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 魏海湘



摘 要:經濟韌性反映了經濟系統對抗沖擊的能力,強調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遭受外部沖擊時進行適應性調整的動態過程。在旅游領域,經濟韌性是目的地恢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測度了31個省份的經濟韌性指數,在此基礎上探究我國區域經濟韌性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效應。研究發現,區域經濟韌性水平的高低會影響到旅游經濟的健康運行,區域經濟韌性及其分項指標均對旅游經濟發展有顯著的正向作用。異質性檢驗結果表明,東中部地區的經濟韌性對旅游經濟的影響更為顯著,這表明經濟韌性雖然可以對旅游產業發展形成外部“溢出”影響,但是也需要產業自身發展基礎的夯實。針對以上結論,提出了增強旅游產業抵御風險、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相關建議,包括提升經濟韌性水平,縮小區域間的韌性差異以及加強旅游產業發展自我建設,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改變發展中的低效路徑依賴,實現發展路徑創新。
關鍵詞:經濟韌性;旅游經濟;時空演變;影響效應
中圖分類號: F124;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35X(2023)02-0061-13
DOI:10.16497/j.cnki.1672-335X.202302007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提到,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并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韌性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密切關聯。經濟韌性反映了經濟系統對抗沖擊的能力,經濟韌性是韌性的一個重要應用,它被定義為一個經濟體應對災害和干擾的能力,包括使區域能夠避免負面影響的內在能力,承受經濟發展環境變化,并維持原有經濟水平的能力,[1][2]強勁韌性意味著經濟發展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一般來說,與經濟狀況較差的地區相比,經濟韌性水平較高的地區往往遭受的經濟損失較少,從災難沖擊中恢復所需的時間也更短。[3][4]經濟韌性可能發生在微觀經濟(個體企業、家庭或政府)、中觀經濟(個體行業或市場)和宏觀經濟(所有經濟實體的組合)三個層面。[1][5]由于經濟韌性是復雜動態演化系統、應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韌性,因此被視為多方面、多層次的動態概念,學者們也進一步拓展了韌性的研究內容,如探討城市群經濟韌性的地區差異、產業的發展韌性、經濟韌性的空間效應等。[6][7][8][9]雖然旅游業不包括在經濟韌性的衡量標準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旅游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韌性密切相關。[10]
在旅游領域,經濟韌性是目的地恢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11][12]旅游產業的綜合性、依賴性以及季節性的特征使得旅游業的敏感性較高,這也意味著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而言,面對危機事件時要接受著更加嚴峻的挑戰。[13]所以我們面臨著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克服重大事件沖擊的不利影響,實現旅游產業的恢復與可持續發展。這就涉及到區域經濟韌性與旅游發展之間的關系協同。新時代中國正經歷社會經濟發展和轉型的關鍵時期,旅游產業也面臨轉型升級發展的挑戰,傳統的旅游產業粗放式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以及服務質量水平不高等短板在重大事件沖擊作用下更加凸顯。但外部沖擊也為旅游經濟活動的“空檔期”帶來了發展的新機遇,促使旅游企業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推動旅游產品和服務愈加細分化、多元化與專業化,實現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現有研究大多從旅游經濟韌性提升的視角討論旅游發展問題,但是忽略了一個問題,即旅游自身的脆弱性不可避免,因此外部經濟系統韌性的強弱對區域旅游發展會形成重大力量,這種力量是旅游產業自身無法形成的,即需要“依賴”的力量。為了進一步拓展這一研究內容,本文嘗試在內外環境快速變化發展的背景下,結合現階段中國經濟轉型的特點與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短板,從韌性視角探討經濟韌性在旅游發展中的作用,主要明確并解決兩個問題:(1)經濟韌性與旅游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什么;(2)經濟韌性對旅游發展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及差異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國大陸為例,首先建立區域經濟韌性測度的綜合指標體系,然后通過熵值法計算韌性指數評估區域經濟恢復能力,最后基于韌性相關理論,本研究進一步考察了經濟韌性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效應,通過研究,希望為中國旅游經濟的恢復運行與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啟示。
本文可能的貢獻在于:首先,在研究視角方面,本研究拓展了經濟韌性對旅游發展的影響,現有研究大多關注旅游韌性提升相關主題,但旅游產業自身具有脆弱性,僅依靠自我力量實現韌性提升是具有難度的。因此,本研究主要從宏觀層面分析經濟韌性對旅游經濟發展的影響。在對經濟韌性進行評估的基礎上,探討韌性對旅游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能夠較為全面地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演變。與此同時,本研究對不同區域經濟韌性對旅游發展質量的影響展開了差異性分析,進而探索了經濟韌性對旅游影響效應的不同,有助于目的地有針對性地制定旅游發展計劃。其次,就測度體系而言,本文梳理了現有文獻對經濟韌性的界定,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區域經濟韌性的測度指標體系,能夠較為系統地評估經濟韌性發展水平。最后,在政策含義方面,當前旅游產業發展面臨新冠疫情的重大沖擊,本研究基于這一研究背景,探討了危機事件下,經濟韌性對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意義,有助于政府相關部門制定區域發展政策,推進區域韌性提升旅游產業發展。
二、文獻回顧
(一)經濟韌性
Holling借鑒工程學與物理學中的相關概念提出了韌性這一概念,用以描述生態系統在受到沖擊偏離均衡狀態的情況下,恢復到之前狀態的速度。[14]因此,早期在將這一概念引入經濟學中時,自然地將其與經濟學中的均衡思想結合起來,討論經濟系統在受到內外部沖擊時的反應過程。[15]經濟韌性的內涵可劃分為抵御力、恢復力、再組織力和更新力。其中,抵御力是區域經濟系統在受到外界沖擊后保持結構與功能運行的能力;恢復力是區域經濟在保持結構和功能運行的情況下恢復到均衡穩定態勢的能力;再組織力是區域經濟重構內部結構和功能的能力;更新力則是變更原有結構,構建新的發展模式和路徑的能力。[16]由此可見,經濟韌性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路徑依賴及路徑創新理論在區域經濟韌性的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應用。路徑依賴是指某一事件是自身歷史結果的現象,而路徑創新則是對現有發展路徑的突破。[17][18]Martin將區域經濟韌性定義為抵抗、恢復、適應與轉型能力。而在轉型能力中,最為強調的就是路徑突破的能力。[2]路徑依賴與路徑創新是經濟系統演變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概念,與經濟韌性密切關聯。
關于韌性的測度而言,學者們提出了許多衡量維度。Modica和Reggiani提出經濟韌性包括六個主要類別:社會經濟特征、個人財政資源、機構能力、基礎設施、社區能力、創新和技術。[19]Graveline和Grémont從營業額變化、市場效應、非市場效應、回報期、均衡狀態、敏感性等綜合維度,建立了經濟韌性指標體系框架。[20]Yu等構建城市經濟韌性體系,包括經濟增長、對外開放、社會發展、環境保護、自然條件和技術創新。[9]經濟韌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與產業發展和社會經濟實體密切相關。重大事件沖擊下的經濟韌性是由眾多相互關聯的因素決定的,這些因素對區域經濟整體韌性水平有不同的影響,忽略其復雜特征可能會導致對韌性的評估錯誤。僅以單一因素作為經濟韌性指標的分析,并不能完全反映其本質。[21]經濟韌性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抵御外部沖擊能力的重要指標。[22]本文基于Martin關于經濟韌性的論述構建了我國經濟韌性的測度評估體系,進而探討經濟韌性與旅游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豐富了經濟韌性研究內容,有助于實現區域旅游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二)經濟韌性與旅游經濟
旅游業是高暴露狀態行業,很容易受到危機事件的影響。[23]改革開放后經歷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旅游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國內旅游人次從2000年的7.44億人次增至2019年的60.06億人次,而入境旅游人次在1978年僅為180.92萬人次,在2019年上升至1.45億人次,旅游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但是回顧這四十多年來的旅游業發展,中間也遭遇了多次的突發事件沖擊,對旅游業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尤其是當前面臨新冠疫情沖擊下,更應該聚焦經濟韌性與旅游發展之間的關系探討,這有助于提升旅游產業危機應對能力,彌補短板,促進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24][25]提升旅游業的危機管理能力,促進旅游經濟在危機事件影響下的恢復運行,僅靠旅游業自身是難以實現的,外部力量的支援顯得尤為重要。其中,經濟韌性作為區域經濟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對旅游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是關系到旅游業在面臨危機事件影響下恢復發展的重要外部環境力量。因此,在探討重大事件沖擊影響下旅游經濟的恢復時,不能割裂區域經濟韌性與旅游之間的關系。
在新常態背景下,以旅游業為主導的服務業正逐漸成為“穩就業”和“調結構”的重要抓手,[26]對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具有重要意義。[27]然而以往的粗放型發展所導致的不平衡不充分現象已成為制約新時代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困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應完善綜合效益高、帶動能力強的現代旅游業體系,努力實現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而實現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韌性。首先,旅游業作為相對敏感的產業,面臨的內外部沖擊和約束較多,區域經濟韌性的提高能夠提升旅游產業抵抗風險的能力,避免重大事件沖擊帶來的產業鏈“斷裂”風險。[28]其次,當旅游產業發展遭遇沖擊時,區域經濟系統可以拓寬旅游融資渠道,并通過釋放旅游投資空間等方式,開拓旅游消費市場,進而穩定區域旅游發展水平。[29][30]而當旅游產業順利渡過危機事件沖擊后,區域的轉型與創新發展的能力提升也能倒逼旅游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和生產,進而為加速旅游產業振興發展提供助力;[31]此時,新的旅游消費需求也會隨之產生,旅游產品與發展業態的創新也會推動旅游產業復蘇,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32][33]
三、研究方法與模型構建
(一)數據指標及測度
本研究將地區旅游經濟發展作為被解釋變量,區域經濟韌性作為核心解釋變量,同時參考已有文獻的普遍做法,選取旅游資源稟賦、地區旅游接待水平、人口密度、交通便利性和環境治理作為控制變量納入模型,各變量指標說明如下:
1、旅游經濟發展水平
按照已有文獻的普遍做法,本文選擇旅游收入來度量旅游經濟發展水平,[24]具體而言,模型中包括國內旅游收入(dore)和入境旅游收入(inre)。
2、經濟韌性
經濟韌性具有多維性,本文基于經濟韌性的主要內涵維度,從宏觀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特征、資源稟賦、基礎設施以及消費市場等多方面評價區域經濟韌性水平。[2]考慮到抵抗力與恢復力有著較強相關性,難以在數據層面進行區分,[34]參照Martin、甘暢、王永貴等的研究,[2][9][33][35]本文的經濟韌性指標體系包括抵抗與恢復能力、適應與調整能力、創新與轉型能力三個維度,共15個具體指標,其中,包括12個正向指標,3個負向指標,如表1所示。
首先,抵抗與恢復力測度了經濟系統抵抗沖擊,并從沖擊中恢復的能力,選擇經濟規模、收入水平、失業率和貿易依存度來度量。其中,經濟規模、收入水平和失業率測度了區域整體和居民抵抗沖擊的能力,當人均GDP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以及失業率越低時,表明區域經濟實力較好,能夠較好地應對外部沖擊。貿易依存度則反映了經濟結構對沖擊的抵抗能力,當貿易依存度越高,表明區域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越高,如果遭遇外貿沖擊,就會削弱區域的抗沖擊能力。其次,適應與調整力測度了在遭遇沖擊時的適應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選擇產業多樣化、財政自給能力、地方財政支出、社會保障、投資規模和消費規模來測度。其中,產業多樣化反映了地區產業結構多樣化程度,多樣化指數越高,表明面對風險時的產業調整能力越強。財政自給能力和地方財政支出反映了政府應對沖擊時的調適能力,當財政自給能力和地方財政支出越高時,政府可以在沖擊來臨時更快的反應,高效調配資源,制定相應的政策并優化保障機制。社會保障水平反映了居民應對風險的能力,當經濟系統的社會保障能力越高,在沖擊來臨時越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維持社會穩定。投資規模和消費規模測度了市場應對風險的能力,當投資規模和消費規模越大時,市場規模也相對更大,在面臨沖擊時的調整與適應能力也越強。最后,創新與轉型力測度了區域經濟創造新的發展路徑與實現持續增長的轉型能力,采用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潛力、轉型基礎和產業高級化來測度。其中,創新投入反映了政府對創新發展的重視程度,投入越高,越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創新產出是企業發展的創新產出成果水平,產出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企業創新實力,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創新潛力對應著教育投入水平,是創新與轉型力的重要潛在資源。轉型基礎與區域的科技化和現代化水平息息相關,當城鎮化率越高,創新和轉型發生的可能性越高。產業高級化測度了創新轉型的產業基礎,當產業高級化水平越高,經濟系統的轉型升級能力也相對更高。
3、控制變量
旅游經濟發展除了受區域經濟韌性影響外,也與旅游資源稟賦、旅游接待能力、人口密度、公共交通服務能力、環境質量等密切相關。[37][38]具體而言:(1)旅游資源稟賦,旅游目的地資源稟賦是影響地區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用各省份的4A及以上景區的數量來衡量;(2)旅游接待能力,旅游目的地為消費者提供良好服務的能力關系到旅游者對目的地的評價,是旅游目的地競爭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星級酒店數量來衡量地區旅游接待能力;(3)人口密度,地區人口密度顯示市場潛力,是人類活動的強度體現,用人口數量與行政區域面積比值(%)作為人口密度的代理變量;(4)交通通達性,以各省份公路里程與行政區域面積比值(%)作為代理變量;(5)環境治理強度,將各省份年度廢水、廢氣處理費用與工業污染治理費用之和與地區GDP的比值(%)作為環境治理強度的代理變量。為了降低異方差影響,對絕對值取對數后引入模型。
(二)研究方法
1、熵值法
本文采用信息熵對區域經濟韌性水平進行測度。設Xij=(i=1,2,…,m;j=1,2,…,n)中的元素xij為第i個區域中第j個指標,αijSymbolcB@xijSymbolcB@βij。其中,αij和βij代表第i個區域中第j項序參量的下限與上限。序參量包括效益型和成本型兩類。其中,效益型序參量代表原始指標為正向,當xij=(xi1,xi2,…,xin)的數字越大,表示系統的有序度越高,反之則越低;而成本型序參量代表原始指標為負向,當xij=(xi1,xi2,…,xin)的數字越大,表示系統的有序度越低,反之則越高。
第一,標準化處理??紤]到指標量綱差異,在測度之前首先對測度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
第二,構造序變量比重。第i個區域中第j項指標的比重為:
yij=xij/∑mi=1x′ij(2)
第三,計算信息熵。計算第j項指標信息熵的公式為:
ej=-K∑mi=1yijlnyij,K=1/lnm(3)
第四,計算權重。測度指標的信息效用價值dj取決于該指標的信息熵ej和1之間的差值,即:dj=1-ej,差值越大,信息效用價值越大,對評價體系的重要性也越大,權重也相對越大。由此,可得第j項指標的權重為:
wj=dj/∑jdj(4)
第五,通過加權計算,得到區域經濟韌性發展水平測度值。
2、模型構建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中國經濟曾多次遭遇金融危機、國際資本流動、價值鏈鎖定、疫情沖擊等各類黑天鵝事件,在此背景下,隨著對經濟主體應考慮采取何種策略擺脫此類困境的探索,經濟韌性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范疇。[35]基于前文分析,構建簡化的基準回歸模型,分析區域經濟韌性對旅游經濟的影響效應:
tourismi,t=α0+α1resi,t+∑αj×Controlsi,t+γt+μi+εi,t(5)
其中,tourismi,t為區域i在t時期的旅游收入水平,resi,t為區域i在t時期的經濟韌性水平,Controlsi,t代表控制變量,γt代表控制時間固定效應,μi代表控制省份固定效應,εi,t是隨機擾動項。
(三)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基于數據的可得性、連續性與可比性,選擇31個省份2009—2019年的面板數據作為樣本。數據來自中國研究數據服務平臺(CNRDS)、《中國旅游統計年鑒》以及《中國統計年鑒》等。各變量的簡單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三、區域經濟韌性分布動態演進分析
(一)區域經濟韌性測度結果
結合熵值法計算區域經濟韌性發展指數,從表3可以發現,韌性水平呈現顯著的區域差異,東部地區的經濟韌性綜合值高于中西部地區,呈現出明顯的梯度差異。其中,廣東的經濟韌性值最高,其次為北京、江蘇、浙江和上海,西藏的得分值最低。這表明,在面臨外部沖擊時,東部地區具有更強的抵抗力。雖然東部地區經濟韌性水平遠超于中西部地區,但是東部地區的經濟韌性整體上升趨勢不明顯,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韌性整體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這表明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韌性實力在穩步提升,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在不斷上升。
(二)核密度估計
根據表3數據,運用核密度估計分析不同區域的經濟韌性的動態演進發展趨勢,如圖1所示。首先,從分布特征來看,我國整體和三大區域的經濟韌性曲線呈現出右移又左移的發展趨勢,這表明經濟韌性發展水平呈現出波動起伏的發展態勢,經濟韌性的發展水平還有上升空間,還可以進一步穩定和提升。其次,就分布形態而言,中部地區的主峰寬度呈現出明顯的擴大趨勢,這表明中部地區內部的經濟韌性的絕對差異存在擴大的發展趨勢,需要引起重視。再次,就分布延展性而言,整體和三大區域的經濟韌性呈現右側拖尾向左收縮,表明地區間經濟韌性的分化程度趨于弱化。最后,就極化現象而言,東部地區呈現出雙峰狀態,表明兩極分化趨勢較為明顯,說明東部地區內部經濟韌性發展水平呈現出明顯的梯度效應。而其余地區以單峰為主,分化趨勢較為緩和。
四、實證檢驗及分析
(一)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為了檢驗經濟韌性對區域旅游發展的影響,我們按照模型(5)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列(1)和列(2)分別為經濟韌性對國內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的影響分析結果。在控制了一系列控制變量以及時間固定效應和省份固定效應之后,區域經濟韌性對國內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一結果表明,區域的經濟韌性水平越高,越有助于穩定旅游經濟增長,增強產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在控制變量中,資源稟賦對旅游收入的影響為正但并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人們越來越關注旅游體驗質量,對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和創新性的需求更為凸顯,因此,現有旅游資源豐裕度并不一定會對旅游收入帶來顯著影響。地區旅游接待能力對旅游收入的影響為正,且在入境旅游收入中顯著為正,這可能是受到文化和地理距離的影響,入境旅游者對旅游接待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人口密度對國內旅游經濟發展負向顯著可能是由于人們更加想要關注空間感和距離感,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意味著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壓力更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當地旅游的發展,而選擇去那些密度更低的區域開展旅游活動。污染治理意味著對產業規范化操作的要求更高,在短期內會影響到產業的經營狀態,對發展帶來影響。而交通則呈現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表明區域的可達性會影響到旅游決策,是影響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分項回歸分析
前文實證結果表明經濟韌性對旅游經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就抵抗與恢復能力、適應與調整能力、創新與轉型能力這3個分項指標而言,對旅游經濟的影響可能還存在差異,本文將區域經濟韌性的3個分項指標納入回歸方程,結果如表5所示。其中,抵抗與恢復能力、適應與調整能力、創新與轉型能力對國內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均具有顯著影響。因此,要重視韌性各維度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對一些容易受到內外部因素沖擊的行業而言,有助于保障產業發展,提升產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旅游業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僅靠自身抵御風險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完善的經濟韌性體系不僅有助于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同時也可以為旅游產業的發展帶來“溢出”影響,這對疫情沖擊下的旅游產業發展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三)異質性分析
考慮到不同地區的地理位置、經濟基礎等條件的差異,[39]本文檢驗了不同地區經濟韌性對旅游經濟增長的影響。進一步按照地理位置(東中部和西部地區)對樣本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梢园l現,經濟韌性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正向影響存在區域差異。其中,對東中部地區的影響程度高于西部地區。由于不同地區經濟基礎、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等存在差異,西部地區雖然擁有優越的資源稟賦,但是相比于東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旅游產業基礎也相對薄弱,因此,在面臨外部沖擊時,盡管經濟韌性較高,也可能受制于產業自身的天然基礎薄弱的缺陷,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韌性作用于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也相對較弱。東中部地區由于其自身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經濟韌性較高的同時旅游發展水平也相對較高,經濟韌性對旅游發展具有顯著正向作用,同時,旅游產業自我恢復與建設能力更強,經濟韌性越高越能促進東中部地區旅游產業恢復和可持續發展,二者呈現出“錦上添花”的關系。
(四)穩健性檢驗
為了進一步驗證結論的可靠性,我們替換變量并排除了極端值的影響,對研究結果進行了穩健性檢驗。
1、替換變量
本文采用旅游人次、人均旅游人次和人均旅游收入來替換旅游收入指標,具體結果如表7所示。結果表明,經濟韌性對國內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人均國內旅游人次、人均入境旅游人次、人均國內旅游收入和人均入境旅游收入的影響均顯著為正,再次驗證基準回歸結果較為穩健。在替換被解釋變量之后,結論仍舊保持一致。
2、縮尾處理
某些省份因為有較好的基礎設施、人文環境以及多樣的旅游景點導致這些省份的旅游收入高于其他地區,而有些省份的旅游發展指標較為落后,這可能對回歸結果的可靠性產生影響。因此,為了排除極端值對回歸結果產生的偏誤,對本文的被解釋變量進行了1%的縮尾處理,具體結果見表8。可以發現,經濟韌性對國內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的影響均顯著為正,與基準回歸結論保持一致。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經濟韌性水平的高低會影響到經濟平穩運行的能力,旅游產業作為極易受到外部沖擊的行業,經濟韌性對旅游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立足于經濟韌性極大地影響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這一典型事實,對二者之間的影響及其異質性展開分析。主要結論如下:第一,旅游業的發展依賴區域經濟韌性水平的高低,區域經濟韌性對旅游經濟發展有顯著的正向作用。隨后,本文進行了一系列穩健性檢驗,該結論仍然成立。該結論從宏觀層面驗證了經濟韌性作用于旅游發展的積極效果。第二,經濟韌性的分項指標回歸結果顯示,抵抗與恢復能力、適應與調整能力、創新與轉型能力對旅游經濟具有顯著影響。因此,要重視經濟韌性各維度的水平提升,這有助于保障旅游產業發展,提升產業抵御風險的能力。第三,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東中部地區經濟韌性對旅游經濟的影響更為顯著,這表明經濟韌性雖然可以對旅游產業發展形成外部“溢出”影響,但是也需要產業自身發展基礎的夯實。
本文的研究結論有如下啟示:
第一,提升經濟韌性水平,縮小區域間的韌性差異,為旅游經濟發展提供良好外部支持。通過實證檢驗可以發現,區域經濟韌性對旅游收入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需要重視經濟韌性水平的提升策略。區域內部各系統之間的聯系復雜且相互影響,當面臨不確定性因素的沖擊時,為區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而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穩定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因此,提升區域經濟韌性水平,有助于增強區域內部產業的抗風險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就“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調了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因此,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彰顯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色和優勢,為經濟韌性各維度,包括抵抗與恢復能力、適應與調整能力、創新與轉型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進而發揮經濟韌性的正向溢出作用,推動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加強旅游產業的自我建設,實現經濟韌性與旅游發展形成“錦上添花”的發展效應。在地區異質性檢驗中可以發現,東中部地區經濟韌性對旅游經濟的影響更為顯著,這不僅僅是由于韌性這一外部力量的推動,同時離不開旅游產業自身發展基礎的影響。因此,在實踐中仍舊需要旅游產業自身發展實力的提升。旅游產業發展需要更好地對接市場需求的變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就旅游經濟發展而言,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旅游產業健康發展,轉變當前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影響下,國內旅游市場的深入挖掘、擴大內需成為旅游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旅游產業發展需要深耕內需,只有旅游供給方能夠高質量地滿足旅游者的消費需求及其變化,才能得到相應的市場價值。
參考文獻:
[1] Rose A.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conomic resilience to disasters[J].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2004, 13(4): 307-314.
[2] Martin R.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12(1): 1-32.
[3] Kim H, Marcouiller D W. Considering disaster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y: The case of hurricane effects on tourism-based economies[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5, (54): 945-971.
[4] Schmude J, Zavareh S, Schwaiger K M,et al. Micro-level assessment of regional and local disaster impacts in tourist destinations[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8, 20(2): 290-308.
[5] Rose A, Krausmann E. An economic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resilience index for business recove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3, (5): 73-83.
[6] Khazai B, Mahdavian F, Platt S. Tourism recovery scorecard (TOURS)-Benchmarking and monitoring progress on disaster recovery in tourism destin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8, (27): 75-84.
[7] 楊桐彬, 朱英明, 姚啟峰. 中國城市群經濟韌性的地區差異、分布動態與空間收斂[J]. 統計與信息論壇, 2022, 37(7): 45-60.
[8] Osth J, Reggiani A, Galiazzo G. Spatial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accessibility: A joint perspective[J]. Computers, Environments and Urban Systems, 2015, (49): 148-159.
[9] Yu H C, Liu Y, Liu C L,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inequality in Chinas economic resilience across citie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s[J]. Sustainability, 2018, 10(12):4754.
[10] Lee Y, Kim J, Jiang S, et al. Tourism and economic resil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1, (87):103024.
[11] Becken S.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resilience of tourism sub-systems to climatic facto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3, (43): 506-528.
[12] Brown N A, Orchiston C, Rovins J E.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investigating disaster resilience within the hotel sector[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18, (36): 67-75.
[13] 李鋒. 基于本底線的不同性質旅游危機事件影響比對研究——以中國4次旅游危機事件為例[J]. 旅游學刊, 2009, 24(4): 73-78.
[14]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 4 (1): 1-23
[15] 譚俊濤, 趙宏波, 劉文新, 等.中國區域經濟韌性特征與影響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學, 2020, 40(2): 173-181.
[16] Bristow G, Healy A. Regional resilience:An agency perspective[J]. Regional Studies, 2014, 48(5): 923-935.
[17] 賀燦飛. 演化經濟地理學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8.
[18] 張海柱. 國家海洋局重組的制度邏輯——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1): 9-15.
[19] Modica M, Reggiani A. Spatial economic resilience: Overview and perspectives[J]. 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 2015, 15(1): 211-233.
[20] Graveline N, Grémont M. Measur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microeconomic resilience of businesses to lifeline service interruptions due to natural disast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7, (24): 526-538.
[21] Bruneckiene J, Pekarskiene I, Palekiene O,et al. An assessment of socio-economic systems resilience to economic shocks: The case of Lithuanian regions[J]. Sustainability, 2019, 11(3), 566.
[22] 蘇杭. 經濟韌性問題研究進展[J]. 經濟學動態, 2015, (8): 144-151.
[23] Aliperti G, Sandholz S, Hagenlocher M, et al. Tourism, crisis, disaster: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9, (79): 102808.
[24] 方葉林, 蘇雪晴, 黃震方,等.城市韌性對旅游經濟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以長三角城市群為例[J]. 地理科學進展, 2022, 41(2): 214-223.
[25] 孫業紅, 宋雨新. 從韌性看可持續旅游發展[J]. 旅游學刊, 2021, 36(5): 8-10.
[26] 張月友, 董啟昌, 倪敏. 服務業發展與“結構性減速”辨析——兼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J]. 經濟學動態, 2018,(2): 23-35.
[27] 馬麗君, 張家鳳. 區域旅游發展空間差異變化對經濟發展平衡性的影響[J]. 經濟地理, 2020, 40(1): 197-203.
[28] 李宜聰, 張捷, 劉澤華, 等. 自然災害型危機事件后國內旅游客源市場恢復研究——以九寨溝景區為例[J]. 旅游學刊, 2016, 31(6): 104-112.
[29] Ritchie B W, Jiang Y.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ourism risk, crisis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Launching th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curated collection on tourism risk, crisis and disaster manage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9, (79): 102812.
[30] 唐承財, 郭華, 袁海紅, 等. 金融危機對北京旅游業的影響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6, 30(5): 191-196.
[31] 夏杰長, 毛麗娟, 陳琳琳. 外部沖擊下旅游業的演化與變革——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 41(6): 43-54,2.
[32] 石培華, 陸明明. 疫情常態化防控與旅游業健康保障能力建設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對旅游業影響與對策研究的健康新視角與新變革[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 41(6): 55-67.
[33] 甘暢, 王凱. 湖南省旅游發展與經濟韌性的耦合協調性研究[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22, 38(2): 137-144.
[34] 孫久文, 孫翔宇. 區域經濟韌性研究進展和在中國應用的探索[J]. 經濟地理, 2017, (10): 1-9.
[35] 王永貴, 高佳. 新冠疫情沖擊、經濟韌性與中國高質量發展[J]. 經濟管理, 2020, 42(5): 5-17.
[36] 干春暉, 鄭若谷, 余典范. 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 經濟研究, 2011, 46(5): 4-16,31.
[37] Yang Y, Fik T. Spatial effects in regional tourism growt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6): 144-162.
[38] 劉英基, 韓元軍. 要素結構變動、制度環境與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J]. 旅游學刊, 2020, 35(3): 28-38.
[39] 付秀梅, 付晨陽. 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區域差異及動態演進[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4): 72-84.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Resilience on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Abstract: Economic resilience reflects the ability of an economic system to withstand shocks and emphasize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regional adaptation to external shocks. In tourism industry, economic resili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tination recovery system. The paper measures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index of 31 provinces, and then explores the impact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will affect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tourism economy,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its sub-indexe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Heterogeneity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has a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ourism economy, which indicates that although economic resilience can form an external "spillover"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t also needs to consolidate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the industry itself.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e author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resist risk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conomic resilience, narrowing the differences of resilience between regions, strengthening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enhancing the ability to resist risks, changing the dependence of inefficient path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the innovation of development paths.
Key words: economic resilience; tourism economy;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influentia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