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感,也能培養小學生靈活的學習思維。因此,在利用多元化教學策略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靈活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數學教學,結合數學教學知識和學生學習基礎的不同,全面考慮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滲透方式,使學生能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和價值。同時,在多媒體等信息化教育技術應用的過程中,能夠將教材中抽象化的數學知識以直觀化形象化的方式呈現在課堂中,還能借助圖片和視頻作為知識講解的重要輔助工具,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有效推動力。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測量》為例,本課主要了解毫米、分米和米等計量單位表示長度的不同,明確毫米等長度計量單位的實際意義,學會毫米厘米等不同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掌握用測量尺量出物體長度的方法。在講解毫米、厘米和分米等小的距離單位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生活實物的方式輔助講解,在學習千米和百米等這類較大的距離計量單位時,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這類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教師可以以學校某建筑物為基準點,找到距離其一千米的其他建筑物,利用多媒體技術的錄像和動畫播放功能,為學生直觀地展示一千米的長度距離,以此加深學生對距離單位的認知深度,實現將復雜數學知識進行轉化和分解的教育效果。另外,教師還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呈現茶壺、汽車和建筑等生活實物,引導學生用不同的長度單位概括其大小,強化學生具象化的數學思維模式,培養其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的學習意識。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下能實現對傳統數學教學模式的有效創新,有助于學生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能打破以往教育模式下學生思維發散的局限性。
相較于其他階段的學生來說,小學生由于生理年齡的限制,學習和生活經驗較少,思維認知尚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使其具有愛玩和好動的性格特點,但易出現注意力轉移的問題。而游戲教學法的應用能夠很好地滿足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學習特征,可以以游戲活動為載體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與應用,也能提高其數學學習興趣,有助于避免數學課堂中注意力的分散與轉移。因此,在應用多元化教學策略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設計游戲教學活動,將游戲活動在數學教學的不同環節中應用,以便幫助學生熟練記憶數學理論知識,推進數學教學進程;而且通過組織數學游戲活動,還能提升數學教學的趣味性,能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反復回憶和應用所學知識,有助于推動數學知識的內化,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知識內容與游戲活動方式的科學結合,確保學生在游戲過程中能有效積累知識,延伸和發散數學學習思維。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為例,本課主要了解三角形與四邊形等圖形在邊角和頂點方面的不同,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和判斷其高和底的方法,明確三角形的分類原則,嘗試舉出三角形穩定性特征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在實際教學中,為加深學生對三角形性質與邊長關系的理解,教師應事先準備金字塔模型、搭建積木和三角板等數學教具,由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不同的建筑照片,學生利用積木、三角板等工具完成建筑的搭建,借助這種游戲形式幫助學生理解三角形穩定性在建筑中的應用,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隨后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對游戲搭建環節進行總結,以延伸學生數學學習思維,以便利用游戲的形式使學生從全新的視角理解三角形知識,改變學生在以往教育模式下被動式的學習地位,積累更多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
興趣是推動學生開展學科學習的內在動力,而問題是產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推動力,因此實施問題教學法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與學習興趣,可以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學習的自信心,也能在探究不同解題策略的過程中實現師生的有效互動,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為此,在應用多元化教學策略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問題教學模式講解數學知識,豐富數學解題經驗,以便使學生能對自身學習情況有更明確的認知,促進其多方面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提升;而且問題教學法也符合新課改教育政策對數學教學的要求,能夠借助多樣化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便于全面強化知識理解深度。
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100 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為例,本課應了解100以內數字加減法的運算規則,掌握筆算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理解減法中不退位減和退位減的不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元素創設數學問題,“商店中鉛筆5元一支,練習本2元一本,用100元錢分別買一支鉛筆和一個練習本,需要找回多少錢?”借助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回憶加減法運算規則。隨后教師應準備一些食物道具,引導學生在班級中體驗真實的購物場景,以便掌握商品購買過程中的加減運算,為學生發揮自主學習意識提供更多空間,在調動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培養邏輯化體系化的數學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多元化教學策略,能發揮數學教學價值,有助于營造生動、充滿活力的數學教學課堂,便于推動核心素養理念在數學教學中的落實。因此,教師應從不同角度思考數學教學中可應用的教學策略,以創新數學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使學生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和魅力,為實現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