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彩萍 羅文
[摘要]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在奮斗中總結出的“三大法寶”之一,每名黨員都要不忘初心認真踐行群眾路線。高校公共管理類學生具有其它專業較強的公共服務動機,在就業意向上也偏向于考公務員、考事業編制等公共服務工作,隨著公共管理類專業在國內的發展,如何提升這類學生黨員服務群眾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是分析當下學生黨員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現狀及原因,以此為突破口來結合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特點,最后對這類學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途徑進行探究,以期提升這類學生黨員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意識與能力。
[關鍵詞]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群眾路線;途徑探究
[中圖分類號]D26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7.040
引言
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在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高校學生黨員是一支數量較大的隊伍,而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作為高校學生黨員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專業性、獨特性,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方面具有與專業相關的要求,無形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如何更好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這一問題,目前學界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本文就是以此為導向來展開探討。
一、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特點及其就業意向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漸重視公共管理學科的人才培養,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起步較晚,但開設此類專業的學校數量和招生規模卻是在增加的。在人才培養上,公共管理類專業主要是培育有關公共事業管理的專業人才,專業培養往往會培育出學生的一些專業特性。比如,公共管理類學生在入黨意愿更積極、公共服務更熱心、人際交際更強等等,同時,公共管理類學生在就業意向上也具有一些特點,尤其是這一學科的學生黨員。
(一)社會服務動機較高
新時代大學生的社會服務意愿在逐步提升,當然,這和很多因素有關,經過對當代大學生社會服務動機調查發現,現在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與其經歷、成長地、年級、專業及職業意向等因素相關。[1]專業的選擇會影響學生的公共服務動機,公共管理類學生在社會服務方面則表現得較強,體現在學生工作、志愿服務、熱點問題關注等方面的參與感更高。
(二)公共精神較強
公共精神是一種思想形態,是指公民應具有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公德意識,是建立在大眾共識和社會公認的價值取向上,是公民在公眾社交活動中對集體利益需求的自愿奉獻,同時又能共同維護公共利益的精神。[2]這類學生的公共精神體現在校園生活就是維權意識較強、院校的活動參加更加積極,在院校活動表現得十分積極,像辯論賽等,就體現了這類學生對觀點、思想討論的熱情;更加關注時政,關心國際國內時政動態,以及院校發生的事情,比如學校的校長早餐會,這類學生黨員就表現的更為踴躍,提出的方案更顯專業性、更貼近學生實際。
(三)“考公”意向較強
這里的“考公”并不是單指考公務員,也包括考事業編、選調等工作。在當下就業壓力增大的情況下,考進國家編制是很多大學生畢業的選擇,尤其在與之相關的專業中,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就有此趨向,在招考公務員、事業編、大學生村官等職業意向較為強烈,學生黨員在這一方面尤為突出。實證數據及訪談結果證明,公共管理學科應屆畢業生的工作價值觀確實顯著影響其黨政機關就業意向度,其中公共服務動機、輕松穩定、威望價值維度會正向激勵該學科畢業生到黨政機關就業。[3]而公共管理類的學生黨員對于“考公”更為堅定,很多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畢業時沒“考公”成功,選擇“二戰”甚至“三戰”的概率要大于普通的公共管理類學生。
二、當下學生黨員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現狀及原因探析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會議上就指出,“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其中黨內存在的脫離群眾危險不是對已經參加工作的黨員而言,而是對全黨同志講的,這對我們高校學生黨員敲響了警鐘。目前學生黨員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方面既面臨挑戰,也存在機遇。
(一)對群眾路線真諦認識不深
現在很多學生黨員對黨的基本路線不夠清楚,群眾路線是什么很多學生黨員也不知道,至于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如何在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的總結中形成的、群眾路線在過去當下的實際意義更是不懂。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黨員培訓中缺少黨的群眾路線的教育,單獨講黨的群眾路線較少,如果有講也是點到為止,沒有深入講清楚我們為什么要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同時,高校部分學生黨員中存在入黨動機不純等問題,過分強調功利和個人利益,集體意識、群眾意識、服務意識等意識淡薄;缺乏主動學習意識,培訓和日常中不認真學習黨的知識,從而無法真正理解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另外,由于受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即使學了黨的群眾路線,但對群眾路線的真諦還是沒有真正掌握。
(二)對群眾思想動態和價值取向了解不全
當下,社會上各種思潮興起,加上網絡技術的提升和互聯網應用的普及,這些思潮在人民群眾中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度大,其中不乏一些不良思想,這些都導致了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呈現多元化、復雜化。同時,有些黨的理論和政策宣傳還沒“飛入尋常百姓家”,即使有,但還不夠接地氣,主要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方式還沒有完全緊貼“地面”,所以我們在踐行群眾路線中宣傳的理論就無法打動群眾,這就導致基層人民群眾對一些主流思想認識不多,甚至完全不知,這就增加學生黨員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困難,也給我們黨帶來了如何增加人民群眾政治認同的考驗。面對這些新情況、新變化,身在“象牙塔”中的學生黨員,很難全面掌握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動態。
(三)對解決群眾問題能力不足
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這幾十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方面也快速變化,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細,這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規律,這也就導致社會階層變得更加多元化。比如“快遞小哥”“直播網紅”等,社會階層多了,這些都給我們統籌做好各方面工作和各項工作增加了難度,這是我們當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中面臨的挑戰。面對這一挑戰,缺少工作經驗的學生黨員就很難全面、合理地去解決問題。此外,在校內也存在一部分學生黨員本領不足的問題,加上有些學生黨員缺乏一定的社會實踐,對人民群眾了解不深,查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很匱乏。
三、高校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途徑探究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黨的生命線。我國正處在“兩個大局”之中,國際國內狀況相比之前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么,我們黨員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方式也要隨之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期需要在繼承和運用以往群眾工作有效做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幫助基層干部不斷提高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4]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無論是“考公”,還是從事其它職業,在與人民群眾打交道方面相比其它專業會更廣、更深,在新時代背景下探究此類學生黨員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途徑就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用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群眾路線教育,夯實黨員踐行群眾路線的思想基礎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在腦海里、心底下真正認識到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性,深刻把握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容,黨員才會在具體工作中發自內心地踐行。如何在思想上下功夫、做工作,首先就要做好黨員學習教育工作,黨員學習教育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武裝頭腦。除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外,還要從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中、我國古代公共管理案例中汲取智慧,因為這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最早的歷史淵源,做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二)用公共精神增強群眾路線實踐,提高黨員踐行群眾路線的本領基礎
公共管理類學生相比其它學科專業的學生更具有公共精神,而公共管理類學生中的黨員所具備的公共精神更為突出。在日常工作學習中,高校基層黨組織,可以充分發揮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的這一特質,有意識地搭建一些平臺讓他們參與進來,用自身的公共精神優勢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在實際工作中提高踐行群眾路線的本領,因為公共管理類也是一門需要理論和實踐訓練的課程,培養從事公共事務管理及公共政策研究分析的應用型人才實踐與操作是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石。[5]但在現實中還存在理論與實踐沒有緊密聯系的問題,有學者研究發現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脫節的現象,在我國高校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養中是普遍存在的問題。[6]所以在這一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來突破。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也應該積極主動參與到寒暑假的社會實踐中去,了解當前我國公共管理中熱點和難點問題,尤其是基層情況,走出校園去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在實處發力,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及時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7]
(三)用激勵監督機制貫徹群眾路線,扎牢黨員踐行群眾路線的制度基礎
激勵和監督是激發動力和保障落實的重要措施,如何使其制度化是做好一件事的重要保障。高校公共管理類學生如何更好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需要基層黨組織發揮好激勵和監督機制,既能提升學生黨員踐行群眾路線的公共服務動機,又能在踐行中接受群眾監督。那么就要健全黨員民主評議制度,把黨員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做為考核的重要內容,提高踐行群眾路線在民主評議中的比重,同時將考核結果最后黨員評優和學生干部、三好學生等評優選先的重要依據,這就會在公共管理類的黨支部中樹立一個要認真踐行群眾路線的鮮明導向,讓學生黨員的公共服務動力得到充分釋放,也把踐行群眾路線轉化為走進基層實踐的內生動力,真正充滿熱情地對基層治理、城市管理等領域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對策。同時,要利用網絡平臺來擴大群眾表達、民意收集的范圍,增強對學生黨員的監督,打通踐行群眾路線實效反饋機制的“最后一公里”。
四、結語
對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途徑進行探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毛澤東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黨的群眾路線是好的,但關鍵是要去踐行,如何有效科學地踐行就顯得尤為關鍵,尤其對高校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高校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具有較高的公共服務動機、較強的公共精神、較強的“考公”意向,但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上又存在一些與高校學生黨員一樣的問題,我們應該主動順應新時代變化,結合新時代要求和公共管理類專業特點,探索出公共管理類學生黨員踐行群眾路線的新路徑,我們可以在公共管理案例加強群眾路線教育、公共精神增強群眾路線實踐、激勵監督機制群眾路線貫徹等方面做足工作,有助于提高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學生黨員黨性,保持學生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進一步提升黨員形象,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參考文獻:
[1]寸曉剛.新一代大學生群體公共服務動機的實證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3(3):110-115.
[2]張慧娟.培養“公共精神”擺脫“精神貧困”[N].人民論壇,2018(11):72-73.
[3]鄭衛榮,等.公共管理專業畢業實習教學的理念與路徑分析[J].高教論壇,2010(10):87-90.
[4]李章軍.群眾工作是社會管理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N].人民日報,2011-2-24.
[5]龍文慶,歐書陽.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人才綜合能力培養對策探討[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19):49-50.
[6]龍文慶,歐書陽.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人才綜合能力培養對策探討[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
[7]習近平.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N].人民日報,2013-6-18.
基金項目:2021年度福建師范大學思政工作及輔導員工作專項任務項目,項目名稱:“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融合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理論宣傳教育能力提升探究”(項目編號:VV-2111)。
作者簡介:付彩萍(1994.3-),女,漢族,福建龍巖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羅文(1990.10-),男,漢族,江西吉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