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時代歷史背景下的中國飛速發展,職業教育興起。我國人口基數雖大,但近年來登記率與出生率屢創新低,故本文著眼于新興的高等教育人群——職業院校大學生,并以外語專業背景學生(山東外事職業大學)為例,通過調查問卷淺析其婚育觀的現狀。本文將從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方面提出樹立正確積極婚育觀的探索性建議。
[關鍵詞]戀愛觀;婚育觀;職業教育;外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D6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53
據《中國婚姻家庭報告2022版》,2021年中國結婚登記人數僅為763.6萬對,為1986年以來歷史最低。同年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四號)》數據表明,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比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提高6.1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5.29個百分比。為應對人口老齡化警鐘,中國于2001年以來逐步放松生育計劃的要求,由1978年以來的計劃生育政策逐漸過渡,轉變為2021年“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增強生育政策的包容性,放開三胎政策。
近年來,國家逐漸加大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更加明確了發展高質量現代職業教育的政策方針。
一、設計調查研究
制定了有關職業院校外語專業大學生婚育觀的調查問卷,以山東外事職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為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截止至2022年11月11日共收回186份。其中男生43人,占23.12%;女生143人,占76.88%。
二、問卷調查
(一)調查數據
本次問卷主要發放對象為外國語學院的學生,分別有英語、日語、法語、德語和韓語等,占比如表1所示:
1.1.1受訪學生中,本科生97人,占52.15%;專科生89人,占47.85%,涵蓋年齡為18-22歲。
1.1.2關于受訪學生的學歷提升問題,56名學生選擇不提升學歷,61人選擇專升本,61人選擇繼續碩士研究生教育,8人則希望進行博士研究生教育。其占比如表2所示:
1.1.3學生們的計劃入職的年齡各不相同:31人選擇專科畢業即入職,69人選擇本科畢業即入職,75人選擇碩士研究生畢業即入職,11人選擇博士研究生畢業后入職。其占比如表3所示:
1.1.4有關戀愛的問題有6個。在186名受訪學生中,有109人期待戀愛,而77人則完全不期待。同學們的戀愛目的也各不相同,“出于慰藉”、“日久生情”、“一見鐘情”、“志趣相投”、“炫耀利用”、“疏解欲望”和“其他”的占比情況,如表4所示:
1.1.5受訪學生中,有63人從未談過戀愛,35人談過一次戀愛,29人經歷過兩次戀愛,26人經歷過3次戀愛,33人有過三次以上的戀愛經歷。截止到目前為止,學生們的戀愛時長,也各不相同,其調查結果如表5所示:
在戀愛與婚姻的關系方面,有71名同學認為“戀愛應該以結婚為目的”,86名同學認為“戀愛不一定要結婚”,3名同學認為“戀愛只是游戲”,有26名則選擇“其他”,也就是對戀愛與婚姻的關系并不明確。該問題的具體比例如表6所示:
(二)數據分析
通過對調查問卷數據整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大部分同學都持有積極的戀愛觀,例如33.33%的同學認為戀愛要“志趣相投”,有66.13%的同學都曾經談過戀愛。
存在消極的婚育觀,且出現“丁克”現象。49.46%的同學并不期待婚姻。55.91%的學生不期待孩子。53.79%的學生認為將來結婚可能是因為需要陪伴或是處于生育和家庭、社會等帶來的壓力。僅有36.02%的學生既期待婚姻也期待生育。
戀愛觀、婚姻觀與生育觀相互獨立。46.24%的同學認為戀愛與婚姻無關。55.38%的學生認為婚姻與生育無關。
計劃婚育年齡普遍較晚。83.33%的同學計劃在25歲以后結婚。42.47%的同學選擇在30歲以后生育。60.22%的學生計劃未來生育一個孩子。
三、影響因素
本次參與調查問卷的同學們均為山東外事職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學生。職業教育、外語語種的學習及日常生活都對他們的戀愛觀、婚姻觀和生育觀產生了影響。
所學語種使學生們的戀愛觀與婚育觀相對獨立存在。本次受訪學生均為外國語學院學生,外語背后的文化對同學們的戀愛觀與婚育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西方由于奉行個人第一主義,人們在擇偶時比較自由[1]。從中世紀開始,西方社會就一直奉行“戀愛至上”的觀點,這一觀點在西方文學中也有深刻體現。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同學們在學習外語的同時,也是在深入學習其目標語言國家的文化。因此出現了同學們的戀愛觀與婚育觀相對獨立存在的現象。
職業教育的不斷完善,使更多的同學們選擇畢業后繼續學歷深造,導致婚育年齡相對較晚。我國法律規定“男不得早于22周歲,女不得早于20周歲”即可結婚。而調查數據顯示46.23%的學生選擇本、專科畢業后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因此婚育年齡則相對更晚[2]。
網絡時代沖擊傳統觀念,出現了極端思想。當代大學生在網絡時代出生,也在網絡時代長大。“微博”、“抖音”、“知乎”和“貼吧”等各種各樣的社交媒體充斥著同學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社交媒體上不乏有“家暴”、“婆媳矛盾”、“離婚”、“出軌”及“丁克”等案例,使有些同學對婚姻和生育抱有懷疑態度,甚至個別同學出現了“恐懼”以及“厭惡”婚姻與生育的情況。
由此可見,同學們的戀愛觀、婚姻觀和生育觀都在朝著多元化發展,也朝著更加自我的方向發展,脫離傳統戀愛、結婚及生育壓力的束縛,追求自己心中的戀愛與婚育方式,成為他們的“潮流”。
四、解決對策
本文將從社會、學校、家庭與個人三個層面進行探索。
首先,目前對于婚育觀念的社會輿論主方向仍未巨大改變,生兒育女的思想是大多數家庭的理念。本文通過調研所發現的職業院校外語專業學生對婚育產生的“恐懼”現狀,與社會上出現的眾多負面消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隨著科技與媒體的發展,我國社會透明度越來越高,在公平正義得以進一步保障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也有一系列關于家庭暴力、婚姻出軌、喪偶式婚姻等社會現象的曝光。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不少學生僅因為看到過此類新聞而對婚姻生育失去信心,擔心自己經歷同樣不堪的境遇而選擇逃避,這是令人十分遺憾的[3]。因此,博人眼球的極端婚育新聞不應該成為婚育時事的“熱點”,社會各界應該負起相應的職責,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如忠貞不渝、天倫之樂、相敬如賓等理念的傳播。習近平主席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就指出:“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在我國的社會生活發展過程中,不能一味西化,應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婚姻榜樣,弘揚積極正面的婚育觀。在地方層面,政府、團委、黨委等均可進行引導,如舉辦弘揚正確婚育觀的相關活動等,給予大學生,尤其是新興的學生主體——職業院校的學生以社會上的關懷。
其次,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學校的角色舉足輕重。本文雖聚焦于職業院校中外語專業學生的婚育觀現狀,但須知,一種觀念的形成非一夕之功、一蹴而就。在此,倡議高校層面能夠對授課老師加強思政教育的引導,使其在授課過程中滲透中華優秀的婚育精神,避免夸大、推崇西方鼓吹的“個人主義”。外語專業的授課老師尤應注意自己的言行,須積極主動提高自己的思政修養,配合學校安排,與時俱進,避免在上課時輸出不恰當的觀點,影響學生對于婚育等各方面形成消極的認知[4]。另外,高校中的輔導員與心理輔導師的角色同樣不可缺失,高校應加強對這兩類人員的配備與引導,使其能夠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如戀愛交友等)對婚育形成嚴肅對待,認真且嚴謹的認知。針對上述建議,高校可對相關工作人員定期進行培訓,邀請婚姻專家、教育家等進行教師分享和學生講座。另外,中國目前高校當中,性教育的開展仍不充分,可考慮開設性教育、婚育普及相關的課程。職業院校的學生會較早就業,接觸社會,步入家庭,形成正確積極的婚育觀十分必要且重要。
家庭在孩子的認知形成過程中一定程度上起著決定性作用。人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人的成長都是起源于對家人的模仿。因此,呼吁各位家長能夠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而不是令孩子對婚姻喪失熱情。同時孩子們,以職業院校外語專業的學生為例,要配合學校與家庭的教育與關心,有問題勇于、敢于向老師與家長求助,形成積極的、符合中華民族傳統民族精神的婚育觀念,辯證地對待外國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須知每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是與其具體國情相適應的,國外流行的不一定是適用于中國的。希望職業院校中外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外語專業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加強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制定相關的學習、閱讀計劃,做適應新時代歷史背景下的進步年青人。最后,期望所有學生都能夠端正思想態度,正確對待兩性關系,對婚姻充滿憧憬,實現幸福美滿的人生。
五、結語
大學生的婚育觀是一個個人問題的同時,慢慢也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會對整個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目前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是“00后”,伴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出生,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長大,這個時代的大學生既有獨生子女的特點又有網絡時代的符號。職業院校的外語學生則更加特殊,“00后”、“職業教育”、“網絡時代”和“目標語言的影響”等一系列標簽結合在一起,他們身上既存在普通大學生的特點,又有職業教育和外語專業等多重印記,他們是一個復雜的群體。探究目前職業教育與外語學習雙重作用下大學生婚育觀現狀,在幫助其更好的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及生育觀,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的婚姻、生育壓力。
參考文獻:
[1]余嘉.接受視域下中西文學中的婚姻觀比較[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1(2):74-77.
[2]宋健.高度重視青年婚育觀 探索破解低生育難題[J].人口與健康,2022(9):10.
[3]喻丹美.當代婚姻現狀分析[J]. 現代營銷(學苑版),2012(12):146-147.
[4]王希.高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路徑探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2(17):33-35.
作者簡介:李成臻(1989.11-),男,漢族,山東青島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