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梅, 劉 欣, 豐愛秀, 于美波, 于盟盟
(日照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 山東日照 276826)
當前池塘淡水養殖產生的廢水存在著污染環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產生過多魚蝦病害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養殖效益[1]。底排污技術是指在養殖的池塘中于池塘底部修建排污孔, 并且在池塘周邊建設排污井和沉淀過濾池, 主要作用是對池塘底部環境進行改善并有效處理廢水, 實現池塘水體的循環利用,提升水體利用效率而減少養殖成本支出。 以底排污技術為基礎,完善各項設施構造,加強對魚糞殘餌的高效收集, 將各種養殖廢棄資源應用到其他農業或養殖中,實現經濟綠色健康持續發展。
底部排污池塘的建設要與池塘養殖場主體建設保持一致, 根據地形和養殖魚類的品種來確定池塘面積、形狀以及深度。 池塘建造選擇背山向陽,魚池長方形,東西走向,長寬比3∶1,魚塘底部鍋底形,坡度0.2%~7%。 魚池面積667~2000 m2,面積過大,管理困難。 面積過小,容易出現死角,不利于水體循環。
池塘底部設置3個排污孔,具體為磚混結構漏斗狀排水口,設置攔魚網、排污豎井、抽水泵,還要集中建造三級過濾沉淀池,在排污孔、排污豎井、沉淀過濾池之間都埋設300 mm直徑的PVC排水管確保相通,還要為池塘配備足夠的增氧設備,包括葉輪式增氧機、水車式增氧機等,保證水深控制在1.5~1.9 m。最后底排污系統建造過程中應防止帶水安裝, 避免因為落差太高達不到建設要求影響排污系統的實際污水排放效果。 同時整個排污系統的安裝,需要先對池塘進行清塘,在池底最低處進行系統安裝,再完成排污管埋設和排污口修建等工作, 其中底部的排污口所處位置應為池底最低處,方便集污。
該治理模式中增氧機推水和漏斗形狀的排水口設計能夠在池塘底部形成渦流, 一些魚糞和殘餌在渦流的影響下會在魚池中央深處的排污口迅速集中并通向排污管道。 在循環水的落差作用下,魚糞和殘餌會自動進入到魚糞分離裝置, 在實現魚糞和水分離后排出養殖水體[2]。
魚類收集系統主要安裝魚類糞便固體液體分離裝置、電子閥門、開關等,將魚類的糞便和殘餌從池塘排污口經管道進入收集系統,大顆粒的糞便、殘餌通過流速減緩裝置沉積。根據池塘情況開啟電子閥門,將沉積的糞便輸入固液分離裝置中, 通過靜水沉淀反應將魚糞和水分離,完成收集和發酵。最后魚糞收集也需要相應的集糞溝構造, 需要按照水溝的最大洪水量來科學設計集糞溝的寬度、深度以及坡度,集糞溝應有統一的水流方向指向, 且路線需要經過底排污池、 固液分離池、相關池塘排水口以及自身排出口等多個地方,也可以結合養殖池塘的具體情況選擇是否建設曬糞臺,因地制宜的對各種養殖廢棄資源進行利用[3]。
魚糞分離裝置中首先進入的是養殖尾水, 上部清水經兩級凈化池中的浮游動植物、鰱鳙魚、蝦蟹、底棲動物等形成食物鏈,對水質進行初步凈化。 之后再借助循環泵進行水流回抽到池塘, 對養殖水實現循環利用。 在固液分離裝置完成魚糞和水的分離后,得到的肥水還需要進入到生態溝渠中, 被其中的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進行充分吸收,完成有效利用。 末端需要和兩級凈化池連接通過過濾壩進行連接,最后再到漏斗池塘中完成重復回抽,實現污水零排放。經過固液分流裝置得出的魚糞還需要通過管道直接進入到沼氣發酵池中,完成厭氧發酵,得出的沼氣可直接應用于廚衛和發電,滿足養殖場運行需求,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另外一些排污后產生的養殖廢棄物還可以利用滴灌系統進行處理, 其中上清液能夠用于水生蔬菜的滴灌和樹木農田的灌溉, 魚糞堆積進行腐熟可直接作為農家肥[4]。
沉淀過濾池采用磚混結構,主要由過濾池和蓄水池兩部分構成。其中蓄水池底部和排污管的出水口需要保持相通,由水泵抽水到過濾池內。 還需要在過濾池表面安裝柵板,并用孔進行相連,水因為抽水泵的壓力自下而上流動,經過柵板進入到沉淀池中,而殘餌和魚糞則會被柵板阻擋在池底。過濾池中上部還會設置相應的尾水上清液排水管,并將排水管和池塘的環溝系統相連通,對環溝實施微生物凈化,確保進入到池塘中的清水符合養殖要求。在每次排出養殖尾水后,需要在各級沉淀池中進行逐級處理,以微生態制劑EM菌為手段對水體中的有機物進行分解并培養有益細菌。利用過濾沉淀池對養殖尾水進行水質科學處理后,再將其排入到生態環溝中實施自然凈化,最后供養殖池使用,實現池塘養殖的生態環保。
底排污生態治理模式養殖期間各項投飼管理工作需嚴格落實“四定”原則,利用30%~32%粗蛋白含量的配合飼料,每天投喂3次,投喂飼料總量為魚苗重量的2.5%~3%, 也可根據魚苗生長情況將投飼次數調整為2~4次[5]。增氧機正常運行,并根據池塘水質變化、氣候來合適調控設備的開機時間與時長,其中水質調節主要是利用底質改良劑以及益水寶, 定期開啟排污系統進行生態治理,對養殖數據做好記錄。生態環溝也要定期應用生物底質改良劑, 維持池塘養殖中環溝水體菌相和藻相的平衡。
該生態治理模式中底部排污系統運行后, 池塘底部污水會通過排水溝進入到過濾沉淀池中, 經過三級過濾沉淀池的處理再進入到由凈水系統和魚糞收集系統共同構成的生態環溝中接受處理, 之后將自然凈水重新注入池塘, 對其他生態資源進行重復利用,形成了水體封閉式的池塘循環養殖[6]。 為了確保該生態治理模式能夠發揮良好的排污作用和環保效益,需要對一些重點部位加強水質監測,包括生態環溝、養殖池、進水口等,對磷、氮、氨氮等指標含量進行檢測。 在生產中一般每15 d排污一次,夏季高溫季節每7 d排污一次。 排污需要先拔開排污孔插管再運行抽水泵,平均排出量為2~3 m3,可根據污泥水排出的性質和總量對排污時長進行合理調整, 正常來講5~6 min排污即可,高溫時間段需要排污10 min。
綜上所述,傳統池塘養魚存在殘餌、魚類排泄物、水生生物尸體等物質,污染池塘水質,影響養殖效益,釋放出的磷、氮、鉀等元素也容易惡化水質,造成魚塘缺氧,甚至引起生態環境的污染。 為此要以底排污技術為基礎,建造一種科學生態治理養殖模式,通過各種構造的合理搭配并加強日常池塘養殖管理, 對糞便、殘餌等污染物進行集中收集,對池塘水體進行凈化實現重復循環利用, 構建健康環保的魚塘養殖模式,全面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