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軍平 楊田 張艷 李相博 董岐石 楊占龍 Guilherme Bozetti 鄭澤宇



關鍵詞 細粒沉積巖相;沉積模式;長7油層組;銅川地區;鄂爾多斯盆地
第一作者簡介 黃軍平,男,1983年出生,博士,高級工程師,深水細粒沉積,E-mail: cnhjp2007@163.com通信作者 楊田,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深水沉積,E-mail: yangtian19@cdut.edu.cn
中圖分類號 P512.2 文獻標志碼 A
0 引言
隨著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程度的不斷提高,非常規油氣逐漸成為現階段油氣勘探開發的重點目標[1]。其中,陸相頁巖油作為重要的非常規油氣資源受到持續關注[1?2]。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長7油層組作為中國湖相頁巖油的典型代表,以往的學者針對其沉積特征、儲集空間類型及含油性開展了大量研究[3?5]。長7油層組整體以細粒沉積為主,以富有機質泥頁巖夾薄層細砂巖、粉砂巖為主要沉積特征,其中發育的細砂巖、粉砂巖對油氣的富集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5]。一般來說,細粒沉積巖指沉積物粒徑小于62.5 μm的顆粒含量大于50%的沉積巖,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等碎屑顆粒組成,包含少量盆內生產的碳酸鹽、生物硅質、磷酸鹽等。細粒沉積巖系統指細粒沉積巖含量大于50%或細粒沉積物厚度占總沉積厚度的70%的細粒沉積系統。而細粒沉積巖系統中的薄層細砂巖、粉砂巖沉積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油氣地質意義[3?5]。早期研究認為主要為濁流沉積成因[6];隨后的研究認為深水泥頁巖中的薄層細砂巖與粉砂巖主要為砂質碎屑流和低密度濁流沉積成因,并且以砂質碎屑流沉積為主[3?4,7?8]。此外,還有部分研究認為深水泥頁巖中的薄層細砂巖與粉砂巖還包含部分的風暴巖和風暴濁積巖[9]。
整體上看,對于深水泥頁巖中的薄層細砂巖與粉砂巖隸屬重力流成因砂體已基本達成共識[3?4,7?8]。近年來,關于重力流的流體分類及其動力學過程研究取得了矚目的成果,基于砂質碎屑流和異重流等流體類型的認識,豐富了對陸相湖盆重力流流體類型的理解[10?11];三角洲再搬運和洪水持續供給并存的重力流成因機制認識,揭示了湖相重力流砂體廣泛發育的本質[12?14];重力流水道控制及砂質碎屑流塊體主導的不同沉積模式研究,深化了湖相重力流砂體分布規律及內幕結構的認識[10,15]。針對湖盆深水泥巖中的薄層細砂巖和粉砂巖沉積成因,除了已有的濁流與砂質碎屑流沉積成因認識,現階段的研究表明異重流、滑動滑塌沉積可能發揮了更為明顯的控制作用[16?18]。目前,針對長7油層組富有機質泥頁巖中薄層細砂巖、粉砂巖的沉積成因系統研究還十分匱乏。如何有效識別和區分不同重力流作用機制下形成的薄層細砂巖、粉砂巖沉積亟需系統攻關研究[19?22]。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以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出露較好的延長組長7油層組深水沉積露頭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各露頭沉積物組成、典型沉積構造、巖相及巖相組合特征,總結沉積相類型及空間展布特征,建立不同巖相中細粒沉積物的發育模式,以期為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地區常規及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及大型坳陷湖盆深水細粒沉積成因機理研究提供借鑒。
1 地質概況
鄂爾多斯盆地是中國第二大含油氣盆地,橫跨陜、甘、寧、蒙及晉五?。▓D1a,b),大地構造處于中國東部構造域與西部構造域接合部位,古生代時屬大華北盆地的一部分,中生代后期晚三疊世發生的印支運動使揚子板塊北緣與華北板塊發生擠壓碰撞,在盆山耦合作用下,形成了鄂爾多斯大型內陸坳陷湖盆。構造區帶劃分為西緣逆沖帶、天環坳陷、伊陜斜坡、晉西撓褶帶、伊盟隆起和渭北隆起六個單元[23]。
晚三疊世延長期,華北陸塊和揚子板塊相撞,受秦嶺造山活動影響,發育一套大型坳陷盆地背景下的河流—三角洲—湖泊相碎屑巖沉積[7],延長組自上而下可分為10個油層組(長1—長10)。其中,長7油層組沉積期,盆地周緣區域構造較活躍,盆地受西南方向強烈擠壓和東北方向垂向隆升的影響,發生了南北不均衡、不對稱的快速坳陷過程,湖盆基底呈“南陡北緩”的展布格局[24]。同時,長7油層組沉積期也是湖盆最大的擴張期,湖水深、水域分布廣,形成了面積達6.5×104 km2的半深湖—深湖區,發育一套以暗色泥巖、黑色頁巖為主、厚度達100 m的富有機質生油巖系,從而奠定了中生代陸相湖盆生油的資源基礎[23]。盆地南緣銅川地區出露了大量的長7油層組深水細粒沉積露頭,包括衣食村剖面長72和長73亞油層組、瑤曲剖面長71亞油層組等,為系統地研究深水細粒沉積特征及其成因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圖1c)。
2 長7油層組典型剖面細粒沉積特征描述
根據不同剖面物質組成特征、典型沉積構造、上下地層接觸關系,明確了銅川地區發育的典型沉積剖面的地層歸屬。衣食村剖面下部為長73亞油層組沉積產物,其底部與長81亞段的三角洲沉積相接觸(圖2)。三角洲沉積整體以中細砂巖沉積為主,砂體以透鏡狀幾何形態為典型特征,不同厚度的沉積砂體中可見典型的牽引流沉積形成的槽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等沉積構造。衣食村剖面下部長73亞油層組沉積以少量中厚層塊狀砂巖與中薄層頁巖互層沉積為典型特征,砂巖中多發育塊狀砂巖,為砂質碎屑流沉積產物(圖2e);宏觀上變形構造發育,可見明顯的地層拉張變形,局部可見軟沉積布丁構造和滑塌褶皺。衣食村剖面中部為長72亞油層組沉積產物,長72亞油層組與長73亞油層組之間以薄層頁巖和凝灰巖層的高頻發育為層依據。長72亞油層組以書頁狀黑色頁巖垂向疊置形成厚度較大的穩定頁巖沉積為典型特征(圖2d),黑色頁巖中薄層的火山灰發育,且出現的頻率較高,局部發育少量薄層粉細砂巖沉積,為低密度濁流沉積產物(圖2d)。衣食村剖面上部為植物覆蓋,不便于測量,因而未對其進行量化分析?,幥拭鎸獮殚L71亞油層組和長72亞油層組上部沉積,其中長71亞油層組以厚層塊狀砂巖垂向疊置為典型特征,內部夾少量的淺灰色泥質沉積(圖2b);單砂層的厚度從下至上逐漸減小,底部為典型的砂質碎屑流沉積形成的塊狀砂巖[3],上部過渡為低密度濁流沉積形成的典型正粒序發育砂巖沉積。長72亞油層組上部主要以薄層頁巖和薄層粉砂巖互層分布為特征(圖2c)。長71亞油層組頂部與長6油層組相接,長6油層組主要為三角洲前緣沉積而區別于長71亞油層組。
3 長7油層組細粒沉積巖沉積動力學機制
3.1 巖相特征
根據銅川地區延長組長7油層組剖面出露巖石的顏色、粒度、成分及沉積構造等巖石學特征,對露頭剖面精細測量描述,以沉積物物質組成和沉積物粒度為依據,結合沉積構造和典型垂向組合序列,將研究區的細粒沉積劃分為6種巖相類型:疊覆沖刷正粒序粉砂—細砂巖相(Sa)、塊狀層理粉砂—細砂巖相(Sm)、軟沉積變形砂泥巖混雜相(SMd)、塊狀泥巖相(Mm)、水平紋層泥頁巖相(MSh)和凝灰巖相(T)(圖3)。
(1) 疊覆沖刷正粒序粉砂—細砂巖相(Sa)。主要發育在長71 亞油層組,出現頻率高,為多套黃褐色、灰白色泥質粉砂—細砂巖垂向疊置(圖3a,j,k)。沖刷面為不同期次Sa相砂巖的接觸面,產狀多顯輕微起伏,通常被泥質沉積分隔,部分沖刷面可見結核。沖刷面上下砂體粒序層理、平行層理及頂部砂紋層理發育,植物碎片豐富,可見漂浮泥礫。砂體底部常見槽模、溝模等底模構造。
(2) 塊狀層理粉砂—細砂巖相(Sm)。該巖相在研究區內長7油層組中均有出露,其中長71亞油層組最為發育。主要為分選較好的灰色、棕灰色塊狀層理粉砂—細砂巖,垂向上粒序變化不明顯,泥質含量低(圖3b)。砂巖與頂底巖層呈突變接觸,底面水平,未見底模構造(圖3b)。砂體中下部可見呈懸浮狀態的泥礫和泥巖撕裂屑(圖3b)。
(3) 軟沉積變形砂泥巖混雜相(SMd)。主要發育于長71亞油層組底部,以砂泥巖混雜為主要特征,內部不僅常見砂巖液化、揉皺、球枕構造和火焰狀構造等同生變形構造(圖3f),還可見砂泥巖滑動塑性變形以及懸浮狀態定向排列的砂、泥質團塊。
(4) 塊狀泥巖相(Mm)。該巖相以長71亞油層組衣食村剖面及瑤曲剖面中上部的長71亞油層組頂部的特征最為明顯。主要為黑色、深灰色塊狀泥巖—粉砂質泥巖,呈塊狀,層理構造不發育(圖3i)。
(5) 水平紋層泥頁巖相(MSh)。研究區露頭各層段中均有發育,根據沉積物顏色及頁理發育程度可分為水平紋層泥巖相和水平紋層頁巖相。水平紋層泥巖相顏色呈黑色、深灰色,為具有水平紋層的泥巖—粉砂質泥巖,與薄層凝灰巖及薄層粉砂巖互層分布(圖3h)。巖層橫向分布穩定,有時可見變形構造以及呈透鏡體形態分布于砂巖層內。水平紋層頁巖相主要發育于長72亞油層組,在衣食村剖面以夾層和厚度小于2 m的薄層出露,累計出露厚度超過10 m。新鮮面呈黑色、黑灰色,不污手,火燒后有明顯油味。頁巖層系內夾薄層凝灰巖,以水平頁理為主要特征(圖3c,e,g)。自長72亞油層組下部至頂部,頁理發育程度隨顏色變淺而降低。
(6) 凝灰巖相(T)。研究區凝灰巖呈1~25 cm的夾層產出,產狀水平,凝灰巖層的厚度集中在5 cm以下,在長7 油層組各亞油層組中均有分布,其中以長7油層組中下部最為發育。薄層凝灰巖主要分布于衣食村剖面,與暗色泥頁巖、泥質粉砂巖以及粉砂巖互層分布(圖3d,g,j)。顏色呈土黃色、棕褐色,產狀水平且橫向分布穩定。凝灰巖相主要為灰白色和土黃色,同生變形構造強烈,存在滑塌、揉皺現象。根據凝灰巖中凝灰質含量、厚度、顏色以及鄰近巖層的巖性等特征,可將凝灰巖相進一步分為風攜型凝灰巖相(Td)與再沉積型凝灰巖相(Trd)兩種亞類。
3.2 巖相組合類型與沉積動力學機制
在巖相沉積特征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分析總結銅川地區長7油層組細粒沉積的巖相組合類型,垂向上識別出3類共9種巖相組合類型。
(1) 背景泥質沉積、凝灰巖與重力流沉積的垂向組合(LA1)。該巖相組合具體表現為:深水原地沉積背景下的再沉積型凝灰巖(Trd)與重力流砂體的疊置(LA1-1),為中—低凝灰質含量的凝灰巖與重力流砂體的垂向組合(圖4a)??諗y型凝灰巖(Td)和再沉積型凝灰巖(Trd)與水平紋層泥頁巖相(MSh)的垂向疊置(LA1-2),表現為薄層穩定產狀產出的空攜型Td相和厚層變形的再沉積型Trd相與MSh相的垂向組合(圖4b)。水平紋層泥頁巖相(MSh)、中薄層塊狀粉砂巖相(Sm)與薄層的空攜型凝灰巖相(Td)在垂向的交替發育(LA1-3),表現為深湖相黑色頁巖與未經牽引流改造的空攜型凝灰巖的薄互層(圖4e)。中薄層塊狀粉砂巖相(Sm)與塊狀泥巖(Mm)垂向上互層疊置(LA1-4)(圖4c),粉砂巖以正粒序為主,底部可見微弱的侵蝕作用,整體為沉積遠端能量較弱的低密度濁流沉積,是遠端深水沉積環境的產物。受重力流沉積演化過程及沉積相帶的綜合控制,隨著向深水盆地搬運距離的增加,依次發育LA1-4、LA1-3、LA1-2、LA1-1四類巖相組合。
(2) 滑動滑塌與背景泥巖互層疊置(LA2)。該巖相組合以整體砂泥混雜為典型特征,單層厚度跨度大,數十厘米和數米尺度均有發育,內部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和相對大尺度的滑塌褶皺發育,底部可見微弱的剪切帶(圖4d),指示整體塑性塊狀搬運特征。
(3) 重力流沉積砂巖、泥巖垂向疊置(LA3)。該巖相組合具有4種表現形式:疊覆沖刷正粒序粉砂—細砂巖相(Sa)與塊狀泥巖相(Mm)或與水平紋層泥頁巖相(MSh)的垂向組合(LA3-1)。多期濁流事件之間被深水原地沉積分隔,濁流沉積物通常較薄,形成的疊覆沖刷遞變層組合厚度?。▓D4f)。塊狀層理粉砂—細砂巖相(Sm)與疊覆沖刷正粒序粉砂—細砂巖相(Sa)垂向交替發育(LA3-2),Sm和Sa巖相被上覆、下伏的Mm或MSh巖相分割。主要為多期砂質碎屑流、濁流與深水原地沉積的交替發育(圖4g)。塊狀層理粉砂—細砂巖相(Sm)的多期疊置,水平紋層泥巖—粉砂質泥頁巖相(MSh)或夾于不同期次塊狀層理粉砂—細砂巖相之間(LA3-3)。主要為深水原地沉積與不同期次砂質碎屑流的垂向疊置(圖4h)。水平紋層泥頁巖相(MSh)與厚層反序砂巖和薄層正序砂巖的垂向疊置(LA3-4),表現為重力流水道中的砂質沉積與泥質沉積垂向疊置(圖4i)。綜合考慮重力流事件的規模、期次及其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上述4種重力流特征的巖相組合在時間、空間尺度上具有一定的聯系和可對比關系。主要有如下特征:單期
次重力流從沉積近端到沉積遠端,砂體厚度減薄,且滑塌體和砂質碎屑流砂體多為沉積近端沉積產物,而濁流砂體為沉積遠端沉積產物。沿著沉積物搬運方向,砂質碎屑流向濁流轉化。重力流砂體厚度越薄,與之伴生的深水原地沉積的顏色越深、粒度越細且頁理更發育。
3.3 典型野外剖面的巖相組合及動力學特征
衣食村剖面下部典型特征是以塊狀層理的砂質碎屑流(Sm)和滑塌沉積(SMd)為主(圖5a)。地球化學分析數據表明衣食村長73亞油層組沉積位于盆地斜坡帶,緊鄰三角洲前緣,為淺湖與深湖—半深湖相的過渡帶[25]。衣食村剖面長73亞油層組與該剖面南側長81亞油層組三角洲沉積呈整合接觸,分界線下伏地層層理構造極其發育,產狀水平。長73亞油層組中細粒沉積(Mm、MSh)顏色呈灰黑—黑色,頁理發育且與空攜型凝灰巖(Td)互層分布(圖5f,g);砂體與頁巖產狀變形明顯,同生變形構造極為發育(圖5b)。剖面中可見受垂向重力負載導致的塑性砂巖層斷裂變形的布丁構造(圖5c,d)、由滑動滑塌而形成的頁巖厚度局部加厚(圖5e)與局部揉皺現象(圖5h)和泥質沉積物發生塑性流動產生底劈刺穿上覆砂巖。此外,還可見受滑動—滑塌作用引起的球狀砂巖侵入下伏泥巖層內的球枕構造(圖5e~h)。整體上,衣食村剖面下部以滑動滑塌與背景泥巖互層疊置巖相組合發育為主,為重力流沉積近端的產物。
長72亞油層組沉積期發育以張家灘頁巖為代表的多套生烴潛力巨大的湖相深水原地沉積,該時期也是延長組火山碎屑沉積發育的鼎盛時期[26]。研究區剖面的巖石組合特征表現為深水原地沉積(Mm、MSh)與空攜型凝灰巖(Td)的互層,且發育不同類型的沉積物重力流砂體(Sa、Sm、SMd)(圖6a)。長72亞油層組不同位置露頭剖面中的深水原地沉積,其巖性從粉砂巖—粉砂質泥巖過渡到水平紋層泥巖再到頁理極其發育的黑色頁巖(圖6b~d),體現了水體深度的變化。深水重力流砂體的類型也由滑塌體(SMd)過渡到薄層濁流沉積(Sa),體現了沉積動力機制的改變。經風力搬運至湖面的空攜型的凝灰巖(Td)在地層中的記錄,反映了安靜的水體環境,其與細粒泥質沉積的互層代表了深水沉積環境(圖6b,c)。整體上,衣食村剖面中部以背景泥質沉積、凝灰巖與重力流沉積的垂向巖相組合發育為主要特征,指示為水體較深沉積最遠端至深水盆地的沉積產物。
瑤曲剖面長71亞油層組發育豐富的軟沉積變形構造(SMd),例如液化砂巖脈、塊狀砂巖內具有泥質條帶以及火焰狀構造等(圖7)。其中火焰狀構造、底模構造等負載構造聯系密切,常伴隨發育。砂巖內部層理構造十分發育,巨厚砂體頂部具平行層理,頂部砂泥巖界面內含有豐富的植物碎屑(圖7c~e)。砂體底部常發育火焰狀構造(圖7f)和槽模等(圖7g),且可見完整的鮑馬序列(圖7e),表明瑤曲剖面中濁流沉積(Sa)十分發育。砂體疊覆沖刷現象十分普遍,多期沖刷面清晰可見(圖6h)。下部砂體呈厚層狀產出,具有砂質碎屑流沉積特征,厚砂巖底部??梢娖∧嗟[,這與前人在該剖面的認識較為一致[3]。而上覆濁積砂體底部具有底模構造,砂體內部顯層理構造(圖7b)。因此,厚砂巖之上砂體的形成具有沉積物懸浮沉降的紊流特征,是多期濁流疊覆沖刷成因。整體上,瑤曲剖面以重力流沉積砂巖、泥巖垂向疊置巖相組合發育為典型特征,為沉積近端的產物。
4 討論
4.1 濁流沉積與砂質碎屑流沉積差異
濁流沉積(Sa)與砂質碎屑流沉積(Sm)是研究區最為主要的兩類深水重力流沉積,野外露頭中上述兩類沉積的區別表現在如下4個方面。1)物質組成:砂質碎屑流沉積主要為灰色、棕灰色粉砂—細砂巖,分選磨圓較差[7],砂體內部可見棱角狀—次棱角狀的泥礫;而濁流沉積在物質組成上整體表現為分選磨圓較差的灰白色、黃褐色泥質粉砂—細砂巖。2)沉積構造:砂質碎屑流沉積中塊狀層理極為發育,與上下巖層呈突變接觸,底面平直,底模構造不發育,局部可見與其伴生的滑塌構造。濁流沉積中發育粒序層理,底部可見槽模、溝模等底模構造。不完整的鮑馬序列常表現為AB、ABC、ABE、AC、AE 各段的組合,且具有明顯的疊置沖刷現象。3)沉積厚度:砂質碎屑流沉積厚度多在0.1~0.5 m,厚度最大可達1 m。濁流沉積厚度差異較大,薄層的濁流沉積厚度小于0.1 m,最厚可達2 m,單期濁流沉積厚度多小于1 m。4)出現頻率:研究區兩類深水重力流沉積在不同露頭剖面的出現頻率差異較大,整體表現為砂質碎屑流沉積占主導,而濁流沉積分布相對局限。
4.2 沉積模式
在長7油層組不同亞段露頭分析的基礎上,可進一步總結研究區細粒沉積物的沉積過程與沉積分布模式。從細粒沉積物的沉積過程審視,除了傳統認識的細粒懸浮沉積物垂向沉降成因之外,大部分的細粒沉積物為側向搬運沉積產物,包含三角洲前緣沉積物垮塌形成的滑動、滑塌沉積,砂質碎屑流沉積、低密度濁流沉積;同時泥質沉積物局部也可發生滑塌再搬運形成泥質塊體搬運沉積、泥質碎屑流沉積。河流沉積物的持續供給或者三角洲前緣沉積物的失穩再搬運是細粒沉積物側向搬運的重要觸發機制,洪水成因的異重流沉積能夠側向搬運較長距離而不至于解離,形成長距離搬運分布的水道—朵葉沉積;沉積物失穩再搬運可形成大量的塊體搬運沉積(圖8)。綜上,研究區長7油層組的細粒巖沉積為多種成因重力流沉積的綜合響應。
長81亞油層組沉積時期為三角洲沉積,長73亞油層組沉積時期部分繼承了長81亞油層組三角洲沉積環境,但是沉積水體深度較長81亞油層有上升趨勢。三角洲前緣沉積物在外界觸發作用下,易發生再搬運,因而長73亞油層組沉積期主要為三角洲前緣沉積物再搬運形成的相對厚層的滑動滑塌沉積。隨著水體的進一步加深以及沉積物物源的減少,長72亞油層組沉積期以深水頁巖沉積為主,夾雜著風搬運的火山灰和少量低密度濁流沉積的薄層粉砂巖,形成細粒頁巖沉積。至長71亞油層組沉積期,湖盆水體深度進一步減小,整體進積環境導致三角洲前積進一步增加,部分三角洲垮塌再搬運形成的砂質碎屑流沉積和低密度濁流沉積增加,細粒沉積物中整體砂質沉積含量和厚度增加(圖8)。
5 石油地質意義
傳統的源控論認為湖盆中心深水區是有機質最為富集的區域,該區域形成的泥頁巖為頁巖油氣勘探的首選目標[26]。實際上,除了懸浮沉降外,重力流的側向搬運與沉積對細粒沉積物中有機質的富集可能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17,27]。重力流在搬運過程中與泥質基底相互作用,使得在湖盆邊緣沉積的有機質進一步向盆地搬運,從而控制了局部有機質的富集[17,27?28]。因而,湖盆深水區重力流沉積發育的細粒沉積物富集區域可能是有機質富集的有利部位,對拓展頁巖油氣的勘探范圍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29?30]。
6 結論
(1) 銅川地區長7油層組野外露頭剖面主要發育疊覆沖刷正粒序粉砂—細砂巖相、塊狀層理粉砂—細砂巖相、軟沉積變形砂泥巖混雜相、塊狀泥巖相、水平紋層泥頁巖相及凝灰巖相共6種細粒沉積巖相類型。
(2) 衣食村剖面下部73亞油層以塊狀層理的砂質碎屑流沉積和滑塌沉積為主。長72亞油層組以深水原地沉積為主,其巖性從粉砂巖—粉砂質泥巖過渡到水平紋層泥巖再到頁理極其發育的黑色頁巖。而瑤曲剖面長71亞油層組則發育豐富的軟沉積變形構造(SMd),如液化砂巖脈、塊狀砂巖內具有泥質條帶以及火焰狀構造等。
(3) 銅川地區長7油層組細粒沉積的巖相組合類型包括背景泥質沉積、凝灰巖與重力流沉積的垂向組合、滑動滑塌與背景泥巖互層疊置、重力流沉積砂巖、泥巖垂向疊置。
(4) 研究區長73亞油層組沉積期主要為三角洲前緣沉積物再搬運形成的相對厚層的滑動滑塌沉積;長72亞油層組沉積期以深水頁巖沉積為主,夾雜著風搬運的火山灰和少量低密度濁流沉積的薄層粉砂巖;至長71亞油層組沉積期,部分三角洲垮塌再搬運形成的砂質碎屑流沉積和低密度濁流沉積增加。
致謝 河南理工大學林俊峰博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高建磊博士及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北分院李智勇高級工程師參加了部分野外露頭考察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