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逸

摘 要:隨著新課改和新中考政策的不斷推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發展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傳統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適應社會的需求.項目式教學讓學生真正站在了學習的最中央,回到本該屬于他們的位置,理解數學之源,體驗數學之用,激發創造潛能,實現教學轉型,讓學習真實發生.本文以七年級上冊第5章三視圖的教學為例,淺談如何利用項目式學習,探索數學課堂教學轉型,使學習更有意義,從而推動初中數學課堂不斷前行和發展.
關鍵詞:三視圖;項目式學習;教學轉型
新中考改革標志著教育改革正在步入攻堅期,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全球化發展的推進,教育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呈現出從選拔性考試邁入綜合性考核的變化趨勢.傳統“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學習力的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影響其綜合素養的提升,無法滿足當代社會日新月異的更迭需要,教學轉型成為勢不可擋的時代需求.這也意味著初中數學教學要從“以師為本”向“以生為本”轉型,從“重理論知識”向“重實踐研究”轉型,從“課后檢測反饋”向“課堂觀察反饋”轉型,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提高教學質量.讓教學目標從新知講授、技能學習向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能力轉型,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項目式學習將問題置于真實情境中,積極整合和采用現代技術,讓學生經歷“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用手操作、用口表達”的完整學習過程,旨在主體多元、內容完備、標準合理、途徑多樣、思維創造,是一種“做數學”的個性化教學模式.項目探究基于杜威“做中學”的理念,過程中教師、學生、家長一起參與,在真實問題情境中活動感知,親歷體驗,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展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在數學探索中體會何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真正實現全民學習的教育愿景.
1 一點想法
傳統三視圖教學方式讓學生對立體幾何的感受停留在平面觀察階段,觀察書本或課件上幾個正方體的擺放,在腦海中想象三個角度觀察所得的圖形,幾何感受不直觀,不利于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沒有根據學生數學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理解能力等進行針對性研究,會讓學生感覺數學課很枯燥、單調,不用聽講只要會做題就可以了,不利于學生創造潛能的激發,長此以往只會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三視圖的教學需要讓學生經歷觀察、比較、想象、分析的過程,數字化技術可以推動教學轉型發展,充分利用二維圖片和三維實物,發展空間觀念,從知識本位走向素養本位,實現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目標.
新中考改革、新課改實施,意味著初中數學教學必須走出“唯分數論”的誤區,要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必須培養學生大膽質疑,追求真理的學習品質.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輔助者,發揮學生學習主人翁的精神,重視學生全方面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教學轉型已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其勢迫在眉睫.
2 兩個規劃
2.1 規劃轉型方式
任何教學模式都離不開理論的支撐和學生的參與,項目式教學作為一種探究性教學模式,需要將內容合理分配.教師作為解放者、引領者、發現者,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為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他們的教育,促進學生整體而全面地發展.教師通過項目設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索創新,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習的任務與項目內容相融合,把課堂搬到教室之外,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
基于此,對于三視圖的教學,筆者轉化成項目式研究,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從知識學習轉為能力培養,從傳授方法轉為思維訓練,帶領學生走入蘇州園林,觀察廊亭假山,找尋數學元素,依據理論知識,探究實踐原理.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自然生成三視圖的理解,感悟學習的真實發生,真正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2 規劃項目方案
(1) 確立項目研究對象——假山石中的錯覺藝術
(2) 制定項目研究主題——利用假山石中的錯覺藝術探究立體幾何的三視圖
(3) 開展項目研究活動——園林觀察、小組交流、制定方案、合力創作
(4) 探究項目研究內容——分析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措施及過程發現
(5) 匯報項目研究成果——展示制作成品及創作思路
3 三項活動
活動一:園林尋獅
本項目首先帶領學生進入獅子林完成“園林尋獅”活動,找到隱藏在假山群中的幾百頭獅子,發現只有特定角度才能觀察到獅子,其余角度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引導學生思考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現實世界獲得學科技能,將核心知識融入實際項目任務.小組成員商討后制定整個項目的研究對象:假山石中的錯覺藝術.
活動二:探秘假山
觀察園林中的觀景假山,發現不同角度可以觀察到不同形態,展現形體多面性,引導學生抓住項目式探究的驅動問題:如何形成假山群中洞穴詭異、忽而明朗忽而幽深這一現象?發揮想象,拓展思維.空間幾何更多觀感,更多內涵,更多趣味,學生發現觀景假山的布置是在規則幾何體古亭建筑中交錯一些不規則幾何體假山,這樣游客不易產生視覺疲勞,能更好地達到園林“移步換景”的效果.
活動三:錯覺作品
作品制作是項目式教學與一般課堂學習的顯著區別,通過觀察假山中的空間幾何,了解同一物體在不同視角下的不同形態小組合作制作視錯覺藝術品,制作過程中學生對于三視圖的認知自然形成.將書本中晦澀難懂的知識與項目式探索學習相互交融,能有效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項目式學習,讓數學課堂教學轉型真實發生.
4 成品展示
各組同學代表進行匯報,從“鏡子——真假難辨”(圖1)、“字母——三維構建”(圖2、3、4、5)、“竹簽——若隱若現”(圖6、7)、“漢字——空間百變”(圖8、9)四類作品展示制作過程和呈現效果.
不同類型的作品有其自身獨特的設計理念和表現形式,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進行研究,以問題驅動為導向,自主探索、小組交流、合作創新,真正地成為了學習項目內容的主動探索者、問題解決者和發明創造者.項目式學習,賦予每位同學自主探究的機會,培養學生會想、會做、會說的綜合能力.
5 項目評價
(1) 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對學生數學方面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了解學生數學學習需求,調整數學學習策略,營造數學學習環境,轉型數學學習方式.項目的實施與開展讓學生體驗不一樣的數學課堂,激發趣味性與學習性,真正走在數學學習的道路上.
(2) 空間幾何的多面性觀察讓學生體驗同一物體在不同視角下的不同形態,由實物形狀想象平面圖形,由平面圖形想象實物形狀,建立起二維平面與三維空間的橋梁,這樣,主視、左視、俯視圖的觀察與認識自然形成.
(3) 40分鐘的課堂研究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數學學習需求,制作視錯覺藝術品的過程需要學生先繪制設計圖,提前構思各角度需呈現的效果,再進行制作.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學生所喜愛的“藝術作品”,不拘于用做題來提升數學能力,寓教于樂的同時強化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培養了學生獨特的創造力.
(4) 恰到好處的驅動問題可以將學生思維顯現化,利用評價量表進行課堂觀察,理性分析基于項目式學習背景下開展的教學轉型課程,凸顯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從優勢中提煉經驗,從不足中汲取教訓,分析教學轉型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效果及相應的改進措施,推動新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
6 課堂轉型,由被動學到能動學
對比傳統教學方式中觀察平面上幾個正方體的擺放,想象其三維視角下主視、左視、俯視圖的形態,本項目帶領學生動手操作,制作出實物進行觀察,提升團隊協作力.數學素養的培養不能僅依托于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方法的探索、思維的生成、能力的培養.課堂由教師講授數學知識轉變為學生主動建立知識體系,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實物形狀、幾何體與三視圖之間的相互轉換關系,不但是一個思考過程,也是一個實際操作過程.無論是繪制設計圖還是制作立體圖形,都要在頭腦加工組合的基礎上,通過實際嘗試和動手操作來實現[1].每個學生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完成自己的創作,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是一個充滿豐富想象和無限創造的探究過程,對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2].
7 課堂轉型,由個體學到協同學
課堂不是單純地促進學生記憶的場所,而是通過學習活動,進行不斷提升自己的新的實踐活動,是對生活世界的認知的重建活動.在進行項目式教學時,學生分組協作,在真實的環境中發現、探索、實踐、創新,知識能更好地遷移與吸收.未來的學習不是個體化學習,而是學習者之間相互合作,貫穿于整個人生,成為終身化學習.
在本次項目式學習過程中,項目成果是小組學生相互協作而完成的,這一系列藝術品得到廣大師生與家長的認可與贊揚,提高了學生們自信心與榮譽感.這個知識加工、重構、創新的產物,是基于認知的新發明,成果交流是協作小組展示自己的絕佳平臺.
8 課堂轉型,由表層學到深度學
項目式教學作為一種問題導向式教學,如何更好地讓學生親歷并實現“發現——理解——創造”的主人翁式學習過程,從單一教學模式向多樣化教學模式轉變,以便更好地適應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這對教師與學生而言都是一種挑戰,需要長期實踐才能更好得出實驗效果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學習風格,不能轉型一節課就停滯不前.
初中數學與項目式教學的結合,是落實課程標準、進行課堂轉型的一次有效嘗試.通過項目式教學,學生可以在實踐中綜合運用各科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從而建立起有研究價值的數學問題,學習內驅力改善學生數學學習態度,激發數學興趣和自我效能感.項目式的成功推進,取決于它的可實踐性,提前做好項目規劃、活動內容、時間安排等,綜合考慮學生學情、探究熱情和教師組織管理能力等,對于課堂,多角度改進,多元化評價,才能有助于數學核心素養的落地.做好預案,讓學生實現由“表層學”向“深度學”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吳三玉.從課堂轉型談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以初中數學三視圖教學為例[J].中學時代,2013(3):164.
[2] 周平,張冬芳.幾何畫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9):4750.
[3] 王維亮.“項目式學習”在初中數學復習課中的運用[J].數學教學通訊,2023(35):3738.
[4] 陳上嶺.合作學習背景下初中數學項目式教學探究[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3(21):4143.
[5] 魏欣怡,吳華.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數學項目式學習[J].新課程導學,2023(30):7982.
[6] 施婷婷.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項目式學習的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25):3537.
[7] 王桂連.指向項目式學習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建議[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2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