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禎 張萍 DING Lin 張文凱
關鍵詞 同伴輔導制度;本科生;教學改革
1 同伴輔導制概述
科學教育領域的研究表明:合作、互動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知識構建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在物理學科,合作學習也已被證明是促進學生概念理解、培養學生科學思維以及提升學習質量的有效策略[2]。同伴輔導制(Peer Tutoring)作為合作學習理念下的一種教學活動實踐,指年齡或學習經歷相仿的同伴聚集在一起,由有經驗的一方通過正式、非正式的一對一或小組輔導活動,為另一方提供知識與技能幫扶,從而使得輔導者與被輔導者同時受益[3]。
同伴輔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期同伴輔導者被視為代理教師,知識的傳遞是經過教師到同伴輔導者再到被輔導者的線性路徑。后來當教育者意識到同伴輔導中的互動與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有著質的不同,同伴輔導又被定義為:在教師精心組織的小組學習活動中,能力更強的學生幫助能力較弱的學生[4]。過去的幾十年中,同伴輔導制在全球高校被廣泛應用,其功能、開設形式與育人目標逐漸多元化,同伴輔導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目前國際上,同伴輔導概念按照輔導者與被輔導者所屬的年級和院系是否相同可以分為:同年級同伴輔導(Same-level Peer Tutoring)以及跨年級同伴輔導(Cross-level Peer Tutoring),按照開展形式的不同可分為:互助式同伴輔導(ReciprocalPeer Tutoring)、互惠教學(ReciprocalTeaching)、腳本化的合作關系(Scripted CooperativeDyads)等。同伴輔導一般被用于提高特定學科的學業成績、新生適應性支持、心理輔導、技能提升等多方面目標。
2 同伴輔導的教育理論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支架”理論被公認為是同伴輔導學習的理論基石。學習者的現有水平與他們在知識淵博的指導者或同伴幫助支持下可以達到的最高水平之間的差距被稱為最近發展區。當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處于最近發展區內,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但不超出其能力范圍時,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潛能,實現高效發展。支架理論中支架又被稱為腳手架,即教師或更有能力的同伴通過針對性問題的引導與互動,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以便讓學習者可以逐步理解。真正能夠促進學習的支架需要具備三個特征:首先是學習者和專家之間需要協作互動,其次學習應該發生在學習者的最近發展區,為此支架的搭建者需要了解學習者當前的知識水平,教學目標在一定程度上高出該水平。再次,支架應當隨著學習者熟練程度的增加而逐漸撤去,最終實現學習者的獨立學習[5]。
基于上述理論,同伴輔導的學習環境可以填補教師和學生之間出現的專家新手式談話的鴻溝[6],彌補課堂中不足的互動,并為在課堂環境中處于最近發展區以外的學生提供更具個性化的學習支架,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習者的效率。作為剛剛經歷過相似知識建構過程的同齡人,同伴之間較小的知識差距可以使輔導者準確地把握被輔導者的最近發展區,為其提供易于跨越的認知支架。
3 同伴輔導在物理學習中的有效性研究
同伴輔導被應用于包括物理在內的科學學科,已有多項研究證明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物理學業成績[7-9]。科爾納和馬丁(Korner & Martin)的一項研究表明跨年級同伴輔導為學習物理提供了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概念轉變[10]。納塞雷利(Naseerali.M.K)認為結構化的同伴輔導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概念理解、知識應用和解題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物理學習成績[11]。通常情況下,同伴輔導者對輔導內容的掌握程度低于專業教師,同伴輔導中的課程內容覆蓋率與專業教師不同,因此,同伴輔導項目更適用于復習鞏固和實踐課程,而不是第一次學習的新內容。同伴輔導在態度與動機方面的收益包括:提升自尊、自信以及同理心,并且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同伴輔導有助于弱化學生間過度的個人主義競爭,減少同伴間的社會隔閡[12]。
在同伴輔導中充當導師角色的學生也將受益,因為對于輔導者而言“教就是學兩次”。輔導行為中可能涉及的傾聽、解釋、提問、簡化、總結和舉例都將有助于輔導者提升自身認知加工的能力。此外,在監控學習者表現以及診斷、糾正錯誤概念方面,將對幫助者的認知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輔導過程也是輔導者自我構建形成更加深入理解的過程。
目前雖有大量研究證實同伴輔導制度在規劃明確、有效管理和科學的評價下,能夠同時有效促進參與雙方的發展,但也有研究表明同伴輔導制度的不良應用也會導致諸如:學生導師將過多與概念原理無關的記憶方法或答題技巧引入學習過程、被輔導者同輩壓力的增加、過度依賴導致個人學習責任感降低等負面影響[13-14]。
4 同伴輔導的實施策略
國際上的很多一流大學都有針對本科生的同伴輔導的項目,例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帝國理工大學等,實施策略并不不完全一致。帝國理工大學的辛克萊· 古德拉德(Sinclair Goodlad)教授提出的同伴輔導實施七項黃金法則[15],可以為開展同伴輔導活動提供基礎的參考框架,在教學實踐中可以依據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整和創新。七項黃金法則內容如下:
1) 界定目標
在輔導計劃開展前,組織者應當清晰的界定是由誰向誰傳授什么,輔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專業/學術方面還是社會方面,將一個簡短的“目的聲明”提供給潛在的參與者和對計劃的詢問者,將是非常有用的。
2) 確定角色
在計劃開始前界定好輔導雙方的角色和責任是保證輔導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特別是在面對面一對一或一對多形式下的同伴輔導中,將涉及輔導者與被輔導者的配對問題。明智的方法是就配對偏好詢問具體參與者。
3) 對輔導者進行培訓
即使是擔任本科生導師的研究生,也可能會對自己學科領域內知識的局限性感到焦慮,或對如何應對那些過于健談或過于內向不愛說話學生感到不知所措。多項研究已經證明了在同伴輔導中設置事先培訓的重要性,培訓的內容應該與具體的教育教學目標相匹配,但是對輔導者的最低限度的培訓至少應當包括:如何通過建立一個友好的氛圍來開始輔導或指導課程;熟悉受訓者的課程教學大綱內容;當被輔導者給出正確答案時該怎么做;當答案是錯誤的時候該怎么做。如果輔導進行得不順利該怎么辦;如何改變輔導或指導課程的內容;以及如何結束一次輔導課程。
4) 設計輔導內容
對于輔導計劃的組織者來說,一個重要的決定涉及到對輔導中教學內容的控制程度。組織者應平衡(a)完全由輔導者自行決定輔導內容與開展順序和(b)輔導者完全按照組織者的規定內容和步驟進行輔導兩種極端情況。因為在同伴輔導中,精心設計的輔導內容結構能確保學習者按適當的順序獲取知識,但是輔導者與被輔導者間適當的自由互動也是有意義的。提倡輔導者的原創性和創造性發揮可以圍繞著給定的輔導內容和結構而建立,而這些給定的輔導內容與結構應當是由專業教師來確定。
5) 對輔導者的支持
為輔導者提供必要和持續的支持是運行同伴輔導活動中困難但有價值的方面之一。教師不能只是在前期培訓輔導者,然后放任他們,卻希望得到最好的結果。同伴輔導應當定期對運作的情況進行反饋,例如定期的匯報會議、保存輔導的錄音或錄像以檢查輔導者的表現、教師應當在活動中持續給予輔導者指導和解答困惑。
6) 保持指示清晰易于理解
在同伴輔導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諸如時間與地點等細小但實際的問題常常影響著整體活動能否順利開展。在動員與組織中應避免出現模棱兩可的話語,對所需時長(如15周內每周2小時)和地點給予明確易于理解的指示,并要求參與的學生兌現所承諾的參與時間——如果他們認為自己不能勝任,就不要報名。
7) 評估方案
對同伴輔導的評估包括:評估輔導方案的可行性、展示輔導成果、給出完備的評估報告。需要注意的是,同伴輔導中的評估測試應當盡可能簡單,避免對輔導工作造成干擾和增添額外的負擔。
5 結語
我國高等院校實施同伴輔導制還處在探索階段,在實施過程中缺少規劃性和系統性;研究經費投入不足,研究成果很少。借鑒國際上已有的成果,結合本國教學實際進行本土化設計,在實踐中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問題不斷改進,使其不斷完善,是成功實施同伴輔導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和造就德才兼備的人才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