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陸紅紅
[摘要]文章參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研究起點、揭示理論主線的思路,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分別探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及理論主線,邏輯起點的分析,從理論研究對象、理論構建方法、理論本質特征三方面出發,而理論主線的探討,則選取了三個維度指標,即研究目的、理論特質、經濟發展規律。旨在明確邏輯起點及理論主體,推動理論體系的完善化構建,進而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方面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中圖分類號]G633.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55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邏輯起點、理論主線是兩個相互關聯的因子,二者與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理論特質的鮮明性具有直接關聯。作為社會科學理論之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同樣也具有邏輯起點與理論主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形成的依據與指導,同時,我國經濟建設的實踐經驗也為這一理論成型提供了借鑒與參照。為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理論主線的分析,需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進行論述。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分析邏輯起點時,是以馬克思的代表作《資本論》為基礎,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三個維度展開分析,得出結論是商品是其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1]。在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時,也可運用此方法,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進行歸納。分析發現,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這一結論從以下三個方面得出:
(一)從理論研究對象方面分析
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而言,其是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分析、經濟制度探討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生產關系的誕生、演進、升級及高階發展規劃。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屬于較為特殊,此階段是經濟不發達時期向發達時期的過渡,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構建與優化的根基。但新理論體系構建時,并不需要從商品這一市場經濟的基本單元開始,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分析中有關商品及其內在矛盾的分析方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商品分析中同樣可以應用。從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層面分析,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誕生時間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研究起點。我國黨組織在1956年創建了社會主義,并構建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是在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政策推出后形成。由此可見,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的誕生、發展是以黨的領導為引領的,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方向也要堅持黨的領導。從這一點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邏輯起點便是黨的領導。
(二)從理論構建方法方面分析
立足理論方位的角度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適應我國國情、順應當今時代的成果,屬于我國社會主義特色發展階段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因此,不能直接將馬克思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原封不動的挪用過來。與此同時,從本質上來講,政治經濟學應劃歸到歷史科學的范疇,需要基于大量材料探討其發展形式,并研究不同形式之間的邏輯關系,之后,才可精準、恰當做出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描述。為此,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更新,還是體系構建,均要以翔實的現實材料為依據,并需要借鑒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經驗、并參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2]。除此之外,黨在領導經濟工作的過程中,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作為重要理論依據,因此,在這一理論體系發展過程中,黨的領導會融合于各個環節。自我國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黨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總結的理論、得出的成果,均是經濟學說完善、豐富的思想材料。因此,從理論構建方法的層面分析,黨的領導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邏輯起點。
(三)從理論本質特征方面分析
1.邏輯起點確立依據之一: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歷史演進過程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演進過程,是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的一個重要依據。自我國建立新中國以來,一直到我國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每一個不同發展階段,均是以黨為領導,完成的經濟建設及經濟改革,各個階段的目標確定均由黨領導完成。成立新中國后,首先在黨的領導下對社會主義進行了改造,構建成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推動了工業體系發展,加快了經濟體系完善步伐,但隨著時代發展,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與生產力發展產生了矛盾與沖突。黨組織雖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但此理論發展中出現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相悖的論調,直至“兩個不等于”論斷提出后,這一理論困惑方才真正消除。自此之后,我國便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改革的總體方向,由此可見,黨的領導催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也可以說明黨的領導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
2.邏輯起點確立依據之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發展歷程
自市場經濟體系建立后,打破了計劃與市場相對立的觀念束縛,推動了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誕生與發展,之后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并在實踐中逐步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入到新時代之后,市場經濟改革進一步深化,在政府及市場關系精準定位、有效協調的基礎上,打造了一個內容成體系、形式較穩固、契合時代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且在這一體制運行的過程中,黨的領導在各個環節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從這一點來看,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質,并且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更新完善的過程當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將黨的領導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全過程。由我國黨組織全面領導經濟工作,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經濟及政治統一化、協同化發展的重要思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境界升華產生了驅動,并且證實了黨的研究是這一理論研究的重要邏輯起點。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主線
在理化體系研究當中,需要圍繞理論主線展開辨證分析,實現各個研究內容的有機串聯,從而構建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經濟學時,是從理論創建目的、理論特質、經濟發展規律三個維度展開分析,得出其理論主線是剩余價值的生產、流通與分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主線的研究,也應從這三個維度出發,再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納入考量。分析發現,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辯證運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主線,具體分析過程如下:
(一)研究目的維度分析
從研究目的層面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進行揭示的理論,主要內容在于描述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勢,預判其未來發展趨勢,這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項具有建設性特征的理論,其理論主線的研究并無可供借鑒的范式。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目的在于為國家經濟發展奠定理論基礎,而非批判經濟發展過程的缺陷問題。立足正面及反面兩個維度分析世界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歷程發現,生產力的先進性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構建存在一定的關系,往往生產力并不發展的國家,在社會主義道路發展過程中,構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幾率更大[3],如蘇聯解體便是重要佐證。于開拓中前進是社會主義發展的主要特征,而在經濟規律逐步深化認知,方能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拓展的目標。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創建了契合自身國情的基本經濟制度,并且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社會長效、穩定發展。由此可見,經濟學說體系化、完善化發展的主線應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而這一制度發展的辯證運動規律,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主線。
(二)理論特質維度分析
理論階段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獨特理論特質。從所有制角度分析,自我國提出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需要以個體經濟發展為補充、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制度要以私營經濟為補充兩個決議后,公有制與私有制的二元對立時代終結。自圍繞公有制實現多所有制經濟協同長效發展目標確定后,公有制與私有制實現了二元并存。我國提出鞏固發展公有制經濟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動搖兩個理念后,又提出了公有制財產及非公有制財產均不可侵犯的思想,為公有制與私有制的二元融合發展產生了有力驅動。同時,我國分配制度也自按勞分配為主、其他分配方式為輔助原則提出后,突破了二元對立的束縛,在按勞分配與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制度建立后實現了二元并存。最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者報酬與生產率提高同步制度的提出以及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體系構建后,二元融合發展方向逐步確立。除此之外,我國經濟運行體制也從計劃為主、市場為輔逐步向計劃與市場統一的方向過渡,而后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深化目標,逐步從二元對立經由二元共存向二元融合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這一辯證運動的發展關系,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逐步升級并發展至更高的層次。
(三)經濟發展規律維度分析
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中心及基本規律分別是剩余價值及剩余價值的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實踐中,也會產生形態不一的資本形式,而我國經濟的發展,并不以獲取剩余價值、提高利潤作為主要目標,其發展目的在于圍繞人民生產發展、保障與維護民眾根本利益。各個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生產關系存在差異,所設定的生產目標及其形成的經濟發展規律也將會存在顯著不同[4]。我國經濟的運行發展,需要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為支持,要以基本經濟制度為保障,因此二者與社會經濟發展規律關系密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雖有不同樣態的資本形式,然而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沖突與矛盾。因而,需要通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資本的消極影響進行控制,并確保其積極影響能夠有效發揮。也就是說,需要利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控制資本,以增強其發展的規范性與有序性。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經歷了對立、并存、融合發展過程后,市場經濟運行體系逐步健全,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民眾幸福指數。由此說明,基本經濟制度辨證運動過程中,融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制度體系,并且這一辨證運動的發展成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發展規律總結與展示的重要路徑。
三、結語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研究方法,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及理論主線的分析提供指導,可將理論研究對象、理論構建方法、理論本質特征三個方面作為理論研究起點的分析方向,并可從研究目的維度、理論特質維度、經濟發展規律維度展開理論主線的探討,參照這一方法,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與理論主線分別是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辯證運動,為理論體系的完善構建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丁曉欽,楊華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研究[J].海派經濟學,2023,21(1):43-60.
[2]劉榮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選擇的理論范式與實踐基礎[J].改革與戰略,2023,39(1):33-45.
[3]裴長洪.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J].經濟學動態,2022(1):14-26.
[4]李建平.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和體系結構[J].理論與評論,2018(4):36-43.
基金項目:上海財經大學2022年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項目名稱:“黨建也是生產力---新時代民營企業黨建的組織與功能研究”(項目編號:CXJJ-2022-391)。
作者簡介:
李淼(1999.10-),女,漢族,陜西漢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歷史、黨的建設、中國政府與政治;
陸紅紅(1986.10-),女,漢族,廣東陽江人,博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