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軍輝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農業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對國民經濟水平有著很大影響。在湖南省湘鄉市,水稻是當地的主要農作物之一,隨著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農業科研院所研制出無公害優質水稻,實現了對品種的改進、優化與創新。但是與此同時,無公害優質水稻在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威脅也十分嚴重,對水稻的質量、產量、口感以及種植地周圍的生態環境等都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將立足于實踐,闡述現階段的無公害優質水稻栽培技術,強化田間管理,并針對較為常見的病蟲害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期能夠提升優質水稻的質量與產量,并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治;生態環境
在對無公害優質水稻生長過程中較為常見的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不能只考慮單一的防治對策,應根據水稻的實際種植情況提出改進技術和建議。從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全方位入手,根據病蟲害類型的不同和種植地區氣候環境、土壤條件等因素的不同采取效率最高的防治手段。從水稻的選種環節出發,對其整個生長過程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積極地對病蟲害進行控制。
1無公害優質水稻栽培
1.1無公害優質水稻品種的選擇是關鍵
首先,對水稻進行選種的過程當中,應該根據種植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與其條件相適應并且質量較為優質的品種。主要對無公害優質水稻的高產性能、抗病蟲害能力、抗逆性、生長發育條件和品質等特性進行針對性選擇。
1.2水稻的合理栽培
合理密植是提升水稻的質量和產量、實現水稻優質高產的重要前提,該方式能夠促進水稻單株與群體結構之間的協調發展。提升水稻種植田間管理效能,改善田間的溫度和光照條件,能夠實現高效的光合作用,進一步促進有機物的積累,達到提質增產的最終目的。栽插密度應該根據種植地區的實際條件、影響因素、水稻品種等各項因素進行綜合性考慮。無公害優質水稻栽培應該選擇淺水栽培的方式,濕潤立苗,寸水返青,淺水分蘗。當水稻大田中的稻苗數量達到預期穗數的80%之后,就應該進行脫水曬田處理,后期有水抽穗、灌漿、干濕交替壯籽,為無公害優質水稻的健康生長提供充分保障。
1.3水稻種植的施肥管理
在水稻的施肥環節中,應該以有機肥施用為主,對無機化肥的用量進行良好的把控,可適當增加鉀肥的用量,對無公害水稻專用化肥和復合肥進行高效推廣與宣傳,使更多水稻種植農戶能夠認知到水稻專用化肥和復合肥對于水稻生長的好處和作用。
2無公害優質水稻病害防治措施
水稻的全生育期中,病蟲害的防治相當關鍵,應該積極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模式,實現全方面的防治措施,對病蟲害進行高效控制,避免病蟲害對水稻造成損害。
2.1稻瘟病
在水稻的全生育過程中,稻瘟病是重要病害之一,該病害可導致水稻大幅度減產,受損嚴重的丘塊可能減產30%~40%,甚至會絕收。在優質水稻的種植過程中,長期灌水或者低溫寡照、高溫高濕,以及過量施加氮肥,這都有可能導致水稻患稻瘟病。2021年,湘鄉市5、6月份因持續高溫高濕,水稻大面積暴發稻瘟病。在水稻的全生長階段當中,苗期、分蘗盛期以及抽穗期這三個時期最容易受到稻瘟病的感染。稻瘟病主要有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對水稻影響最嚴重的是穗頸瘟,應該在水稻生長的抽穗期、齊穗期就對該病害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及時關注水稻的生長情況,避免遭受到較為嚴重的感染。稻瘟病防治應堅持多措并舉的辦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農業防治。根據水稻品種的特性,優先選用對稻瘟病抗性好的品種。在播種前把田間的病稻草處理掉,在最大程度上消滅越冬的菌源。把底肥施足,追肥要巧施,不要施用氮肥過多、過遲。水分管理做到田間寸水返青、淺水分蘗、有水抽穗、干濕交替壯籽為原則。施硅肥可增加水稻的抗性。
種子處理。在稻瘟病的防治過程中,首先應該選擇抗病能力強的水稻品種,其次,種子消毒也是關鍵。在播種前種子的處理階段,可用25%咪鮮胺乳油或25%施保克乳油5000倍液浸種,殺死種子身上的稻瘟病菌。一般情況下,雜交種子浸12小時,常規種子浸24小時,浸泡后清水洗后進而催芽。
藥劑防治。秧田期如果發生苗瘟,用40%稻瘟靈乳油防治1次。移栽前三天左右,每畝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0g兌水30kg進行噴霧,帶藥移栽可有效預防稻瘟病。稻株上部3片葉片病葉率為3%時及時施藥。穗頸稻瘟重在預防,應在破口至始穗期施第一次藥,在齊穗期施第二次藥。每畝地可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0g,或者40%富士一號乳油100毫升,兌水30kg進行噴霧。
2.2紋枯病
俗稱云紋病、花腳稈,是水稻全生育期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葉鞘、葉片,嚴重時可侵害至穗部。菌核數量是決定病害流行的基礎。菌核生活力強,每畝菌核量達6萬粒以上,高溫高濕天氣會導致紋枯病大發生,天氣出現的密度越大,發病的概率越高。氮肥施用過量,生長茂盛有利于此病害的發生。田間長期灌深水,紋枯病易重發。
紋枯病的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為前提,結合化學用藥的防治方法。打撈菌核,可在大田翻耕前灌深水,然合撈去田邊、田角水面上的浪渣,燒毀或深埋雜物,可以消滅大量的紋枯病菌核。優選品種,在高產、優質、熟期適中的前提下,宜選用分蘗能力適中、株型緊湊、葉型較窄的水稻品種。合理密植,早稻一般株行距為10cm×24cm,中稻一般為20cm×30cm,晚稻一般為16cm×27cm,使田間能通風透光,以利于降低田間的濕度。科學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切勿偏施氮肥,可適當增施磷鉀肥,也可施用適合當地的水稻專用配方肥。控水灌溉,大田做到“前期淺灌、中期曬田、后期濕潤”的灌溉原則,切勿長期深灌水,促進稻株健壯生長,防止紋枯病的發生。藥劑防治,分蘗后期病株率達10%就要施藥防治。每畝地可選用18%苯甲丙環唑水分散粒劑30g,兌水30kg進行噴霧。在水稻拔節至孕穗期,每畝地選用75%拿敵穩 (肟菌·戊唑醇)10~15g,兌水30~45kg進行噴霧,一次用藥能有效防治水稻紋枯病、稻曲病及稻粒黑粉病等多種病害。
2.3水稻稻曲病
隨著優質水稻的大面積種植,稻曲病的發生呈上升趨勢,已成為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稻曲病發生在穗部,為害稻穗上的部分谷粒。受稻曲病危害的稻谷,含有致癌的黃曲霉毒素,加工食用后危及身體健康。稻曲病在雙季稻區的二晚田、一晚田發生較為普遍,氮肥施得過重、施用過晚的貪青晚熟田也易發此病。抽穗揚花期是侵染高危期,經常不斷水、抽穗揚花期遇陰雨低溫(28℃左右)的稻田易發病且發病重。稻曲病化學用藥及預防措施如下:(1)選用無病種子,做好種子消毒處理。播種前結合鹽水選種,淘汰病粒,用57℃溫水進行溫湯浸種,10分鐘后,洗干凈催芽播種。(2)如果發現病粒應及時摘除處理,對發病重的病田塊收獲后要進行深翻,使菌核和曲球在土中腐爛。(3)科學施肥,防止遲施偏施氮肥。(4)藥劑防治,針對常年發病較重的品種和區域,水稻后期采用兩次葉面噴霧預防技術,第一次施藥時間在水稻破口前7~10天,第二次施藥時間在破口期(5%始穗,或第一次藥后7~14天);每畝地可選擇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0g~15g、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劑(禾技)10~15g等藥劑,兌水30~45kg噴霧,可兼防稻瘟病和紋枯病。
3無公害水稻蟲害防治措施
3.1二化螟的防治
二化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在水稻的全生育期中,是為害較為嚴重的害蟲之一,幼蟲喜蛀水稻莖部,為害水稻的分蘗期,造成水稻枯鞘或枯心苗;水稻孕穗、抽穗期如被為害,則易造成枯白穗;水稻灌漿、乳熟期如被為害,則易造成半枯穗和蟲傷株。遭受為害的田間一般呈聚集分布,中心明顯,向四周擴散。在湘鄉,二化螟以幼蟲在稻樁中越冬。一般每年發生四代。越冬級蟲在4月初開始化蛹,螟蛾盛發期第1代一般在5月上中旬,第2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第3代在8月,第4代在9月中下旬。近年因插花田多,有世代重疊現象。一般自10月氣溫下降后,幼蟲逐漸轉入稻樁基部越冬。其防治措施如下:(1)農業防治。水稻收割時盡量低割稻樁,秋季翻耕稻田,早春季節灌深水泡田。湘鄉地區一般每年3月底至4月上旬進入二化螟化蛹始盛期,及時做好大田翻耕灌深水滅蛹滅蟲工作,可以殺死大部分越冬幼蟲,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越冬蟲的基數。(2)物理防控,減少成蟲大田產卵量。一是利用成蟲趨光燈引誘成蟲。在水稻二化螟發生盛期(5~9月)每15~20畝地安裝1盞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誘殺二化螟成蟲,減少二化螟成蟲大田產卵量。(3)生物防治,減輕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影響。在二化螟防治上,大力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及低毒、低殘留農藥,如蘇云金桿菌、阿維菌素及其混配劑等。(4)化學防治,為了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應積極采取“壓低基數、治前控后”的策略。要重視一代二化螟的防治工作,以有效控制下代蟲源量及發生程度,降低二代二化螟的發生及危害程度。防治適期為卵孵高峰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可每畝地選用20%氯蟲苯甲酰胺(康寬)懸浮劑10毫升或5%阿維菌素乳劑100毫升,兌水30kg進行噴霧。
3.2水稻稻縱卷葉螟的防治
稻縱卷葉螟是一種具有遷飛性的害蟲,每年的5至8月份,因為季風、臺風天氣等因素,大量卷葉螟成蟲從南往北遷徙,然后落地為害水稻。稻縱卷葉螟以幼蟲為主為害水稻,取食上表皮及葉肉。如果水稻在苗期遭受此蟲害,水稻就不能正常生長,嚴重時甚至會枯死。水稻在分蘗期至拔節期遭受此蟲害,稻株養分就會減少,生育期推遲。水稻在穗期遭受此蟲害,開花結實就會受到影響,空殼率有所提升,千粒重下降,最終影響水稻的產量。其中以孕穗期、抽穗期遭受為害所導致的損失最大。水稻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方法如下:(1)加強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生長青綠茂密的稻田的誘蟲力強,易遭受蟲害。因此,切忌偏施氮肥,防止成蟲盛發期時稻株青綠嫩旺,招引成蟲入田產卵。(2)滅殺成蟲。害蟲具有很強的趨光性,可以應用殺蟲燈的方式對其集中滅殺。(3)防治幼蟲。在卵孵盛期和幼蟲低齡盛發期噴施以下藥劑可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每畝地用20%氯蟲苯甲酰氨懸浮劑10毫升或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20毫升,兌水45kg進行噴霧。噴藥時間以晴天的早晨或傍晚為宜,噴霧要均勻。如果在卵孵化盛期遇到持續陰雨天氣,可抓住雨停的間隙進行噴藥,否則易造成嚴重為害。
3.3稻飛虱的防治
稻飛虱是水稻生育期中的主要害蟲之一,是一種具有暴發性、隱蔽性、遷飛性和破壞性的水稻害蟲。稻飛虱主要有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三個種類。如果環境條件適宜,稻飛虱就能迅速繁殖,為害水稻。稻飛虱所造成的水稻損失一般為10%~20%,發生情況嚴重時,損失可達到40%~60%,甚至絕收。稻飛虱具有遷飛性,遷入蟲量的多少與稻飛虱的發生程度密切相關。稻飛虱在吸食水稻營養的同時還攜帶矮縮病等病菌。稻飛虱的成蟲和若蟲群集稻叢基部刺吸水稻葉鞘和莖稈的汁液,如果水稻在孕穗期遭受此蟲害,水稻就不能抽穗;如果水稻在抽穗后遭受此蟲害,稻谷就會不飽滿,千粒重減少,癟谷率升高。稻飛虱的防治措施如下:(1)農業防治措施。合理布局,實施連片種植,防止插花田,減少飛虱迂回轉移、輾轉為害;科學管理肥水,切勿長期灌深水,做到排灌自如;合理用肥,不過量過遲施用氮肥,防止稻苗徒長蔭蔽;選用抗蟲品種;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2)藥劑防治措施。在若蟲孵化高峰期至2~3齡若蟲發生盛期,采用“突出重點、壓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選用高效、低毒農藥。在對稻飛虱的藥劑防治過程中,應該確定是否為若蟲的高峰期,每百叢水稻遭受稻飛虱的影響蟲量達到1500頭以上的時候,應該采取噴藥防治措施。在此過程中,應該注重噴灑藥劑的方法,對藥劑進行噴灑時,還需要確保噴灑的均勻性,注意將藥劑噴灑在水稻植株的中下部位。施藥用足水量,由于稻飛虱主要在水稻的莖基部進行為害,施藥時水量不足會降低稻飛虱的防治效果。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建議每畝地的用水量不低于45kg。田間保持淺水層,施藥時保持有淺水,稻飛虱中毒后掉落水中死亡就不會再進行為害。藥劑復配要合理,由于稻飛虱已經發生,必須采取速效性+持效性的藥劑,很多農民只是使用單劑噻蟲嗪或者吡蚜酮,最終的防治效果并不好,建議選擇持效性強的吡蚜酮、呋蟲胺和速效性強的異丙威、敵敵畏之類的復配藥劑。施藥時間要合理,可以選在早上有露水時,飛虱在葉片中上部,翅膀有露水,施藥時稻飛虱不容易逃跑,可以更好地接觸藥液;不建議在溫度高、光照強的時候施藥,因為稻飛虱隱藏在莖基部,不易接觸到噴施的藥液。
無公害水稻是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在對其進行種植和培養的過程當中,應該重視水稻的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病蟲害將會對無公害水稻的健康生長、質量、產量、口感以及種植周圍的生態環境等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因此應該采取相應的針對性措施,實施全面管理,切實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和管控,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病蟲害對水稻生產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高慶禮,王煒,張建軍.邳州市水稻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應用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3(03):130-134.
[2]冉光文.試論無公害優質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11):245-246.
[3]潘金新.農藥減量增效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探究[J].種子科技,2022,40(18):4-6.
[4]莫賀昌.試論農藥減量增效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以靈山縣為例[J].種子科技,2022,40(14):97-99.
[5]李永輝.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其解決措施淺析[J].南方農業,2021,15(0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