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鳴 于靜
摘?要: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精神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極大優勢。在高等院校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高等院校的教育資源、思想傳播環境、學習特點為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提供了可行性條件。高等院校可以從加強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學習、推行專題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和實踐、推進偉大建黨精神教育常態化三方面入手,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優秀青年人才。
關鍵詞:高等院校;偉大建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51
偉大建黨精神源于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艱辛成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全國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鍛造而成的,并提煉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財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助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支撐。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不僅對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定“四個自信”,而且對于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深邃意蘊。
1?偉大建黨精神在高等院校傳承和弘揚的必要性
偉大建黨精神源于中國一系列的偉大復興實踐和人民艱苦奮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練和升華。
1.1?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推動堅定“四個自信”的精神動力
新中國成立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成為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目標追求;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改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依然激勵著每位中共黨員。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在湖北武漢疫情最危急的時刻,決定封城,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體現了我們黨敢于擔當、人民至上的政治勇氣和強大魄力。事實證明,正是這一舉動力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成功保衛了武漢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力量,使新時代中進一步走進了世界舞臺中央。中國人民真切體會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聽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發展中國。在這個過程中,高等院校組織偉大建黨精神宣講活動與偉大復興實踐形成了良性互動機制,可以為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向好發展,積極強化提供重要的精神助力,使他們更加堅定的信仰和維護“四個自信”,凝聚起實現偉大復興的青年力量。
1.2?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方向
在高等院校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強大的聯動作用。一方面,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精神緊密相連,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引起高校師生的情感共鳴,激發愛國愛黨愛民之情,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方向。另一方面,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充分發揮高校的強大傳播優勢,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和影響擴大。高等院校擁有的教學資源、教學環境和教學能力能夠為國家鑄造又紅又專的時代新人。
1.3?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重要因素
高等院校是培育國家優秀人才的搖籃,在注重專業學習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目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多元文化和價值觀交融,美國對中國進行的“和平演變”、意識形態斗爭、文化入侵等都是影響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利好發展的因素。大變局需要大思路,偉大建黨精神是在黨帶領下全國人民百年光輝實踐中產生并升華的精神產物,使全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不懼風雨、一心為國的堅定信念。時有所需,必有所為,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推動青年學子積極向上的重要因素,關系著其在復雜多變的現代思潮中形成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思想道德觀念。因此,在高等院校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要正確處理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并保持一種健康的意識形態,使青年大學生認知一致,珍惜學習時光,練就過硬本領,為繼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
2?偉大建黨精神在高等院校傳承和弘揚的可行性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解決好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2.1?高校思政教育的滲透性為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提供實踐保證
高校作為引領國家人才思想的主陣地,更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為一門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是分不開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與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政黨保持一致,不斷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爭做“四有”新人。
高校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凝聚和引導青年大學生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場所。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滲透性,使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更具可行性,更易得到青年學子的廣泛認同。利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等有形或無形因素而構成的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學校氛圍,大學生長期生活于此,便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將該精神內化為道德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使得大學生的品質得到有效提升,高尚人格得以塑造,面對意識形態領域內的不良誘惑更具有抵抗力。
2.2?高校思政教育的靈活性為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提供路徑保障
在高校,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主要途徑包括文化教育、實踐活動、校園傳媒等。相比在企業進行單一的理論宣講,高等院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具有靈活性和導向性,有助于大學生思想品德的正向發展。高等院校通過對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入研究,打破了地域限制、民族限制、語言限制,進行了全而廣、精而細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以校園傳媒為載體來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更具時效性和影響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報學刊、校園廣播、融媒體等傳播手段開展模范人物宣講、云思政課、文藝匯演等活動方式,使青年大學生設身處地地體會到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性。
3?偉大建黨精神在高等院校傳承和弘揚的實現路徑
3.1?加強對偉大建黨精神傳承和弘揚的理論學習
當前,高校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學習主要集中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時代內涵與當代價值,還應加強對偉大建黨精神傳承和弘揚的理論學習。一方面,偉大建黨精神是不斷發展的中國精神之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發揮帶頭模范作用,“帶群眾性的黨”“哪里需要往哪里去,到最危險的地方去”給廣大人民群眾打了一劑強心針,全國人民在英勇奮戰、不畏生死、復興山河精神的激勵下,面對國內外敵人的強大攻勢付出了巨大代價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基本恢復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成功建立起一個嶄新的中國。因此,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不僅使中國人民堅定了“四個自信”,夯實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共同體意識,而且使世界人民看清了部分國家的虛偽嘴臉,進而加深了與中國的國際聯系。高校應組織校內外專家學者對偉大建黨精神的時代內涵作出深刻研究和理論闡釋,發揮高校思政課教師教研共同體作用,增強青年大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信心。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宣講工作要落實到位,反對形式主義和敷衍了事,真正讓偉大建黨精神走進青年大學生的內心,并且體現在一言一行中。
另一方面,應推動偉大建黨精神創新性發展。偉大建黨精神創新性發展的重點在于精品內容和宣講方式。在內容方面,應堅持將偉大建黨精神的當代價值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和中國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充分融合和創新,講真話、訴真情、做真事,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遠大理想。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精神文明創建全程,提升大學生參與度和滿意度,增強宣傳工作實效。在宣講方式方面,要充分利用融媒體等大眾和網絡傳播媒介,構建思政課堂“網格化”管理體系,做到線上線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首先有目的性的選取符合青年大學生群體價值取向的代表性話題和模范人物對偉大建黨精神進行宣傳講解;其次,利用學習強國、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等平臺全方位宣傳偉大建黨精神。同時,可以依托城市展覽館、市民文化中心、高校藝術中心等場地舉辦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特色活動,如線下交流會、學術沙龍、模范人物宣講、創作具有地區或高校特色的紅色歌曲等,提高青年大學生的參與度,增進青年大學生的認同感;最后,高等院校黨團委應以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主題,積極組織開展全校性活動,利用大學生宣講團,通過線上線下雙線形式,充分發揮和尊重青年大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鼓勵大學生在主題活動中自覺創新活動形式,在實踐中主動感受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質。
3.2?推行專題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和實踐
“深入理解偉大建黨精神,從而使偉大建黨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終保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意義重大。”因此,高校必須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機制,完善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兩個基本因素”在高校,師生都需要接受偉大建黨精神的宣傳教育,學校應該積極組織思政課教師線上學習偉大建黨精神專題報告,領會偉大建黨精神,再由學校組織理論宣講團到各學院展開宣講工作,確保偉大建黨精神傳達到每一位教師心中。同時,高校必須協調好教師與行政人員間的相互協作,優化配置,以便高效整合教育資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必須在高校不同崗位設置中的‘條’與‘塊’之間找到職責的關聯,搭建共同協作的平臺。”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中要堅持將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傳承和弘揚相統一,縱向銜接,橫向貫通,使青年大學生努力做到知行合一。高校可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基礎性和全校性必修課中設置偉大建黨精神專題學時,編寫相關宣傳冊,組織集中研討,拓展分析偉大建黨精神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生態發展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并以當下熱點問題引導大學生獨立思考。進一步發揚偉大建黨精神,必須繼續辦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讓大學生切身感受到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力量,做到學習理論與堅持實踐相結合。因此,除了增強青年大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重要內涵的理解,高校思政課教師也要改進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多搜集黨員感人故事、黨員模范事跡,利用多媒體形式播放建黨紀錄片、合唱紅色歌曲,加強師生課上課下雙向互動,認真講好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的中國故事,講好社會各界齊心協力的中國行動,充分展現偉大建黨精神蘊含的磅礴力量,加深其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
3.3?推進偉大建黨精神教育常態化
面對外部挑戰、內部風險,我們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行動上積極落實,那就要辦好思政課,尤其是高校思政課,因為青年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建設者,時代屬于青年,時代也賦予青年責任,而中國青年能否在時代浪潮中站穩,更需要偉大建黨精神的指引。通過高校思政課堂,偉大建黨精神在大學生的腦海中扎根發芽,也必將永續傳承。根據唯物史觀,價值體系必定伴隨社會發展而變化,所以偉大建黨精神是一個動態而非靜態的系統。因此,偉大建黨精神教育需要實現常態化,將之變成一個不斷發展的理論系統。高校可以通過完善思政課教育體系、適時規劃思政課程目標,建設一支政治本領硬、思想覺悟高、創新能力強的大思政課教師隊伍,建立制度化的宣講體系。再者,推動偉大建黨精神教育常態化的實現需要加強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創新研究,堅持學做結合、融入日常、做在經常,防止形式主義,注重表率作用,以上帶下,充分調動青年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并以此不斷審視自身,提高思想政治覺悟。
綜上所述,在高校思政課上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作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有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高等院校培養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青年的基礎性工程。我們堅信,只要緊緊圍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凝聚14億多中國人民的團結奮斗,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中國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鏗鏘步伐,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參考文獻
[1]許靜波,趙瑛琪.論北大荒精神在高等農業院校的傳承和弘揚[J].思想教育研究,2020,(08):114118.
[2]習近平.思政課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3]齊衛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J].紅旗文稿,2022,(03):1618.
[4]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9.
[5]王習勝.以“三全育人”為導向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體系[J].思想理論教育,2021,(04):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