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本文通過對玉米干旱脅迫抗性的原因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探究。研究發現,干旱脅迫抗性主要受到生理生化、基因和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因此,提高玉米抗旱能力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包括育種技術創新、耕作管理措施、灌溉方式改進等。
關鍵詞:玉米;干旱脅迫;抗性原因
干旱脅迫是制約玉米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我國干旱地區更為嚴重。因此,研究玉米干旱脅迫抗性的原因及其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本文旨在探討玉米干旱脅迫抗性的原因及相應的對策探究,為我國干旱地區玉米生產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1生理生化因素
1.1 細胞膜穩定性與抗旱性的關系
玉米植株在干旱脅迫下往往會出現水分虧缺的情況,導致細胞內的代謝失調,細胞膜的穩定性受到破壞,從而影響其抗旱能力。因此,研究細胞膜穩定性與抗旱性的關系對于提高玉米的抗旱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細胞膜作為細胞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控制了物質的進出,還保護了細胞內的基因物質和代謝物質。同時,細胞膜的穩定性還能夠直接影響細胞的生長和發育,進而影響植株的抗旱能力。研究表明,細胞膜的穩定性與其脂質組成密切相關,而膜脂酸含量的變化也會影響細胞膜的穩定性。因此,增加膜脂酸含量可以提高細胞膜的穩定性,從而增強玉米的抗旱能力。
1.2 滲透調節物質與抗旱性的關聯
滲透調節物質在植物的抗旱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為了適應干旱環境,會積累一些滲透調節物質,如蛋白質、氨基酸、脯氨酸等,以調節植物體內水分的分配和利用,從而增強其抗旱性。
脯氨酸作為一種常見的滲透調節物質,在植物抗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脯氨酸的積累可以增加植物細胞內的滲透壓,從而吸引更多的水分進入細胞內部,增加植物細胞的膨壓力,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同時,脯氨酸還可以參與到抗氧化系統中,降低氧化應激對植物的傷害。
此外,研究表明,在干旱脅迫條件下,植物體內還會合成一些有機酸,如蘋果酸、琥珀酸等,這些有機酸同樣可以參與到滲透調節中,促進細胞膜的穩定性和維持植物體內的水分平衡,從而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2基因因素
2.1 抗旱相關基因的發掘與應用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抗旱相關基因被發現和應用。通過對玉米的基因組分析,可以鑒定出一些與抗旱相關的基因,如ZmNCED1、ZmVP1等。這些基因參與了植物的抗旱機制,對植物的抗旱性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育種中,選取這些具有抗旱性基因的材料進行雜交,可繁育出更具抗旱性的品種。
另外,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可以實現對特定基因的精準編輯和改良。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針對玉米抗旱相關基因進行編輯和改良,從而提高其抗旱性。
2.2 轉基因技術提高抗旱性
轉基因技術是通過人工干預植物基因組的方式,將具有抗旱性的基因或與抗旱有關的基因導入到玉米基因組中,從而提高其抗旱性。利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快速獲得抗旱性強的玉米品種,為解決干旱脅迫問題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
例如,研究發現,植物中的一些轉運蛋白可以調節植物的水分代謝,進而影響其抗旱性。通過將這些轉運蛋白的基因導入到玉米中,可以增加其細胞膜對水分的調節能力,從而提高其抗旱性。此外,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還可以將其他植物中具有抗旱性的基因導入到玉米中,如芥末中的ERF基因,可以增加玉米的抗旱性。
3植物形態結構因素
3.1 根系特性與抗旱性的關系
植物的根系是吸收土壤中水分和養分的重要器官,根系的特性和結構對植物的抗旱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干旱環境中,植物需要更長的根系和更多的側根,以便更好地吸收水分和養分。因此,增加根系表面積和根系深度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同時,根系的根毛密度也是影響植物抗旱性的重要因素。根毛是根系的重要吸水器官,可以增加植物吸水面積和吸水速度。研究表明,在干旱環境中,植物根系的根毛密度會顯著增加,以增加吸水面積和吸水速度,從而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3.2 葉片結構對抗旱性的影響
植物葉片的結構和特性也對植物的抗旱性起著重要的影響。葉片的氣孔是植物進行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同時也是水分蒸發的主要通道。在干旱環境中,植物會關閉氣孔,減少水分蒸發,從而降低水分的損失,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此外,植物的葉片厚度和葉片表面積也是影響植物抗旱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葉片厚度越大、表面積越小,植物的水分損失就越少,抗旱能力也越強。因此,在干旱地區種植的作物,可以通過調整種植密度和育種技術,控制葉片厚度和表面積,從而提高其抗旱能力。
4環境因素
4.1 土壤因素對玉米抗旱性的影響
土壤是玉米生長和發育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也是玉米抗旱性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在干旱條件下,土壤中的水分會減少,這會對玉米生長和發育造成不利影響。此外,土壤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生物性質也會影響到玉米的抗旱性。
一方面,土壤的物理性質如質地、結構和通氣性等對玉米的抗旱性有著直接的影響。干旱條件下,土壤中的水分會減少,導致土壤變得干燥、硬化和致密,這使得玉米的根系難以生長和發育,從而降低其抗旱性。因此,在干旱地區種植玉米時,需要選用疏松透氣、保水性好的土壤種類,并采取相應的改良措施,如松土、加肥等。
另一方面,土壤的化學性質對玉米的抗旱性也具有重要影響。土壤中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對玉米的生長和發育至關重要。在干旱條件下,由于土壤中的水分減少,這些養分的吸收和利用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干旱地區種植玉米時,需要科學施肥,加強土壤養分管理,為玉米的抗旱性提供保障。
4.2 氣候變化對玉米抗旱性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于玉米抗旱性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必須采取應對措施。具體而言,以下兩個方面可以引起注意:
(1)研究玉米適應氣候變化的機制。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玉米需要適應越來越干旱和炎熱的環境。因此,必須深入研究玉米適應氣候變化的機制,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提高玉米的抗旱性。這包括研究玉米的適應性生理和生化機制,以及探索其基因調控網絡和代謝途徑等方面。只有深入研究這些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玉米的抗旱性。
(2)推廣抗旱品種。目前已經有一些抗旱品種被研發出來,這些品種可以更好地適應干旱環境,從而提高其抗旱性。因此,必須加強對這些品種的推廣和應用,從而提高玉米的整體抗旱能力。此外,還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遺傳改良工作,從而培育更具抗旱性的新品種。這些品種可以在干旱地區廣泛種植,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5育種技術創新
5.1 利用遺傳資源選育抗旱品種
利用遺傳資源選育抗旱品種是提高玉米抗旱性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遺傳學和生物技術為利用遺傳資源選育抗旱品種提供了更多的技術支持和手段。具體來說,以下兩個方面可以引起注意:
(1)遺傳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全球各地都有豐富的玉米遺傳資源,這些資源具有豐富的抗旱性狀。利用遺傳多樣性,可以在自然條件下挑選出適應干旱環境的基因型,同時利用遺傳工程技術對基因型進行改良。挖掘和利用遺傳資源的關鍵是鑒定和篩選有抗旱性狀的基因型,為后續選育工作提供有效的遺傳材料。
(2)選育方法和技術。利用遺傳資源選育抗旱品種需要綜合運用不同的選育方法和技術,如傳統育種、分子育種、組織培養等。傳統育種技術包括遺傳育種、雜交育種、選擇育種等。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親本篩選、雜交組合選擇、代際選擇等方法來提高抗旱性,同時注意雜交產生的雜種優勢和劣勢,以保證后代抗旱性的穩定。分子育種是一種新興的育種技術,可以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快速篩選出與抗旱性相關的基因和分子標記,并利用這些標記來篩選和選育更抗旱的玉米品種。組織培養技術可以通過體外培養方法,篩選有抗旱性狀的基因型,從而實現抗旱品種的選育。
5.2 分子育種技術提高抗旱性
(1)鑒定抗旱相關基因和分子標記
分子育種技術可以通過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手段,快速準確地鑒定與抗旱性相關的基因和分子標記。這些基因和分子標記可以用來篩選和選育抗旱性更強的玉米品種。例如,可以通過對玉米基因組進行序列分析和比較,鑒定出與抗旱性相關的基因和分子標記,并進一步研究這些基因和分子標記的功能和作用。同時,分子標記也可以用于遺傳多樣性分析和群體遺傳學研究,以便更好地利用遺傳資源。
(2)深入了解抗旱性的遺傳機制
分子育種技術可以用來研究玉米的基因組結構、基因表達調控等方面,從而深入了解抗旱性的遺傳機制。例如,可以利用基因組學技術鑒定出與抗旱性相關的基因,并研究這些基因在不同條件下的表達模式和調控機制,從而深入了解抗旱性的分子機制。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為玉米抗旱性的提高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論支持。同時,分子育種技術還可以利用生物信息學和組學技術等手段,預測和鑒定與抗旱性相關的新基因和新分子標記,為玉米抗旱品種的選育提供更多選擇。
6耕作管理措施與灌溉方式改進
6.1 科學的耕作管理措施
科學的耕作管理措施是提高玉米抗旱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實際生產中,種植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從而增強玉米的抗旱性。具體來說,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引起注意:
(1)適當改善土壤結構。具體而言,需要采取一些耕作方式和施用有機肥等措施來改善土壤結構。在這些措施中,深翻耕、地膜覆蓋、綠肥覆蓋等是比較常用的耕作方式。深翻耕是指在秋季將農田進行深翻,將底層土壤翻到表層,這樣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和水分滲透性,使土壤更適宜作物生長。地膜覆蓋是指在種植前先在地面覆蓋一層透明的塑料薄膜,可以防止土壤水分蒸發和水分流失,從而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綠肥覆蓋則是指在作物收割后,將一些綠色植物覆蓋在田地上,這些植物會分解成有機物質,改善土壤結構和質地。
施用有機肥是改善土壤結構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水分保持能力,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種植者可以采用堆肥、沼液、腐熟有機肥等方式來施用有機肥。堆肥是指將農家肥、畜禽糞便等有機物質堆積在一起,通過發酵的過程形成的有機肥。沼液則是指將畜禽糞便等有機物質投入沼氣池中進行發酵所形成的液態有機肥。腐熟有機肥則是指將有機物質進行分解和腐熟所形成的有機肥。這些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的質地和結構,從而增強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利用效率,提高玉米的抗旱性。
(2)選用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品種。為了提高玉米的抗旱性,除了改善土壤結構外,還需要選用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品種。這需要了解不同品種的特點和表現,以便進行合理選擇。對于干旱地區的玉米種植,應該選擇具有較強抗旱能力的品種,例如魯玉1號和晉淀50。這些品種具有以下特點:
魯玉1號是我國的一個耐旱玉米品種,廣泛應用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區。它具有中等的生育期、高度和穗長。在干旱條件下,它可以保持較高的產量和品質,抗旱性強。
晉淀50是我國的一個新型玉米品種,抗旱性能良好,適合于干旱地區的種植。它具有中等的生育期、高度和穗長,同時還具有較高的產量和品質,可以在干旱環境下保持穩定的產量。
除了這些品種外,還有其他具有較強抗旱能力的玉米品種,例如玉米新系和抗旱高產雜交玉米等。種植者在選擇品種時應該結合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選擇最適合的品種進行種植,從而提高玉米的抗旱性。
(3)采取節水措施也可以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首先,選擇合適的灌溉方式。在干旱地區,灌溉是玉米生產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但是傳統的灌溉方式,如洪灌和溝渠灌溉等,會造成大量水分的損失,同時也容易引起土壤表層的結皮現象。相比之下,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用水量,減少水分的損失,同時避免地面水分的蒸發和土壤表層的結皮現象,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從而增強玉米的抗旱性。
6.2 合理的灌溉方式
灌溉方式的改進也可以提高玉米的抗旱性。在干旱地區,灌溉是種植玉米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減少水分的損失,從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含量,增強玉米的抗旱性。具體來說,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引起注意:
(1)選擇適宜的灌溉方式
不同的灌溉方式對于不同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具有不同的適用性。例如,噴灌適合于細沙質土壤,而滴灌則適合于黏土質土壤。種植者應該根據當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來選擇適宜的灌溉方式,以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含量,增強玉米的抗旱性。
(2)控制灌溉量
過量的灌溉不僅會造成水分的浪費,還會導致土壤的積水和缺氧現象,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發育。
(3)注意灌溉時機
灌溉時機的選擇可以影響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和玉米的生長和發育。
本文通過深入分析玉米干旱脅迫抗性的原因,包括生理生化、基因、植物形態結構和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探討了提高玉米抗旱性的有效對策。首先,在生理生化層面,維持細胞膜穩定性和提高滲透調節物質的積累對于玉米抗旱性至關重要。其次,在基因層面,發掘抗旱相關基因并利用轉基因技術提高抗旱性具有較大潛力。此外,改善植物形態結構,如優化根系特性和葉片結構,也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潔敏,陳祖武,陳英姿,等.甜菜堿對植物鎘脅迫抗性影響的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科學,2022(10):103-106.
[2]王科選,舒博,袁志林.灘涂鹽堿地根際鐮孢菌種類、非生物脅迫抗性及致病性[J/OL].菌物學報:1-21[2023-04-06].DOI:10.13346/j.mycosystema.220475.
[3]董桑婕,姜小春,王羚羽,等.遠紅光補光對辣椒幼苗生長和非生物脅迫抗性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22,55(06):1189-1198.