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珂 謝明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浩瀚蔓延的研究視界中,“鄉土”與“女性”可謂其中經久不衰或更甚言之歷久彌新的討論話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寧波大學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周春英教授自從事文學研究以來便始終執著于“鄉土”與“女性”這兩個關鍵詞,30多年來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光明日報》《新文學史料》《南方文壇》等核心刊物和各級學報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精確評析作家文本的深層肌理與藝術審美,于斑駁陸離的鄉土與女性文學風景中掘出耳目一新的認知坐標。
新出的論文集《在鄉土文學和女性文學之間探尋》一書共收錄了其16篇研究文章,關涉王魯彥、柔石、蕭紅、蘇青、張翎、於梨華等眾多現當代名家及其作品,應用敘事、史料、地域等跨學科理論要素,審慎地捕捉了文學與其所處時代間的隱微關系。全集融合文本細讀與犀利評析,發揮女性學者的獨特細膩把握鄉土空間內的興衰流變,從中足可見周春英多年來的學術軌跡、素養積累與治學之道。
論文集的第一部分是對鄉土文學的探討。丁帆說:
中國鄉土小說是中國新文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新小說中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的文體重鎮。如果從魯迅鄉土小說開始算起,中國鄉土小說至今已有百余年的發展歷史。
王魯彥作為近代中國鄉土文學初興階段的代表作家,在中國新文學史上享有不小的聲譽,周春英選取這樣一位鄉土文學的佼佼者作為自己多年來潛心研究的主要目標,其獨特的學術眼光令人感佩。
如果說周春英在2011年出版的《王魯彥評傳》以作家的文學道路與創作歷程為書寫的主要邏輯,其所融合的作者個人閱讀體驗較為主觀且感性的話,那么在這本新編選的論文集中,她則更注重王魯彥作品本身的藝術技巧與史料層面的研究意義。《王魯彥小說敘事技巧探析》從第一人稱限制視角與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對王魯彥的小說展開層層剖析,還結合熱奈特的敘事時間話語模式,沿海城市敘事空間創作影響與前、中后期敘事方式的轉變等研究視角,系統地梳理了王魯彥創作生涯內的十多部中短篇小說,呈現出理論積累與文本品讀下的作家創作全貌。
在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史料的發掘與使用還依然存在著可待勘察與鑒別的空間,作為一個治學嚴謹的學者,周春英對研究工作中的史料問題有著近乎本能的敏感和重視。文集中的《王魯彥研究資料中的一些錯誤》一文考證了例如王魯彥出生時間、上學時間、逝世時間等爭議性話題,其“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治學思路與方法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坐標。另一篇《王魯彥的佚文及佚事》則是建立在其良好的文學修養與理論視界上,在浩瀚的民國報刊文獻資料中披沙見金,考究出在《王魯彥研究資料》與《魯彥年表》之外的三篇尚未提及與關注的作品,對現有的成果進行了有效補充,充分彰顯學者本人的睿智與識見。
這位被魯迅親切地稱為“吾家彥弟”的近代鄉土小說流派中堅作家,在已有的研究視界中,學者們更為普遍地關注他的幾部代表作品:《黃金》的反諷藝術、《阿長與賊骨頭》的金錢觀,《菊英的出嫁》中的冥婚民俗與女性意識探討……而周春英另辟蹊徑,從其生命歷程與創作緣起處找尋原因,撰寫了《論經濟因素對王魯彥鄉土小說敘事的影響》。王魯彥出生于浙東沿海的一個小村落,因家境貧寒而早早來到上海成為卑微無名的小學徒,沿海地域開放務實的經濟意識也因此在無形中成為王魯彥作品表達的主要方面。
然而稍感嘆惋的是,或許是突出學者本人研究側重的需要,或許是受制于篇幅,文集在“對鄉土文學的探討”這一章節的6篇文章中,基本上都以王魯彥為中心,而像沙汀、吳組湘、臺靜農、許杰等浙東近代鄉土小說家,包括21世紀以來轉型后的鄉土文學新式樣——底層文學與新工人文學,還尚未在整書中顯露出鄉土文學近百年整體的源流新變。
女性文學寫作與女性主義批評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在當下的學術研究中依然呈現蓬勃發展之態勢,因此論文集的下一篇章則對近現代女性作家傾注了不少的筆墨。從東北黑土地出走的才女蕭紅到流連于滬甬兩地的市民作家蘇青,從新移民女作家張翎、於梨華再到非虛構講述者孫惠芬,周春英的研究目光并不局限于某時某地的書寫限制,而是立足于文學史的流脈來考辨風格各異、成長背景各殊的女性作家的思想底蘊與情感來源,以其女性學者的身份認同去回到她們的文學現場,以一種在場的姿態真實地闡述各自作品中所凝聚的生命意識與精神底蘊,把細膩作牽線,串聯起作者、讀者、學者多方之間的感性共鳴。
劉釗的《啟蒙視野下的現代中國女性寫作》以文學史發展為脈絡,選取五四、新中國成立、文學新時期幾個重要歷史節點,宏觀與微觀結合,考察蕭紅、蘇青、王安憶、遲子建等女性作家與其時代、地域、民族間的多維關系。周春英的論文集《在鄉土文學和女性文學之間探尋》雖也同樣把握了“時代”與“地域”的關鍵要素,選取20世紀二三十年代至新世紀后的五位代表性女性作家,圍繞“家鄉”“原鄉”等話題展開形而上層面的細節討論,但前者更注重歷史宏觀演變下女性作家的整體性創作趨勢,而后者更突出“地域”對于女性書寫者內生原載創作力的返歸。
讀蕭紅的《生死場》與《呼蘭河傳》,我們能天然地體悟到東北土地內麻木不仁的靈魂與哀婉凄涼的人生楚楚;讀蘇青的《結婚十年》與《浣錦記》,我們仿佛回到滬、甬兩地的生活現場,感受風土人情、民俗習慣和語言風采的獨特地域特征。張翎雖定居于加拿大,但其童年的溫州經歷,縱其遙隔數十年與幾大洲,卻也成為其《雁過藻溪》《流年物語》等眾多小說的母性淵源及創作的精神原鄉。於梨華最初嘗試用英語創作文學作品無果后,返歸家鄉童年生活,她的第一部用母語創作的長篇小說《夢回清河》為其之后反映留學生海外生存境遇的系列創作奠定了堅實且重要的基礎。
可以說論文集中,“對女性作家作品的研讀”這一部分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地域文化視野下的中國現當代女性作家研究。“地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更具文化的內涵,它包含天然地形與經濟人文,更有風氣習俗、性格稟賦、禮儀制度的加持,而最為核心的是其對人的觀念意識與價值取向的多層次影響??此坪翢o聯系的蕭紅、蘇青、張翎、於梨華,在作者的精心結撰與內含線索下聯結成文,考探人與土地的血緣關系,豐富了女性文學研究的更多可能。
文章合為時而著。“為時而著”,對于作家而言,他的創作必不可免受其所處時代之影響;對于研究者而言,則既要捕捉作家與時代間的顯微聯系,又要承擔起自身對于當下關切的責任與使命。此集的第三章“特定時代與文學的產生”中,周春英在治學的同時,也投入了大量精力關注本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問題?!墩撓M時代文學經典的重構》一文,她敏銳地審查到20世紀末由于市場經濟與科學信息技術的介入,文學經典被大眾消費文化形式所擠壓而面臨邊緣化的命運,凝結了作者對現當代文學研究發展態勢的考量?!睹駠鴷r期浙江籍作家海洋文學作品探析》中,作者又重新找尋民國、海洋與文學作品間的紐帶,回到民國的歷史現場揭示沿海鄉民的真實生活現狀,帶領讀者身臨其境地感悟徐志摩滿腹的悲哀情緒與徐訏的荒誕浪漫筆法。
作為一部與時俱進的學理性論文專著,整本書并未陷入空洞的理論說教與單一的現象總結,而是敏銳地捕捉作家創作階段的重要轉折點,這種學術的銳感實際上是很考驗學者本人對于研究對象的熟習程度與整體性把握的。世界語翻譯是王魯彥整個文學活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環,周春英在《王魯彥的世界語翻譯及對其創作的影響》中彌補了目前學界所欠缺的研究成果,立足于中國世界語翻譯的背景、王魯彥世界語翻譯的特點及其對創作的影響三個角度,揭示新文學啟蒙時代有志文人的現實實踐,由此進一步強化時代與文學的特定內涵。
不置可否,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這個學科本身就包含了強烈的時代性與多變性特征,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日新月異都在促使著作家和學者以創新與探索的目光推動文學向前邁進。周春英既重視理論,也瞄準文本,在全集的末篇《論張翎近作的敘事新變》中發現作家從北美現代化的場域敘述轉變為家鄉溫州敘述的關鍵點,從“物體”“亡靈”等變革性的敘述視角探究新作《流年物語》《勞燕》里的全新講述方式,以“寫作就是回故鄉”彰顯時代流轉下追新求變的精神內核。
多年積淀絕非一日之艱,文學的經典化與體系化正需要一大批學養滋厚的研究者提供有益且有用的研究目標,鄉土與女性的維度本就涵蓋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絕大多數體量,周春英雖只觸及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卻也足以為青年學者的研究與探索提供極具參考性的要素。論文集《在鄉土文學和女性文學之間探尋》雖好似只對文學做了一點不是很深刻的拂掠,但其所洋溢的學術激情、求真務實的筆墨語言、一絲不茍的驗證精神無一不浸潤著那些剛剛踏上學術道路的年輕一代,在其近40年來的研究與教學歷程中,此集像一束微光點亮了文學的前路漫漫。
(作者簡介:陳玉珂,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現當代文學專業研二學生;謝明,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