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時期,需要凝聚社會共識,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是認同教育的重要主體。大學生共同富裕認同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需要。但面臨著認同主體多元復雜、認同內容模糊化、中間介體傳播的影響,應加強對認同主體的教育引導,挖掘認同對象的內容資源,發揮認同中介的協同作用來優化。
[關鍵詞]共同富裕思想;認同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D61;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54
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實現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奮斗,大學生是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是推進共同富裕的人才支撐,亟須加強他們對共同富裕的認同。新時代大學生共同富裕認同教育需要正確把握其生成邏輯,厘清認同教育面臨的制約因素,以此優化認同教育的現實路徑。
一、新時代大學生共同富裕思想認同教育的生成邏輯
(一)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題中之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1]”習近平共同富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組成部分,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觀點,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文化底蘊,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培養現代人才的重要指南,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資源。一方面,大學生處于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關鍵階段,共同富裕思想認同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人生成長道路上堅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習近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愛國主義教育是對受教育者進行引導教化,激發理性的愛國行為,培養理性愛國者,共同富裕認同教育就是為了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共同富裕發展全局,自覺將自身的前途命運與民族復興相結合,形成愛國主義力量。
(二)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指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2]”習近平強調: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3]”任何統治階級都會爭取意識上的主導權,以此穩定社會文化秩序,高校作為意識形態主陣地,承擔著增強意識形態凝聚力,培養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重要任務。一方面,習近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生共同富裕認同教育,就是用共同富裕思想蘊含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和引導學生,塑造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同,以此凝聚普遍共識,鞏固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習近平共同富裕思想蘊含了科學的唯物辯證思維,培育大學生共同富裕認同,有助于讓學生學會辯證思考,理性分析社會發展問題,看清西方資本敘事邏輯,在紛繁蕪雜的信息中堅定對共同富裕的認同,自覺生成強大的凝聚力,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現實需要
習近平強調:“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4]”因此,共同富裕事業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奮斗。一方面,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5]”共同富裕的實現要建立在物質生產高度發達之上,大學生是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只有大學生正確理解共同富裕,堅定共同富裕必然實現的信念,才能生成投入現代化建設,持續“做大蛋糕”的行動自覺。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不僅包括物質的全面豐富,還包括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大學生共同富裕認同教育,也是用共同富裕蘊含的集體奮斗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他們的精神世界,以此形成自信昂揚,富有奮斗意識的校園精神樣態,為推進共同富裕匯聚源源不斷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新時代大學生共同富裕思想認同教育的影響因素
(一)認同主體多元復雜
大學生作為共同富裕認同的重要主體,群體數量龐大,具有多元性和復雜性。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步入轉型關鍵期,各種觀念思維,創新觀念交疊出現,個體意識不斷增強,大學生接收外來信息更為便捷豐富,價值觀呈多元發展。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的成長背景、所學專業、具有的政治面貌各不相同,對共同富裕的認知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如來自沿海地區先富起來的學生,有的認同先富帶動后富,有的則認為自己家庭已經富裕,他人的富裕與自己無關。來自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對共同富裕的認知也不同,部分學生因長期享受國家脫貧政策扶持,對共同富裕的認同較深,認為在黨的帶領下共同富裕會實現,但也有部分學生停留在國家幫扶的被動發展思維中,認為共同富裕就是一味依靠國家扶持,必須實行“平均主義”。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背景的學生對共同富裕的認識往往更深入,而非思政背景的學生認知較為表面。
(二)認同內容模糊化
大學生共同富裕認同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學生這一主體接受、理解和認可認同客體。客體包括共同富裕思想理論體系,也包括推進共同富裕的執政黨,所以認同的內容要素實際上就包括共同富裕的理論思想,方針政策、制度規劃,執政黨的政黨形象、執政績效等。但現在大學生對共同富裕的認同內容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比如不清楚共同富裕認同究竟需要認同什么,或者認同共同富裕這一理想圖景,但對推行的方針政策不了解,有的甚至認為認同共同富裕思想不等于認同推行共同富裕的政黨等等。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深入了解共同富裕認同的內涵。習近平指出:“要學習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不斷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6]”這四個認同揭示了共同富裕認同的基本內涵,應當深入挖掘,加深對共同富裕的科學認知。
(三)中間介體傳播的影響
大學生正值人生成長的關鍵期,思想活躍,但思維、價值體系還未成型,中間介體以傳播信息,塑造氛圍,制造輿論影響大學生的理性判斷和價值選擇。一方面,高校是傳授知識,教育學生的主陣地,如果高校沒有用好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沒有充分挖掘共同富裕認同資源,沒有積極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引導、教育好學生,那么將直接影響大學生共同富裕正確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面,隨著信息化發展,網絡等新媒體作為輿論場域的新陣地,傳播、充斥著各種信息。近年來,互聯網已經變成一些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主陣地,他們憑借強大的網絡技術和西方話語霸權進行持續性的價值觀滲透,企圖影響和改變中國人的認知。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主要使用者,在網絡信息繭房的包裹下,極易受享受主義、功利主義、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如果把享樂作為人生追求變成流行,非理性的物欲觀占據了主導地位,那么將成為凝聚奮斗合力的最大障礙。
三、新時代大學生共同富裕思想認同教育的優化策略
(一)加強對認同主體的教育引導
馬克思指出“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7]”認同本質上也是一種滿足自我需要的行為,所以在加強共同富裕認同教育上,要結合大學生群體特點,以大學生利益需求出發,強化大學生作為共同富裕生力軍的主體作用,提升認同教育的內生驅動力。一是高校要創新思政理論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入手,澄清共同富裕錯誤論,幫助大學生看清西方福利主義陷阱,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西方資本敘事邏輯,理性看待共同富裕發展問題,樹立正確的奮斗觀和勞動觀。二是在大學生的日常管理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師隊伍要以學生需求出發,對學生存在的錯誤的勞動觀、奮斗觀,要及時與其談心談話,了解深層原因,切實解決學生需求,化解迷思,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共同富裕之中。
(二)挖掘認同對象的內容資源
認同內容關系到認同教育的目標,共同富裕思想認同教育,要深刻把握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的內涵,挖掘認同內容資源。一是以政治認同為核心,高校實行的是黨委負責制,所以其行政管理機制,大學生的評優評先,獎助辦法,社團管理辦法都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制度設計之上,這是大學生認識公平正義的直觀來源,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讓大學生感受到制度公平正義帶來的權利與義務,付出與獲得之間的對等,才會生成自覺承擔推進共同富裕的義務和責任,形成對國家制度設計,方針政策的支持和認同。二是以理論認同為重點,將理論資源進行創新轉化。習近平共同富裕思想蘊含豐富的馬克思唯物辯證觀,要根據學生特點,轉化為學生能理解、易接受的語言和文化成果。三是以思想認同為基礎,講好共同富裕蘊含的中華民族集體主義精神,奮斗精神等,增強大學生的思想認同。四是以情感認同為紐帶,挖掘共同富裕中“人民至上”的價值意蘊,通過宣傳典型榜樣,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
(三)發揮認同中介的協同作用
大學生共同富裕認同教育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系統的工程,需要多方協作。一是高校要搭建多樣化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第一課堂里學習共同富裕理論政策,在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中深化對共同富裕生動實踐的認識,引導大學生對鄉村這一共同富裕最繁重地區加深認識。此外,要重視大學生深入思考和實踐的能力,通過理論宣講、調研分享、征文比賽、演講活動、主題微黨課等引導大學生深入了解共同富裕發展全局,引導學生在認知的基礎上進行行為的轉化,自覺投入鄉村振興之中。二是注重社會宣傳,凈化網絡輿論生態。共同富裕認同教育,不僅僅只是高校的責任,還需要社會合力,要積極利用網絡等新媒體技術,通過網站交流、網絡講座、公眾號等平臺,理直氣壯的講好共同富裕思想,形成宣傳共同富裕正確思想的同頻矩陣。對于網絡上傳播的共同富裕錯誤論、西方不良思潮應當加以監管,澄清錯誤思想,直面共同富裕發展問題,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幫助大學生摒棄共同富裕錯誤觀念,形成正確的共同富裕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24.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3]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14.
[4]習近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5]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98.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項目名稱:“異地校區大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同的機制研究”(項目編號:JAS200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肖菲菲(1990.8-),女,漢族,福建晉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