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前山
摘 要: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同樣也是農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人口眾多,對于糧食有著很大的需求量。所以,只有不斷地擴大水稻的種植面積,才能夠有效滿足人們對于水稻的需求。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很多種因素會對水稻的成長和產量造成直接影響。所以,必須對水稻的生長特點和適宜的種植條件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夠結合實際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水稻種植技術,提升水稻的質量和產量,最大程度地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本文主要對水稻種植技術進行全面分析,并結合實際的病蟲害問題制定出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水稻;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水稻種植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得到人們的重點關注。加強對先進水稻種植技術的引進和應用,不僅能夠促進水稻產量的全面提升,而且也能提高我國水稻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所以,水稻種植戶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一定要對水稻的種植技術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這樣既能夠降低病蟲的發病率,又能促進水稻種植產量和品質的全面提升,推動我國農業經濟水平的穩步發展。
1水稻種植技術
1.1選擇合適的種子
我國有著非常遼闊的土地資源,但是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在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北方地區干燥寒冷,溫度較低,南方地區則是雨水較多,長年溫暖濕潤。所以,在選擇水稻種子的時候,必須要對南北方地區的天氣情況和地理環境做到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夠根據種植地區的不同來選擇品種不同的水稻種子。其次,在選擇水稻種子的時候,還需要對其耐受程度和品種進行科學化和合理化的分析和研究,這樣不僅能夠為水稻種子的發芽率和成活率奠定基礎,而且能從根本上促進水稻產量的全面提升。與此同時,在進行水稻種子選擇的過程中,要確保水稻的年產量能夠達到一定的標準和要求,進而提升水稻種植戶的經濟收入[1]。另外,還要選擇具有較強抗病害能力和能夠適應各種種植環境的品種。在進行后期水稻田間管理時,如果水稻能夠表現出生長整齊且產量高、品質好的狀態,就能夠將此水稻種子定義為品質優良的種子。在結合以上特點選擇好水稻種子之后,就可以進行下一步操作,可以通過使用鹽水精選的方法,來選擇品質飽滿的水稻種子進行播種,這樣既能夠滿足水稻種植對產量的需求,又能促進水稻品質的全面提升。
1.2種子處理
在對水稻種子開始正式育苗之前,需要將種子提前三天進行特殊處理。要選在晴天的時候將種子放置于陽光下,曬2~3天。強烈的太陽光可以起到殺菌的作用,對水稻種子潛在的病蟲害進行消殺,同時還能促進種子的活力,提高種子的發芽率。首先,找一塊比較平坦的地面,將種子均勻地平鋪在地面上,要攤得薄一點,并勤翻動種子,翻動時要注意防止種子破殼斷粒。每天結合天氣情況進行翻動,這樣可以確保所有的水稻種子都能夠保持干燥。其次,如果室外的溫度比較高,則需要適當地提升翻動種子的頻率,這樣可以有效規避因為種子長時間被太陽暴曬而降低發芽率問題的出現。
1.3苗床鋪設與管理
在進行水稻秧苗培育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搭建合適的苗床來輔助秧苗的健康生長。在搭建苗床的過程中,苗床位置的選擇很重要,所選的位置既能保證地面光滑且平整,又能避風、朝陽。同時,還需要提前準備好草繩、塑料布、草簾以及竹條等材料,這樣能夠突顯出苗床鋪設過程中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以便于能夠對苗床高度和長度的規格進行規范化的要求。通常情況下,只要室外溫度保持在8℃以上,就能夠進行水稻的播種育苗。當播種工作完成之后,還需要在播種區域內用一層細土進行覆蓋,為了不影響水稻種子的正常生長,稀土的覆蓋厚度不能超過1cm。其次,水稻播種的時間和具體的播種數量要結合播種地區的天氣溫度情況和水稻種子的品種來綜合考慮。播種量則需要根據移栽過程中葉齡的大小來確定。如果移栽過程中水稻種子的葉齡比較小,那就需要適當增加水稻種子的播種量,以便于能夠為后期水稻種子的成活率和發芽率奠定基礎。通常情況下,當溫度持續保持在12℃左右的時候,就能夠進行水稻的播種工作。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進行播種的過程中,使用什么樣的播種方法和具體的播種數量一定要結合水稻種子的品種來確定[2]。
1.4播種移栽
一般情況下,雜交水稻要在播種完成之后的30天左右進行移栽,而普通的水稻則要等到40天左右再進行移栽工作。結合我國天氣和溫度的變化情況,一般會選擇在每年的4月10日左右進行水稻秧苗的移栽。在對秧苗進行移栽的這段時期,一定要加強對天氣預報的密切關注,最好是能夠在雨季來臨之前完成水稻秧苗的移栽,對雨水的合理利用能夠滿足秧苗在生長過程中對于水分的需求。其次,水稻秧苗只有經過陽光的照射之后才能夠提升發芽率,才能夠吸收更多的養分,進而提升生長過程中抵御病蟲害的能力。與此同時,還需要在4月份對水稻進行拋秧工作,在拋秧之前需要先將土地平整,在天氣的選擇上,要以陽光充足、沒有風為主。在對水稻進行拋秧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水稻的移栽,因為只有移栽后的秧苗在土地中生長穩定,才能夠對秧苗實施澆水。在種植水稻的時候,一定要對水稻之間的距離進行合理的規范,秧苗的間距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只有保證秧苗之間距離的合理性,才能夠確保每一株秧苗都能夠接收到充足的陽光照射,這樣秧苗才能夠擁有充足的通風空間,進而提升水稻自身抵御病蟲害侵襲的能力,促進水稻的健康成長,提升水稻種植的產量和品質。
1.5合理地澆水與施肥
當水稻秧苗轉入大田進行種植的時候,水稻種植戶還需要在水稻種植區域添加適量的肥料。在進行施肥的過程中,要對具體的肥料使用量進行嚴格的把控和管理。同時,在肥料的選擇上一般以農家肥或者鈣肥、硫酸鉀為基本的肥料進行種植區域內肥料的施加。其次,在水稻秧苗移栽一周左右后,還需要對種植區域進行追肥工作,以碳銨和尿素為主。在對種植區進行施肥的過程中,如果在種植區內還含有一定量的有機肥,則要先對秧苗的具體生長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然后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追肥處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水稻正處于灌漿的階段,則要將尿素和磷酸二氫鉀按照一定的比例兌水處理之后,將其混合溶液噴灑在水稻的葉面上,這樣不僅能夠防止水稻出現早衰的問題,而且也為水稻的健康茁壯生長提供最基本的保障[3]。在對水稻進行澆灌的過程中,也要嚴格遵守澆灌標準,突顯出水稻澆灌工作的規范化。例如,淺水栽秧、深水護苗的基本澆灌原則。從理論上講,水稻一般在生長旺盛的黃金階段對水的需求量比較高,而且在獲取水源的方式上都是通過自然降水來吸收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水分,在對其進行額外補充水分的時候,還需要結合不同種植區域的氣候情況和水稻生長情況來決定具體的灌溉量和灌溉時間。
2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2.1物理防治措施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病蟲害問題的出現不僅會對水稻的健康生長造成嚴重的阻礙,而且會極大地降低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因此,在進行水稻種植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病蟲害問題的防治,降低病蟲害問題對水稻的侵害。一般情況下,水稻種植戶會選擇物理防治方法來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物理防治方法不僅綠色無污染,而且也不會對水稻、周圍環境以及土壤造成污染,該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水稻種植管理工作中。
水稻種植戶在使用物理防治方法對病蟲害進行治理的過程中,一般會使用兩種方法,一是燈光誘殺防治方法,二是人工誘殺防治方法。在采用燈光對病蟲害進行誘殺防治的過程中,水稻種植戶需要在種植區域內安裝振頻式殺蟲燈,還需要結合水稻種植區域的面積合理設置殺蟲燈的位置和數量,這樣既能夠減少病蟲害的蟲卵數量,又能夠將殺蟲燈的應用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其次,水稻種植戶在安裝殺蟲燈時還可以應用連片式的安裝辦法,這樣只需要在每公頃的水稻種植區域安裝一臺殺蟲燈。同時,在安裝的過程中,還要將殺蟲燈與地面之間的距離控制在1.2~1.5m,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比較理想的殺蟲效果。蟲子具有趨光性,水稻種植戶會結合蟲子的這一特性選擇在夜間開啟殺蟲燈,這樣才能夠對病蟲害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提升殺蟲效果。水稻種植戶使用人工誘殺方法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首先要對病蟲害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觀察和綜合分析,這樣才能夠徹底清除水稻種植過程中發病的秧苗和蟲卵,這樣能夠有效阻斷病蟲害問題的進一步擴散和傳播。除此之外,還可以將醋、糖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混合,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敵百蟲藥劑,通過噴灑的方式對水稻種植區域內發病的秧苗進行病蟲害的誘殺。
2.2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因為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情況的不同,水稻發生病害的類型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但是,水稻的稻瘟病是南北方地區都比較常見的一種病蟲害。稻瘟病在發病的時候主要寄生在水稻土地上層的位置,在水稻生長的任何階段都會發病[4]。這種病害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在稻瘟病的發病前期,病斑的顏色是黃綠色且伴有淡黃色的小圓點;到了發病后期,淡黃色的小圓點全部變成黑色且布滿整個葉片,如果水稻的稻瘟病情況比較嚴重,水稻植株還會出現死亡的現象。所以,水稻種植戶必須結合稻瘟病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減少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在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過程中,種植戶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其一,農業防治。在選取水稻種子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抵抗病蟲害能力比較強的水稻品種。還需要在秧田期之前將所有的病稻草清理徹底,這樣能夠從根本上阻斷菌源越冬。同時,還要在水稻生長的過程中施足基肥,巧施追肥,這樣能夠為水稻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和肥料,提升水稻植株的健壯性,進而提升水稻抵抗病害的能力,降低稻瘟病的發病概率。其二,種子處理。在進行正式的播種之前,需要用50%稻瘟凈乳油浸種。而且早稻和晚稻在浸種的時間和藥液濃度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例如,早稻用800倍藥液浸種,時間要控制在40~70h,晚稻則要用400倍藥液浸種,時間要控制在20h左右。其三,田間噴藥。在2~3葉期感染稻瘟病蟲害時,需要使用6%施稻靈對其進行防治。在移栽的過程中,要想對稻瘟病進行有效的預防,首先要做的就是用20%使百克乳油1300倍液對秧苗進行浸根2~3h,這樣可以從根本上降低秧苗感染稻瘟病蟲害的概率。水稻種植戶在防治稻瘟病蟲害的過程中,還要加強對穗瘟的防治,首先要在破口到始穗期進行第一次施藥,第二次施藥一般會選在齊穗期,結合天氣情況,將40%稻瘟靈乳油按照每畝80~110g的計量對其施藥,以便于能夠提升對稻瘟病害的防治能力。
2.3稻飛虱的防治措施
在水稻種子的過程中,稻飛虱是比較常見的水稻病蟲害。在我國,稻飛虱主要分為灰飛虱、白背飛虱以及褐飛虱三種類型。稻飛虱主要對水稻的植株結構進行破壞,吸取植株的液汁,不僅會對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長造成嚴重的阻礙,嚴重時會直接導致水稻植株枯死。同時,稻飛虱排出的糞便也會導致水稻出現霉菌感染,進而對水稻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嚴重的阻礙和影響。被稻飛虱感染過的水稻植株區域,在生長的過程中不僅稻叢偏矮,而且稻苗呈現出枯黃的狀態。所以,水稻種植戶要加強對稻飛虱的治理[5]。
在對稻飛虱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通過是采用加強田間管理的方法來對稻飛虱進行處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種植的過程中一定要合理密植,將植株之間的距離進行合理的規劃。也可以采取連片種植的方法,這樣既可以阻斷稻飛虱來回遷移問題的出現,又能夠從根本上提升稻飛虱病蟲害的治理效果。其次,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水稻種植戶還應該加強田間管理,既要確保水稻在生長過程中能夠接收到充足的陽光照射,又能夠保證稻田的良好通風,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稻田的濕度,減少稻飛虱病害的出現。水稻種植戶在對稻飛虱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還可以使用油類來實現對病害的防治。例如,可以使用輕柴油或者廢機油,對稻飛虱進行全面的清除。與此同時也可以通過使用化學藥劑的方法來實現對病蟲害的防治,一般情況下,水稻種植戶會選擇撲虱靈化學藥劑來實現對稻飛虱的防治。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化學藥劑撲虱靈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濃度的調試,這樣既能夠對稻飛虱病蟲害進行徹底清除,又能夠將化學藥劑對于土壤和周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提升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促進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全面提升,推動水稻種植戶經濟效益的不斷增長。
綜上所述,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采用科學合理的水稻種植技術不僅能提升水稻的產量,而且能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病蟲害,對水稻的健康生長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必須要提升水稻病蟲害的治理工作,加強對稻瘟病蟲害和稻飛虱病蟲害的預防和治理,進而促進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全面提升,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賴金來.水稻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江西農業,2022(24):23-24.
[2]龍漢廣.水稻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廣東蠶業,2022,56(7):42-44.
[3]趙慶軍.水稻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21(8):22.
[4]武彩秀,蔡善飛.水稻種植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農家致富顧問,2020(22):75.
[5]萬炳山.水稻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農家科技(下旬刊),202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