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黎娜 于宗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與推進,“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扎根在每一位學科教師的心間。“應試”不應當成為教育教學的終點,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才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
當前,為順應教育教學的新趨勢,以地理學科為例,高考在考核內容中也圍繞著核心素養進行相關的題目設計。作為高三地理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復習的過程中,既要滲透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思想,圍繞著核心素養展開復習課程的設計,又要注意保質保量,提高復習課程的教學效率,優化復習課程的教學成果,為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提供必要的支持與保障。
一、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三地理高效復習課程原則
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含四個方面,即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以及地理實踐力。這四個維度的內容包含了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各個方面的能力,著眼于學生地理學習水平的綜合提高。同時,為了保障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能夠在教學實踐中得到真正的落實與培養,高考內容也充分體現了這四維度的能力考核。基于此,為了保障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提升,助力學生迎戰高考,高三地理教師在復習課程的設計時應當圍繞核心素養展開,遵循以下四點原則。
(一)提高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了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教師應當在復習課程中提高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的活動對地理環境具有極強的依賴性,如果人類的行為破壞了地理環境也會給自身造成不良后果,從而引導學生樹立保護地理環境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人地協調觀在近年的高考考核中都有所體現,學生不僅要掌握地理知識,而且應當提高思想認識,正確理解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樹立保護并珍惜地理環境的思想觀念。
(二)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的發展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習的核心思維,也是近年來高考考核的重點能力之一。當前,在高考地理中,知識很少孤立地呈現在試卷上,而是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相互作用,促進地理環境的形成與發展,如果用孤立的眼光看待復雜綜合的地理問題,勢必會存在局限性與片面性,造成高考地理的失分。基于此,教師在復習課程中既要強調單一知識的鞏固與夯實,又不能忽略知識的串聯,要讓學生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地理現象與地理事物,用理性的眼光與思維,全面合理地解決地理問題。
(三)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能力是指運用空間—區域的思想觀念與方法來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能力。地理環境多種多樣、復雜性高,為了方便認識與掌握,我們以尺度、類型、功能為標準進行區域劃分。教師應當在復習課程中推動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發展,從區域的角度對地理環境及事物進行分析與思考,并且促進人地觀念的提升。
(四)推動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發展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重點關注,如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是每一位教師都應當思考與探究的問題。就地理學科而言,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素養的培育應當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教師應當在復習課程中向學生滲透地理教研的途徑與方法,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用科學的手段與工具展開地理活動。高考是對學生高中三年地理學習成果的考核,但是學生的地理學習不應當止步于高考,教師應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實踐精神,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去。
二、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三地理高效復習課教學策略
(一)創設真實情境,注重問題探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地理考題的靈活性獲得了顯著提高,考核素材往往來源于現實素材,著重考查學生對于現實地理問題的分析與探究能力。基于此,教師應當在高三復習課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關注地理現實,在真實情境中夯實知識基礎。
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我國特殊的地形地貌時,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真實的地理環境圖,讓學生通過影像和圖片觀察陜西洛川黃土、青藏高原雪山、巴丹吉林沙漠、長江三峽等景觀,并且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對這些景觀進行初步的討論與分析。影像圖片所展示的是真實客觀的地理環境,其中的地理信息具有綜合性與復雜性,更容易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相互聯結,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同時,影像圖片更為具體清晰,能讓學生直觀地進行觀察與分析。
例如:在復習到沖積扇與三角洲的形成過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沖積扇不同部分的真實圖片,并且引導學生就沖積物顆粒大小、地勢陡緩等方面展開知識的回憶與鞏固,讓學生能夠通過對圖片的觀察與記憶,更為扎實靈活地理解三角洲和沖積扇的地理特征,以及其與河流流速的關系。
高三復習的沖刺階段,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課內的基礎知識,但是很多學生卻不會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更難以解決復雜的地理問題。基于此,教師便可以通過展示復雜的真實地理環境引導學生“活學活用”,用綜合的思維解決難題。
(二)關注新聞時事,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想要學好地理這門學科,只依靠“死讀書”的學習方法是難以實現的。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高考更加關注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發展。基于此,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將地理知識與現實案例相結合,引導學生先“走出書本”,從新聞時事中捕捉最新的地理訊息,再“走進書本”,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地理問題。
例如:在2018年全國I卷的考核中就涉及到2017年8月九寨溝地震。考題以九寨溝7.0級地震為案例,要求考生對當地災后重建工作進行規劃。此外,生態保護、旅游區域規劃、退耕還草等政策也成為近年來各個省市地理高考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應當在高三復習階段,幫助學生整合近期的新聞時事,從新聞時事中挖掘地理訊息,并且引申出更具有實際意義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找到答案,提高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與水平,并且推動學生人地協調觀念思維的發展。
(三)探究不同尺度區域,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觀念
在高一、高二年級的地理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所面臨的問題在于積累了很多零散的區域知識,卻難以將這些知識進行整合,形成系統化的認知。部分學生在描述小尺度區域的特征時,只是一味地將視野集中在小尺度區域范圍內,很難關注到上一級的大尺度區域,還有一部分學生只記住了大尺度區域的性質,卻關注不到小尺度區域的特殊性,并且與之進行充分結合。例如:有些學生一看到西北地區的侵蝕地貌完全不分析其他因素,便理所當然地認為是風力作用的結果。
以中國地區的地理環境復習為例,為了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中國劃分為三個自然區以及一個海岸帶中尺度地區,并且帶領學生復習這三個自然區域的主要特征,明確不同的大尺度區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其次,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不同的地理區域內部進行探究與分析,如西北地區沿著盛行風西北風的風向,分析風速變化,理解洛川、巴丹吉林以及羅布泊的地貌特征及成因。東部季風區重點關注三峽和荊江河段的成因及特征。在復習的過程中,學生將地理環境有層次地劃分為大、中、小不同的區域尺度,由大及小地展開復習與思考,并且能夠將不同尺度的區域聯系在一起,對區域形成整體性系統化的認識,克服碎片化記憶的現狀。
區域認識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考考核的重點,只有當學生建立起成熟的區域認識,其核心素養才能得到進一步的培育與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成為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成為高考考核的重點與難點。高三是學生的沖刺關鍵期,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是每一位教師都應當著重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圍繞著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展開復習課程的設計,幫助學生提高綜合性思維,夯實基礎重點,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三地理高效復習課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S[2020]GHB4494)的研究成果。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