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菲
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作的關系。幼兒與同齡伙伴交往,能夠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這主要是由同齡伙伴生理、心理與認知經驗的相似性決定的,在這種環境下,幼兒能夠更好地形成自信、活潑開朗的性格,相反,如果幼兒缺少健康的同伴交往環境,就會無法適應社會。因此,培養幼兒交往能力是當前學前教育必須關注的。
一、實錄
最近班級里經常出現“搶朋友”的現象。本學期我們第三套韻律操是以游戲的形式進行的,其中一個環節是找一個朋友合作炒黃豆。又到做操時間了,大部分幼兒已經找到朋友了,可是珊珊和小妤都拉著彤彤不肯放手,“彤彤是我的朋友!”小妤仰著頭,有點激動地說。“是我的!”珊珊嘟著嘴巴,眉毛緊鎖。她們倆一人拉著彤彤的一只胳膊,誰也不肯放手,夾在中間的彤彤流露出了一絲無奈的神情。“我們兩個一直一起炒黃豆的,你松手。”小妤氣極而哭。“可是我們兩個坐在一起,我們是朋友啊”,珊珊看到小妤哭了,自己也很委屈,也留下了眼淚。其他小朋友看到這一幕,也不做操了,圍了上來,有的說:“小妤昨天是和彤彤一起玩炒黃豆游戲的。”有的說:“可是珊珊和彤彤的確每天都在一起玩,她們是朋友。”在一旁觀察的我,被他們的這番話弄得稀里糊涂的,咦?明明還有別的幼兒落單,為什么姍姍和小妤都想和彤彤當朋友?為什么其他幼兒也都那么關注彤彤和誰當朋友了呢?
二、中班幼兒同伴交往現狀分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進入中班以來,隨著兒童的自我意識越發清晰,幼兒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容易與同伴發生矛盾和沖突。
文中的開頭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搶朋友”在幼兒園再常見不過了,在幼兒發生爭執和矛盾時,教師容易出現敷衍應答的現象,說一句“再去找別的朋友玩游戲”,這樣的話就無法關注到“搶朋友”背后藏著的問題,無法真正地去了解、去解決。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透過問題看本質,幫助幼兒扣好交往這顆金扣子呢?
三、中班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培養對策及思考
(一)守護構建交往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深度”
如果幼兒出現“搶朋友”的現象是因為他們都想和有優點的孩子在一起,那么出現這么頻繁的告狀行為,是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發現其他幼兒的優點呢?為此,我開展了“說說別人的優點”這一活動。首先我引導幼兒認識到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然后介紹游戲“說說別人的優點”,強調游戲的規則是只能說優點,不能說別人的缺點。游戲玩法是:幼兒分成三組,以點兵點將的方式請一位幼兒站起來,其他幼兒講講她的優點,說說喜歡這個朋友的原因,哪一組發現的優點多,就能得到一顆紅心。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幼兒都能積極踴躍的發言,不斷的發現每個同伴的優點。
我們要重視幼兒的同伴交往中出現的矛盾,關注理解幼兒感受,守護建構同伴交往能力。班級出現“搶朋友”的現象,我并沒有敷衍了事,也沒有批評幼兒,而是抓住了這次寶貴教育契機。通過開展“說說別人的優點”的活動,守護建構幼兒交往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深度”。
(二)創造良好交往環境,增加同伴交流的“頻度”
越是看起來細微的小事,背后可能藏著普遍性的現象。中班幼兒出現“搶朋友”的現象,其本質是同伴交往“沖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對幼兒好的行為表現多給予具體、有針對性的肯定和表揚,讓他對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有所認識并感到滿足和自豪。通過“說說別人的優點”這一活動,幼兒發現原來身邊的同伴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很多優點。趁熱打鐵,我提出了要求:在每天點名的時候,被點到的幼兒都要在應答時說一說別人的優點,看看誰能經常發現同伴的優點。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欣喜地發現,幼兒能主動發現別人的優點,每天在同伴面前贊美別人的人越來越多,到教師面前來“告狀”的人越來越少,“搶朋友”的現象幾乎沒有出現了,幼兒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好。更可喜的是,許多孩子為了得到同伴的贊美,積極、努力地改變自己,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通過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增加同伴交流的“頻度”,能夠有效提升幼兒的交往能力,更好地促進幼兒與同伴關系的和諧發展。
(三)家園合作攜手共育,擴展處理問題的“廣度”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園應指導家長科學育兒。每個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這更容易讓孩子產生自我為中心的現象,容易出現同伴交往“沖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幫助幼兒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產生正確的自我認識。創造交往機會,讓孩子體會交往的樂趣。如利用走親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來訪的時機,鼓勵幼兒與他人接觸和交談,鼓勵幼兒參與小朋友的游戲,邀請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樂趣。教師則可以通過家訪、網絡平臺聯系、家長園地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宣傳、指導科學育兒的方法。總之,家長與教師應互相溝通,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