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云芳
科學精神看上去“虛無縹緲”,卻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與作用。每個孩子都有許多“為什么”,小到一只鳥飛行的軌跡,大到地球自轉的意義,只有家長想不到的,沒有孩子不問的。孩子們小腦瓜中的諸多“為什么”,讓家長們時而感到有趣,時而又覺得困擾,很少有家長會對這些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在教育者的眼中,這些問題正是孩子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孩子成長路上的興趣啟明星。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也需要家長為其指引方向和身體力行地“保駕護航”。
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獲得知識與資訊是一件方便和快捷的事情。在互聯網還沒有普及的時代,家長想要解決孩子的科學問題,需要耗時耗力地查閱資料和翻閱《十萬個為什么》,如今互聯網走進了家家戶戶,各種類型的科普平臺更是層出不窮——公眾號、短視頻、科學網站……這些傳播科學知識的平臺既給家長提供了便捷,又給孩子探索“十萬個為什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家長應當充分利用這些平臺,有意識和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科學興趣的培養不在一朝一夕,在于持之以恒,而營造一個良好的科學學習環境尤為重要。家長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和孩子一起觀看科普電影、科普動畫,讓孩子感受到科學知識的神奇與魅力,以此來激發孩子探究科學奧秘的好奇心。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孩子大都喜歡刷短視頻,而短視頻平臺上的內容乏善可陳,難以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家長可以用科學知識類的短視頻代替其他沒有營養且內容少兒不宜的短視頻。有些科普類短視頻詼諧幽默、時間較短、引人入勝,既不會讓孩子產生厭煩情緒,又能夠增強孩子的知識儲備。除此之外,家長看到有趣的科普類公眾號文章也可以及時推薦給孩子,讓孩子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對科學的求知欲。
孩子喜歡玩手機這一問題讓不少家長深惡痛絕,然而,“壞事”也能變成好事,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喜好中加入科普類元素,讓孩子玩得高興的同時,更能夠有所收獲。
除了網絡平臺,家長也不要忽視本地的科普教育場所,可以利用節假日時間帶孩子去天文館、科技館、博物館參觀,鼓勵孩子參加科學俱樂部,陪同孩子觀看科普展覽……這些活動會讓孩子在放松身心的同時,將科學素養的種子根植于心。
其實,生活中無論是線上的網絡平臺,還是線下的活動場所,都有著豐富的科學知識資源。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孩子受到科學精神的浸潤,在心底種下一顆熱愛科學的種子。
科學素養的培育不應只局限在課本中、教室里,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要打破常規,讓孩子走出去,來到大自然中。大自然是科學興趣萌發的主要“陣地”,也是孩子科學素養的主要“發源地”。大自然中蘊藏著不少具有科學原理的現象,也有著很多擁有“奇怪特質”的動植物,這些就是埋藏在大自然中的寶藏,靜待孩子去挖掘與探索。
有些家長雖然將孩子帶出了房間,走到了大自然,卻不敢讓孩子完全融入自然環境中,不是害怕孩子的衣服弄臟了,就是擔心孩子被蟲咬、被石塊絆倒,實際上,這種過多的擔心恰恰影響了孩子科學探索的興趣與熱情,甚至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覺得大自然是可怕的、充滿危險的。科學精神是什么?是蓬勃的求知欲望,是勇敢的探索嘗試,如果家長束縛了孩子的雙手雙腳,他們還怎么在廣闊的天地里“自由飛翔”。因此,家長不僅要多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而且要在自然環境中學會“放手”,允許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
在大自然中,孩子看到了從云層中投下神秘的光束,看到了光的“形狀”,“丁達爾效應”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他們的耳畔,又清晰直觀地呈現在他們眼前。“丁達爾效應”不再是初中物理中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孩子眼中奇幻的美景,讓孩子真正愿意去學習、探索、理解這一現象背后的內在原因。在自然環境中,孩子還能夠看到不同的生物:夜空中發光的螢火蟲、海灘上橫行的螃蟹、屋檐下筑巢的燕子、遷徙途中的雁群……如此種種,既讓孩子萌生向往與憧憬,又在孩子的小腦瓜中留下了不少疑問——螢火蟲是如何發光的?螃蟹為何橫行?燕子用何物筑巢?雁群為何排成“人”字形飛行……這些需要思考和探究的現象,就是科學精神的根,也是培養孩子科學素養的基礎。
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口頭說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與其告訴孩子“你要從小熱愛科學”,不如把科學的魅力與趣味真實地展現在他們的眼前,讓他們有所感受也有所觸動。可以說,大自然是培養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天然基地,其中蘊藏的諸多奧秘都可以化為孩子心底的好奇與疑問,引領孩子一路向前,孜孜不倦地進行探索、挖掘和學習。
科學原理寓于現實生活中,又作用于現實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是在平時的教育中,不少家長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只會在孩子處于特定的環境中才開始進行科學培養,因此錯失了許多引導與教育的時機。
科學素養的教育機會往往蘊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家長多加留意,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當孩子在玩不倒翁玩具時,可以和孩子探究“不倒翁為什么不倒”的問題。從冰箱里拿出來的汽水瓶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水,可以向孩子提問:“汽水瓶上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將筷子放在盛滿清水的碗中,可以看到筷子似乎被“折斷”了,可以向孩子提問:“筷子真的被折斷了嗎?如果沒有,這個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這些現象都在生活中常見,但是不少孩子忽視了這些現象,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有意識地提醒孩子關注生活中這些蘊含著科學知識的細節。
在生活中融入科學素養的培育,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提醒孩子要關注生活中的小現象,讓孩子在成長中時刻保持一顆愛思考、愛探索的心。
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幫助孩子提升科學素養,離不開家長的正確引航。生活與成長如同浩瀚的海洋,孩子如同海洋上的一艘航船,只有家長發揮“燈塔”的作用,他們才會知道該向何處行駛,又該在航行中養成哪些優良品德和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