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強 莫學泉
摘 要:玉米作為一種高產糧食作物,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對我國國民生活起著很大的作用,有著廣泛的發展和應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玉米的需求量逐漸增加,而玉米種植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需要相關人員予以重視。基于此,文章主要闡述玉米種植管理以及病蟲害的有效防治技術。
關鍵詞:玉米;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
近年來,我國的玉米栽培范圍越來越廣,產量越來越高。玉米病蟲所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所以在玉米種植期間,只有采用系統高效的種植管理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才能保證玉米的品質和產量,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
1玉米種植的具體發展狀況
玉米在我國屬于主要農作物,蛋白質含量高,為異花授粉的雌株同株。同時,玉米具有非常好的抗旱能力和抗寒性,并且生長周期短,能夠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
2玉米種植技術管理
2.1耕地和種子加工
開展科學耕地,是種植玉米的第一步。伴隨著我國機械化的持續發展,現代耕地基本上是機械化耕作。這需要種植人員對于翻耕的深度做好控制,既要保證上一年的殘留秸稈全部清理干凈,還要避免因過度耕地而導致土地養分流失[1],采用合理的灌溉方式,確保土壤有肥力,有營養,增加玉米種子出芽率。對于選種而言,這就要求玉米種植人員根據本地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做好選種工作。種子在栽植前進行浸泡、拌種、晾曬和其他早期加工,攪拌的時候可以通過清水浸泡的方式給玉米種子補水,促使玉米種子萌發。如果考慮局部病蟲害因素,可用農藥拌種來控制病蟲危害,促使種子產生抵抗力。種植人員應嚴格控制浸泡時間和晾曬時間,確保玉米的出芽率。
2.2播種過程分析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玉米種植時機的選擇是一個重要環節。只有合理地進行種植時間選擇,才能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我國南方和北方的氣候,氣溫等的差別是非常顯著的,因此,在選擇種植時間時,要因地制宜,謹慎做出選擇。由于各地氣候條件不同,玉米種植區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例如,我國北方一般為春季種植。由于春播時土壤條件較差,播種后容易出現死苗現象。而且在溫度的作用下,我國南方玉米種植時間一般分為三月初到四月末以及六月初到七月末兩個時間段。因此,南方玉米在種植時需要考慮不同季節對其所產生的影響。選好種植時間對玉米栽培工作格外重要。為了能夠有效提升玉米的種植效率,需要結合不同季節的氣候條件制定出相應的種植方案。栽植前應首選平坦的土壤、沃土上播種,確保翻耕工作完成,本實用新型保證了玉米種子生長期間,根部能夠在土壤內正常的發育。同時也需要注意溫度與濕度等條件對玉米種子萌發及生長產生的影響,避免發生霉變現象。同時播種時,種植人員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不能盲目地追求產量,對種子播種范圍進行合理調控,保證每株玉米的行距均勻,生長期間均有適宜生長空間,確保它得到足夠的水與養分,避免玉米之間高度差距過大。
2.3合理施肥技術分析
播種玉米種子后,對玉米生長期間的管理一樣不可忽視。如果玉米種植人員不注重后期管理工作,將會出現減產等情況。玉米種植人員需要了解玉米成長的重要時期,進行合理的水肥管理,這樣才能保證玉米種子能吸收到足夠的水分與養分,使穗粒充實。此外,還需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避免發生蟲害問題。在玉米的整個生長期內,施肥都是非常關鍵的環節之一。種植玉米時,通常使用的底肥是碳、磷、鉀三種肥料。其中碳銨可以有效提高玉米對養分的吸收能力,種植玉米的人可以因地制宜地進行選擇。同時種植人員要結合當地氣候環境、土壤、水分和其他因素來選擇合適的的肥料配比,施肥時控制施肥量,合理施肥。另外,還需結合當前的農業技術,加強對新型肥料的使用,保證玉米種植質量。科學搭配微量元素肥料,能夠保證玉米種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在種植玉米時,要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使用肥料,保證玉米質量和產量得到提升。另外,在灌溉時,要重視采用噴灌或者滴灌的方式,確保其水分供應,種植人員要優先保證玉米生長的良好環境,其次再思考玉米增產。
2.4玉米種植管理方案
針對玉米種植管理,可將其劃分為三個環節:栽植前管理、栽植中管理、栽植后管理。其中,種植前和種植中的管理工作是整個玉米栽培過程的重點與難點,也是最關鍵的兩個階段,因此要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也就必須掌握正確且有效的技術措施。
2.4.1栽植前管理
播種前要選種、加工。選擇種子時,需要挑選顆粒大、發芽率高、質量好、成熟度適中以及無病蟲害的品種。選種應注意優選雜交種子,把壞種和蟲蛀種全部消滅,未成熟種及其他不合要求的種子全部除去,確保種子顏色鮮艷、顆粒飽滿、大小相同,種子純度在98%以上。同時還應該對種子進行充分的消毒和滅菌處理,并做好發芽試驗。種子的處理需在播前2~3天曬種,平均攤鋪厚度為2~3cm,并且在曬種時每日必須進行翻動3~4次,以保證種子可以充分得到晾曬,促進種子發育。另外,曬種期間要經常翻曬并保持種子干燥,防止種子發霉變質。
2.4.2栽植中管理
栽植時需注意適當播種和控制密度,播種時,應盡可能在其他農作物采收后不需要耕地時直接播種,并可選擇等行距或大小行播種。另外,還要根據當地土壤情況來確定是否使用復合肥以及有機肥。此外還需根據土壤情況進行澆水并適當地增加氮肥用量。
2.4.3栽植后管理
栽植后還要做好田間管理和施肥灌溉工作,多余雜草需清理,可采用噴施除草劑除草。此外還要注重病蟲害防治,主要包括松土除草以及噴施農藥兩種手段,其中松土除草效果最好。管理過程中也需要選擇苗木,它要求去弱留壯,去雜留純,去病留健,去亂留齊,若降水偏多,則需要做好排水工作,嚴防旱澇。同時也要注意防治病蟲害,如蚜蟲和紅蜘蛛等害蟲,要及時用藥進行防治,以免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2]。除田間管理外,還要進行施肥和灌溉,施肥時需增施有機肥和磷肥,鉀肥和其他肥料均按對應比例實施,并伴隨泥土埋藏,如果土壤的濕度不足,應適時進行澆水。在施肥過程中,要保證肥料適量,不能過多或者不足。其間如果缺肥,葉面追肥環節可適量施用氮肥。
還要根據玉米的品種不同制定出合理的種植密度,并對玉米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嚴格管控,確保其健康成長。灌溉時應綜合考慮玉米生長狀況及土壤情況,然后決定灌溉用量和方式,同時還需做到節水灌溉,可采用溝灌、噴灌、微灌等方法。此外還要對農田周圍的雜草進行清理,防止其影響玉米產量,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若玉米地處于低洼地帶或易積水區域,應及時開展培土、挖溝、排水作業。
3玉米種植主要病蟲害分析及防治
3.1玉米螟蟲害
玉米螟又名玉米髓蟲、粟野螟或鉆心蟲或挖心蟲,鱗翅科屬,螟蛾科。玉米苗期至拔節期都會被其危害,尤其會對幼苗造成較大損失。作為玉米主要害蟲之一,玉米螟是廣大玉米種植人員所痛恨的一種存在。近年來隨著玉米栽培面積不斷增加以及農民對農業技術的重視度越來越高,玉米螟的發生危害程度也隨之加重。玉米螟通常以幼蟲的形式寄居于玉米秸稈上越冬,并在翌年開始化蛹,羽化為成蟲后,且喜在玉米葉子后面產卵,當幼蟲孵出形成時,開始侵蝕玉米莖和枝葉,繼而造成玉米倒伏,使得玉米穗粒生長發育遲緩,甚至停滯,對玉米產量有很大的影響。此外,玉米螟還具有較強的遷飛性,一旦發現有蟲蛀現象時就會迅速向周圍擴散蔓延,造成嚴重的危害。目前,國內對于玉米螟通常采用藥物防治、焚燒防治等方法。由于藥物防治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需要采取其他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藥物防治是用辛硫磷顆粒和呋喃丹按玉米特定種植面積灌心,從而取得較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焚燒防治就是通過將玉米螟卵或幼蟲集中起來燒毀或者深埋等方式來實現其危害程度的降低。藥物防治方式盡管不受外界溫度因素的制約,但是,需要種植人員結合本地蟲災情況進行藥量控制。另外,由于農藥本身具有一定毒性,因此需要使用安全有效的方法來減少其危害程度。為了不污染環境。對于玉米田來說,可以使用化學藥劑進行滅蟲。但焚燒處理是比較徹底的方法。焚燒時不需要破壞農作物,且不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通過入冬前,焚燒蟲蛀明顯的秸稈,并將其與未燃燒的農作物混合起來焚燒。焚燒秸稈既可作肥料使用,不但能根治玉米螟危害,并對來年玉米種植起到一定影響。因此,在我國北方地區應大力推廣使用這種方法,并將其應用于農作物生產中去,以達到提高糧食產量和經濟效益的目的。
3.2黑穗病
黑穗病又稱黑疸、黑粉病等,是禾本科植物的常發病。其產生原因原是玉米雄性花長出后變形,雄性花蕊發生改變,影響玉米果穗的發育。發現玉米染有黑穗病后,其中最為明顯的改變是玉米植株較矮,玉米穗上會有黑色粉狀物質,玉米很難結果,玉米大幅減產。其預防措施通常分為以下三個步驟:一是首選具備高抗病蟲害能力的玉米種子。玉米種子選擇得當是抑制黑穗病發生的一個好開端。選購時要直接挑選能與玉米黑穗病作斗爭的種子。該方法能夠有效避免黑穗病發生。二是播前集中處理玉米種子用藥,需要種植人員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用藥。比如可以因區域而異,適量食用含多菌靈、克百威等成分的藥劑包衣。使之起到防病害的作用。三是黑穗病低發區可以三年一輪種植,高發病地區玉米停播一年。停種一年以后,對土地進行消毒即可,用具備高抗病毒水平的玉米種子進行栽培,降低玉米患病概率,從而達到增產的目的。對于病株應在黑粉尚未散出時進行拔除,以及做適當的處理,阻止其繼續發展。
3.3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
當前階段,我國種植業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病蟲害,玉米生長期間會受到病害、雜草的危害,蟲害侵蝕危害嚴重,因此,在預防和治療中,需堅持“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以及種植習慣,合理地選用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確保防治效果。具體辦法是優先選擇農業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化學防治方法可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應用。
3.3.1農業防治
所謂農業防治,就是通過各種農業措施使玉米對病蟲侵害的防御力提高,然后有效控制病蟲害。玉米種植過程中主要使用化學農藥防治,但是這種方法容易導致玉米出現抗藥性問題,所以需要采取生物制劑來提高玉米的抗病性能。具體辦法就是首先采用輪作,使土壤營養均衡,土質得到改良,進而篩選出抗性強的種子,于適宜播期進行播種,從根源上防治病蟲害,使玉米在幼芽時期就具備防御病蟲害的能力,然后促進玉米生長,提高玉米產量。播種之前可將種子進行包衣,防止細菌傳染,從而有效降低幼苗因細菌感染而出現壞死現象,增加其產量;也可通過使用殺菌劑來避免病毒病的發生,確保玉米健康生長,提升其品質和質量。另外,還需要進行良好的栽種和管理工作,播種前深層翻曬,使紫外線能殺滅土地上細菌和病蟲,同時,玉米生長期間也要清理雜草,防止其與玉米爭奪養分;另外還需要定期噴灑農藥,這不僅有利于防止蟲害的發生,也有利于防止病害的發生,而且還會降低玉米種植成本,為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另外,還要適當地施肥和灌溉,運用新型的施肥和灌溉方式,確保玉米成長所需的養分,同時確保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充足,得以防治病蟲害,并增強玉米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
3.3.2物理防治
所謂物理防治,就是采用光、溫、濕度等多種物理因素防治病蟲害的方法,繼而推動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常用的方法是色板殺蟲、紫外線燈殺蟲法,并結合激素引誘法,使病蟲害得到集中和殺滅。物理防治技術不影響和危害作物和人體,并且其應用廣泛、應用周期長、費用低,用此法種植的玉米是有機無公害的,和一般化學防治技術種植的玉米截然不同。
3.3.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用生物相克的辦法來防治蟲害,由于該防治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使生態平衡保持穩定,因此,其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運用。其中以天敵殺蟲法使用最多,農業自身就是生物多樣性大循環圈,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合理有效地利用農作物來達到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農產品質量以及降低環境污染程度的目的。要應用生物防治技術,首先要引進某些害蟲天敵,如青蛙、螳螂等,這類天敵以害蟲為食,它們的排泄物很自然地落在地上,形成了天然肥料,這也就進一步給玉米生長帶來了很好的效果,玉米在成長過程中進行光合作用,自然就保護了環境,形成了優良生態圈,充實了田間生物鏈。
3.3.4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指用化學試劑防治玉米病蟲害,化學防治方法簡單、迅速、對區域的限制大,但價格略貴,對環境污染和人體傷害比較嚴重,而且采取化學防治對玉米自身也有一定危害,對玉米產量有抑制作用,同時對質量也有影響。所以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若不能合理選用化學農藥,則很容易導致害蟲產生抗藥性,從而使防治效果變差甚至出現無效現象,進而影響到玉米的產量及質量。所以,在玉米種植期間,若使用化學防治方式,應使用防治效果好、對環境影響小的化學藥劑,在嚴格控制用量的前提下對玉米進行合理的防治。
綜上所述,病蟲害防治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玉米種植技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做好玉米種植管理工作至關重要。相關人員應該對玉米種植管理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把增加玉米產量作為工作的結束點,從而保障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董明春.云南瀾滄縣玉米種植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20):57+59.
[2]王德軍.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防治關鍵技術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8,38(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