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當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每一位父母都是幸福而喜悅的,看著他們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看著他們從蹣跚學步到努力奔跑,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值得我們喝彩,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有我們的搖旗吶喊。然而,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在享受幸福與自豪的同時,也會有失望與悲傷。當孩子的發展與家長的預期不相符,當孩子的成長偏離了既定設想的康莊大道,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呢?
“孩子越來越大,能帶給我們的快樂就越來越少。”“也不知怎的,孩子小的時候總能給我們帶來驚喜,但長大后卻屢屢讓我們失望。”這兩句看似“扎心”的話,卻是一對父母的真心話。這種感受并不罕見,很多人在為人父母的過程中都難免會經歷對孩子深感失望的“至暗”時刻,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失望不減反增,讓家長怨聲載道,甚至痛苦不堪。
但仔細想想,真的是孩子在成長之路上“出了錯”嗎?真的是他們從一個“充滿希望的孩子”成長為了一個“令人失望的孩子”嗎?其實不然,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失望究竟來源于哪里?
失望的本質是期望,正因為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預設了一個目標與結果,一旦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預期,就會感受到失望。那么,家長的期望又源于何處呢?舉一個例子,如果自己家的孩子考了80分,而全班最高的分數是80分,家長會對孩子的成績感覺很滿意,而且并不會預設孩子下一次將考試分數提高到90分。可如果孩子考了80分,全班最高的分數是99分,家長難免會期待孩子在下一次考試中表現得更好,甚至期待孩子考到100分,如果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期望,家長便會倍感失望。孩子的能力沒有變,家長的心態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因此,家長的期望及失望與孩子無關,反而是家長自身焦慮情緒與好勝心的產物。可見,家長失望的主要原因并是孩子造成的,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家長應樹立正確的家教理念,尋找科學的方式方法,解決自己的焦慮心理才是上策。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被失望“困住”,從而忘記了我們為什么要出發。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基于愛而形成,父母對子女的期待應該是讓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軌道上盡己所能走得更好,切忌給孩子預設一個結果,而應當引導孩子享受過程。
失望情緒不僅對父母是一種負面情緒,對孩子更是一種壓力,甚至是傷害。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如果發現因孩子而產生的失望情緒已經影響到了家庭生活與孩子的成長,那么請不要過多地責怪和懲罰孩子,而要選擇科學的方法,通過學習家庭教育知識來幫助自己解開心結。
孩子雖然稚嫩,但也很敏感,父母的失望情緒會在他們的心上留下疤痕,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與自我認知,甚至會逐漸對自己失望,認為自己的生命是低價值、無意義的存在。父母的愛就像在打造一個安全島,心中有了安全島,孩子才會信心十足地探索這個世界,因為他們深信,如果受傷了、受挫了,可以隨時回到這個島上尋求庇護。因為被愛的底氣,才是一個人抗挫折能力最重要的來源。
我們要愛自己的孩子,特別是當孩子不那么優秀、不那么“值得”被愛的時刻,我們更應該愛他。每當失望的情緒占領了我們的心房,不妨想想我們為什么出發——我們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是為了讓他功成名就、出類拔萃嗎?不是,而是因為愛,我們希望他健康、快樂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當失望的情緒讓我們對孩子產生負面感受時,不妨問問自己:“我們對孩子的失望是源自孩子,還是源自我們自己的‘欲望?”當家長想明白這兩個問題時,往往會發現——需要指引與進步的,可能并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因為,好父母,永遠不對孩子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